谈美术专业中学生的临摹教学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临摹的概念
  “临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照着字画模仿”。遵照这个解释,我想大多数人,不管是否正规的学习过绘画,都曾经做过临摹这件事,例如,孩子们看到漂亮的图案,或动画片中的形象常常会试着把他们在小纸片上摹写下来,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临帖的经历。因此“临摹”并不陌生,然而对于美术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临摹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宋代书法家黄伯思这样解释:“临”谓以纸置古贴批旁,观其势,而学之,若临渊纸“临”;“摹”谓以纸覆盖古贴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明代李日华也说:“临得势,摹得形。”也就是说,临和摹各有不同的学习效果,综合来说,临摹是要去观察、分析、研究,前人作品的风格特点、处理手法、表现方式等,并加以模仿,从中得到启发学到前人的经验,将之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由此可见,临摹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个学习绘画的人来说,都曾经或多或少使用过这种学习方法。然而把它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内容写进教学大纲里的,只是在大学。我们中学只有在中国画的课上有。因此那些学习西方绘画的学生常常认为临摹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学生往往功利的认为:凡高考的内容才是重要的,而忽视那些背后功夫。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往往因为紧张的课时而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临摹指点。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认真的讨论一下美术专业中学生临摹教学的问题。
  二、临摹的重要性
  从广义上来说,人类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发明都只能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理论家克里斯说:“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任何创新不建立在传统这一丰厚坚实的基础上,其成就就不可能具有现代意味。而且,一种创新尚未被纳入一种特定的文化范畴,其价值也是难以被人承认的。
  从狭义上说,我们所从事的具象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经验模式的掌握也是必要的。它包括对物象的理解以及对表现技术的掌握。应该学习前人的优秀技法,以寻找适应学生个性的某种模式,控制和把握不断变化的视觉世界,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修正的基础。
  从我们学校学生的状况来看,学生中大多数是初学者,对于基本的技法,和常用的技巧都很生疏,单纯靠教师手把手去教,效果会很慢,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如果能适时的让学生观察并临摹一些适当的范画作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贡不里希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的预成图式,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摹仿现象”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绘画的学生。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这一教学手段应该是我们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临摹的目的
  贡不里希认为知觉是根据一些来源于后天经验所形成的形式和规范来组织对象的。他将这些规范与形式称为预成图式。而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将成见视为理解的前提,预成图式其实就是成见。我们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选择和偏爱。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其实正是受制于我们每个人心中既存的预成图式。没有预成图式,我们眼前感觉到的只能是一些光学性质的事物。正像康德所说:“我们的感官虽然接受了外物的刺激,但这种外来的感觉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质料,必须借助于某种先验的形式,才能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因此,对于我们美术学习来说,临摹的目的就是从规范学习入手,形成必要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
  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也就是中国画的学习中,临摹是第一步要学习的内容,这与中国画的程式化极强的特点有关。历代中国画家经过不断探索自然,研究画理,形成了一套与自然保持一定距离的中国画程式。在中国画中,自然受制于程式,一切自然形象都要在程式中得到改造。因此熟悉和掌握中国画的程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关键。而临摹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临摹,头脑中形成有关中国绘画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从而学会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看待自然,和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自然。例如,《芥子园画谱》自清代诞生至今已施惠于画坛300多年,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家都曾认真临摹过《芥子园画谱》。
  西画虽然不具备中国画这样严格的程式,但仍存在一些表现模式。因此,通过临摹获得一些表现模式,进而用这些模式进行写生和创作,同样非常有效。达芬奇说:“能模仿者即能创造。”在西方美术史中,很多大师都进行过模式模仿。如毕加索在1957年一共完成了58件作品,其中有48件之多是变造委拉斯贵支的《宫廷仕女》。
  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那些初学绘画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发现,无论我们用语言如何讲解,总有一部分学生,或者在某一阶段,仍然面对画面无所适从,我们只有拿来图书和范画有针对性的分析,让他先有一个直观感受,如果再能指导其临摹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因此,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临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范画中直接受益,先入为主地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法、手段和模式,不致于束手无策。
  四、如何进行临摹教学及临摹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大师和经典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同时学会用眼睛去读画,开发学习的主动性,逐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符合自己个性的模式,加以运用。这样做从短期目标来说,学生的绘画水平会得到较快速的提高,从长远意义来说,学生收获了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鉴赏力。
  其次,绘画学习有其从浅见入深的过程,不同的学习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临摹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范本。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段,需要安排不同的临摹内容,初学时可选择那种带有步骤的范本。如学生在刚刚接触色彩写生时,面对颜料盒里花花绿绿的二十四色会束手无策,虽然我会给他们讲解三原色以及条件色,因为未经过训练的眼睛习惯上只能够看到物体的固有色,这时我选择《调色》《色块》这两个范本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到初步的调和颜色的技巧和观察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识别能力,同时没有高考压力,有时间和精力。这个阶段的教学我会向学生介绍西方大师的经典作品,指导他们欣赏并临摹。例如,素描我会选择丢勒、安格尔、康勃夫、门采尔,色彩我会选择印象派大师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有人认为大师距离学生很远,差距太大,不如优秀的考生作业更实际,这些人类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仅有高超的技巧,还有对美的深刻的诠释,其作品的内涵带给观者的感动和震撼,我认为让学生较早的接触这些精彩的画作,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提高认知,开阔眼界,正所谓“取法乎上”。
  那么,当学生上到高三,成为毕业班面临艺术高考的时候。考试有它不同于平时绘画教学的独特性,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有一定的画面要求,针对这一特殊时期,我会找来优秀的考试范本让学生临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考试要领,为他考入理想大学提供最大的帮助。
