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合唱教学是音乐基础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推进中小学美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阶段音乐教学实践课程之一。本文作者就初中合唱教学对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做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合唱教学 合唱能力 初中階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09-01
1.加强学生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合唱基本功是合唱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学生的音乐基本功,才能让学生在合唱活动中展示出自己的音乐才华。合唱活动在主体上看似是由很多学生组成的,但是组成合唱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整体效果构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合唱参与者的音乐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培养,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他们的合唱水平。
首先,科学的发声、听力是完成合唱表演的前提,也是其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演唱节奏与音准,在不断练习中强化学生的视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声音和气息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合唱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功。
其次,合唱不是一种简单的表演艺术,除了利用声音进行表演外,还包括其中的歌唱姿势等诸多方面,因此要是想给人一种良好的艺术享受,让听者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合唱的魅力的话,在合唱时,教师一定要对于学生的演唱姿态进行规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音乐演唱风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演唱情绪的建立,另一方面还对歌曲情绪的表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内涵
艺术在于表达美,向其他人表达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如此。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不同的音乐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体现了创作者的文化内涵、音乐特色以及作者自身对于美好的理解等。而在合唱时,这些东西都是从旋律的节拍、节奏等体现出来的,要想能够将其完美的体现出来,增强其艺术性,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对演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理解透彻,并认可和欣赏这种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将自身的情感通过合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还应在教学之中渗透歌曲的情感内涵,加强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首先,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只有让学生具备一定文化素养,他们才能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内涵与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加完美的演绎这首歌曲。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歌曲演唱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歌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能够从情绪以及情感上真切感受到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勇抗击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而心生豪迈之情,并将其映射到歌声中,使歌声更具感染力。
其次,提升学生想象力和情感感悟力,情感感悟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具备了优质的感悟力和想象力,学生才能通过联想或者想象,重新解读作品并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展示出其真实的艺术魅力。例如,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演绎时,有的学生没有见过长江,对于长江缺乏热爱之感,那么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脑海里逐步勾勒出长江气势宏大、曲折回转的情景,并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景色的美好,拥有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将其展现在歌声中。
3.拓展学生分析作品能力
声音的长短、快慢、节奏等几大要素决定着作品艺术效果的呈现,在实际的歌曲表演中,细微的差别就能引起巨大的情感差异。也就是说同一音乐作品,只要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迥异的手法,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因此,要想提升合唱表演效果,完美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作品能力,为学生完美演绎歌曲打好基础。
首先,在合唱表演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最基础的作品结构进行研究,进而采用相应的技巧和手段进行作品演绎。我们以《保卫黄河》为例,其“卡农”复调手法独特,二部轮唱后紧接三部轮唱,给人以激昂奋进、气势雄浑之感,彰显了我国抗日战争如滔滔黄河之水,汹涌无比,气势磅礴之感。
其次,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合唱伴奏音乐,在作品演绎前充分调动自身的情绪与情感,进而为合唱表演增添艺术魅力。如在《红河谷》作品演绎中,作品前奏部分伴奏音乐曲调舒展柔和,伴随着深情舒缓的歌声,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于离开的朋友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但是,到了高潮部分,随着音乐作品的情感的爆发,其伴奏也开始逐渐加强,突显出了歌唱者心中对朋友的爱情以及背后的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手段,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让学生在合唱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广秀.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合唱教学[J].教育革新,2013(07).
[2]张玲玲.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
合唱教学 合唱能力 初中階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09-01
1.加强学生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合唱基本功是合唱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学生的音乐基本功,才能让学生在合唱活动中展示出自己的音乐才华。合唱活动在主体上看似是由很多学生组成的,但是组成合唱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整体效果构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合唱参与者的音乐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培养,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他们的合唱水平。
首先,科学的发声、听力是完成合唱表演的前提,也是其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演唱节奏与音准,在不断练习中强化学生的视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声音和气息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合唱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功。
其次,合唱不是一种简单的表演艺术,除了利用声音进行表演外,还包括其中的歌唱姿势等诸多方面,因此要是想给人一种良好的艺术享受,让听者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合唱的魅力的话,在合唱时,教师一定要对于学生的演唱姿态进行规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音乐演唱风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演唱情绪的建立,另一方面还对歌曲情绪的表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内涵
艺术在于表达美,向其他人表达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如此。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不同的音乐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体现了创作者的文化内涵、音乐特色以及作者自身对于美好的理解等。而在合唱时,这些东西都是从旋律的节拍、节奏等体现出来的,要想能够将其完美的体现出来,增强其艺术性,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对演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理解透彻,并认可和欣赏这种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将自身的情感通过合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还应在教学之中渗透歌曲的情感内涵,加强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首先,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只有让学生具备一定文化素养,他们才能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内涵与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加完美的演绎这首歌曲。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歌曲演唱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歌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能够从情绪以及情感上真切感受到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勇抗击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而心生豪迈之情,并将其映射到歌声中,使歌声更具感染力。
其次,提升学生想象力和情感感悟力,情感感悟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具备了优质的感悟力和想象力,学生才能通过联想或者想象,重新解读作品并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展示出其真实的艺术魅力。例如,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演绎时,有的学生没有见过长江,对于长江缺乏热爱之感,那么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脑海里逐步勾勒出长江气势宏大、曲折回转的情景,并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景色的美好,拥有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将其展现在歌声中。
3.拓展学生分析作品能力
声音的长短、快慢、节奏等几大要素决定着作品艺术效果的呈现,在实际的歌曲表演中,细微的差别就能引起巨大的情感差异。也就是说同一音乐作品,只要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迥异的手法,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因此,要想提升合唱表演效果,完美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作品能力,为学生完美演绎歌曲打好基础。
首先,在合唱表演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最基础的作品结构进行研究,进而采用相应的技巧和手段进行作品演绎。我们以《保卫黄河》为例,其“卡农”复调手法独特,二部轮唱后紧接三部轮唱,给人以激昂奋进、气势雄浑之感,彰显了我国抗日战争如滔滔黄河之水,汹涌无比,气势磅礴之感。
其次,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合唱伴奏音乐,在作品演绎前充分调动自身的情绪与情感,进而为合唱表演增添艺术魅力。如在《红河谷》作品演绎中,作品前奏部分伴奏音乐曲调舒展柔和,伴随着深情舒缓的歌声,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于离开的朋友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但是,到了高潮部分,随着音乐作品的情感的爆发,其伴奏也开始逐渐加强,突显出了歌唱者心中对朋友的爱情以及背后的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手段,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让学生在合唱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广秀.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合唱教学[J].教育革新,2013(07).
[2]张玲玲.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