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运用语言“抓手”、阅读比较、重音技巧、拓展研读等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含英咀华”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实践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对文本进行“含英咀华”,便会有了“慧眼”和“诗心”,才会在阅读中学会创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含英咀华”能力。
一、运用语言抓手,“抓”出精魂要义
特级教师陈跃说过:中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因为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抓手”。那种撇开语言,滔滔不绝地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他还进一步阐述:“驾驭教材不等于驾驭课堂,更不等于驾驭学生,这还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这个‘抓手’,点其关键,拨其阻塞①。”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中“香气”是从嗅觉上说的,“紫色”是从视觉上说的,把嗅觉上的“香气”比作视觉上的“紫色”,该怎样理解?
经过讨论、点拨,最后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通感,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来表现花香带给作者的飘渺轻柔的感觉。两种感觉的共同点是给人愉悦之感,浅紫色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好像是淡淡的芳香一般。
二、运用阅读比较,“比”出深远意蕴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②。
《化石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将“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一句提炼出主干:“骸骨把真理回答”,然后引导学生与原句比较阅读。学生通过反复比较阅读,发现“冰冷”和“平凡”两词不可或缺。学生认识到“骸骨”这一“冰冷”的化石证据,将人类进化论从“神创论”跌落到“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一冷酷现实,让“高贵的人类”不愿意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这是冷酷的、冰冷的。“冰冷的骸骨”这一证据,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事实这个“平凡的”真理。进而认识到:真理,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好像是玄虚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没有凭准的。真理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是“平凡的”。如果去掉“冰冷”和“平凡”两词,所要表达的意蕴就会相去甚远。
三、运用重音技巧,“捕”住课文内涵
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重音的朗读是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理解文本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③。注重重音朗读,可以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
我在试教鲁迅的《雪》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利用重音朗读的方法朗读孩子们高高兴兴塑雪罗汉的情景段落。学生通过品读,认为这些语段要读得欢快、活泼,对“拍手、点头、嬉笑”要一口气读下来,对“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这句,有的学生认为“洁白、明艳、生光”要重读,有的认为应在“很”、“闪闪”上重读。作为教师,我没有武断地给予否定或肯定,而是让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比较读。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应该在修饰语上重读,这样可以突出江南雪的“滋润”和“明艳”。学生还认为“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要读得响亮,才能突出雪罗汉的形象和孩子们的高兴。
四、运用拓展研读,“拓”出无限风光
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才能让学生获得确有心得的阅读。
如《马说》一文,妙在通篇说马而通篇写人,妙在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最后一段极有神采的表达。这些神妙之处学生可以借助文本获得体验,但韩愈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古代士子们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提供拓展资料,供学生拓展运用。因此,我提供了如下资料:
写作《马说》之时,韩愈初踏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实践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对文本进行“含英咀华”,便会有了“慧眼”和“诗心”,才会在阅读中学会创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含英咀华”能力。
一、运用语言抓手,“抓”出精魂要义
特级教师陈跃说过:中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因为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抓手”。那种撇开语言,滔滔不绝地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他还进一步阐述:“驾驭教材不等于驾驭课堂,更不等于驾驭学生,这还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这个‘抓手’,点其关键,拨其阻塞①。”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中“香气”是从嗅觉上说的,“紫色”是从视觉上说的,把嗅觉上的“香气”比作视觉上的“紫色”,该怎样理解?
经过讨论、点拨,最后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通感,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来表现花香带给作者的飘渺轻柔的感觉。两种感觉的共同点是给人愉悦之感,浅紫色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好像是淡淡的芳香一般。
二、运用阅读比较,“比”出深远意蕴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②。
《化石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将“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一句提炼出主干:“骸骨把真理回答”,然后引导学生与原句比较阅读。学生通过反复比较阅读,发现“冰冷”和“平凡”两词不可或缺。学生认识到“骸骨”这一“冰冷”的化石证据,将人类进化论从“神创论”跌落到“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一冷酷现实,让“高贵的人类”不愿意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这是冷酷的、冰冷的。“冰冷的骸骨”这一证据,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事实这个“平凡的”真理。进而认识到:真理,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好像是玄虚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没有凭准的。真理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是“平凡的”。如果去掉“冰冷”和“平凡”两词,所要表达的意蕴就会相去甚远。
三、运用重音技巧,“捕”住课文内涵
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重音的朗读是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理解文本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③。注重重音朗读,可以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
我在试教鲁迅的《雪》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利用重音朗读的方法朗读孩子们高高兴兴塑雪罗汉的情景段落。学生通过品读,认为这些语段要读得欢快、活泼,对“拍手、点头、嬉笑”要一口气读下来,对“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这句,有的学生认为“洁白、明艳、生光”要重读,有的认为应在“很”、“闪闪”上重读。作为教师,我没有武断地给予否定或肯定,而是让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比较读。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应该在修饰语上重读,这样可以突出江南雪的“滋润”和“明艳”。学生还认为“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要读得响亮,才能突出雪罗汉的形象和孩子们的高兴。
四、运用拓展研读,“拓”出无限风光
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才能让学生获得确有心得的阅读。
如《马说》一文,妙在通篇说马而通篇写人,妙在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最后一段极有神采的表达。这些神妙之处学生可以借助文本获得体验,但韩愈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古代士子们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提供拓展资料,供学生拓展运用。因此,我提供了如下资料:
写作《马说》之时,韩愈初踏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