  不同的课题,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应主题的临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校二年级学生有去皖南外出写生的教学任务,在出去之前,老师们纷纷找到风景写生,特别是皖南风景写生的范本,指导学生进行了目的性很强的临摹学习,从选景、构图、观察方法、描写顺序,到云、树、瓦、路、水……风景写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描绘内容,都让学生通过临摹掌握一些常用的技法,以便在写生中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失去信心,另外在熟悉这些技法之后,学生会因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有个性的画面。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应当有针对的选择范本进行临摹。
  如我班学生在最初画人像时,总是与石膏像拉不开距离,我就安排了一张临摹作业,让学生通过别人的作品寻找自己画面中的差距,并对人像该画成什么样子,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再如,我的学生画人像时,常常对五官、颧骨、头发等局部的刻画缺少办法,刻画简单,因此我常会要求出现问题的学生找来特点相近,角度相近的范画进行局部的临摹,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临摹范本时,还要首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所在。比如有些学生对线条敏感,有些学生对光影敏感,对这些不同的学生就要选择不同风格和水准的范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范画的共鸣,才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最后,临摹的要求。明代李日华曾说:“临得势,摹得形。”临摹一方面是学到范本的精神,也就是说得其神;另一方面是学到范本的技术。当然最好的就是形神兼备。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太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我认为主要目的要尽量达到形似,已学到扎实的技术。
  五、正确把握临摹与写生的关系
  那么临摹做好了是不是就可以画好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康斯泰勃尔说:“形成美术表现的个性有两种方式,一是摹仿别人作品,进行选择,一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死。”就像人们常说的:“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李可染也曾说过:“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因此在我们强调临摹教学的作用时,有必要让学生正确对待临摹与写生的关系,即临摹是为了更好地写生乃至创作,而不能为临摹而临摹,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
  综上所述,临摹往往伴随着一个人艺术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甚至在整个绘画生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摹教学更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它很好地和写生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然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
期刊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通过这种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这种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的变化着的音响能够表达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起伏的情感和变化的思想,因而使音乐成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艺术类别。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
期刊
孩子和绘画似乎是一体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对颜色、画面感兴趣,从他们能够执笔起,只要有条件,他们就深深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实际上,无论孩子创造表达的视觉形象多么粗糙、多么简单,他们的绘画过程都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感情。  在幼儿园,绘画活动自然被纳入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于是便有了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但考察现实,我们发现,有了教师指导和评价的幼儿绘画似乎更多地体现出技能训练与教师的意
期刊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校课后作业量的控制及校外培训机构学科辅导的“遏制”,使得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将有机会重新回归家庭和社区,而如何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社区教育环境,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实际支持,还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
期刊
音乐教育学院是面向国家、社会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单位。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教育品德、高质量教学技能及具有现代化创新理念的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专业应体现最前沿的师资培养动态,引领教育进步和教学发展的潮流,对全民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学院现存的教学模式分析  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课程改革及教法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而言,教研水平得到提高;于学生而论,学习效果
期刊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层次,培养高技能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个大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区域和行业的专门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可以说高职教育的驱动机制是职业需求驱动的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学校师生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中最为敏感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过程中
期刊
师幼关系如同一碗水,而端着这碗水的,正是幼儿教师。年轻的李老师刚刚工作半年,她特别喜欢班上的妞妞,因为漂亮的妞妞不仅嘴巴甜而且聪明伶俐,经常做老师的“小帮手”。李老师经常将她抱在怀里。时间一久,妞妞俨然成了班里的“小公主”,其他孩子经常告状说“妞妞抢玩具”。李老师不以为然地把妞妞叫到面前,不问发生什么事情,而是把她抱在怀里和她玩闹。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班里小朋友抢玩具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一天,妞
期刊
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手工制作蕴涵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的一系列过程。这种活动多形式、多材料,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人人都有成就感,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深受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社区教育随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在终身教育层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社区教育成为公民完成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载体。然而,覆盖广度的增加,并未有效革除社区教育缺乏系统统筹的弊病,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当儿童与社区邂逅,依旧难掩种种尴尬
期刊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幼儿当前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还会长久影响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校适应与学业表现。在幼儿园,大部分教师能够认同自己与幼儿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然而在行动上还是习惯充当师者角色,处于主导地位。有的教师甚至比较强势,幼儿则处于从属地位,二者不完全平等。家长眼中的师幼关系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教师在师幼交往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我们采访了数位家长和园长,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