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润物细无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_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为之热泪盈眶。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有了爱,教育才会充满温馨;有了爱,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了爱,才会创造出无数的奇迹。
  去年秋季,我被派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就是在那短短的几个月,我深刻地明白了爱更深层次的含义——无私的奉献。我担任的是一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无助的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贫穷的含义,也就是在这里,我无私地播种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抚慰家长。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大家都叫她凤,因为她还有一个龙凤胎哥哥在另外一个班级。最初接触凤时,我觉得她很可爱,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除此之外,和班里的其他学生没什么差别。随着更加频繁地接触,我渐渐发现她与其他学生有太多的不同:不会拿笔,不会写字,就连上课该如何坐都不会,似乎不具备这个年龄的孩子应具备的能力。她的家长也仅仅在报名那天来过学校,此后便杳无音信。每天上学、放学都是兄妹俩互相陪伴,风里来雨里去,携手同行,却始终见不到他们父母的身影。出于对学生的关心,我决定对凤进行一次家访,实地了解这个令人担忧的小女孩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一天放学后,我和兄妹俩结伴同行,按他们行路的速度,从学校回家足足需要半小时,一路上车来车往,意外事件时有发生,无法预测的危险随时会对这两个稚嫩的身体造成威胁。我决定到她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劝说家长必须每天接送孩子,然后商讨如何提高凤学习能力的事情。当来到她家时,我环顾四周,发现家里只有一个两鬓斑白的年迈外婆,并且外婆行动不便,还拄着拐杖。凤的父母都不在家,在和外婆闲聊中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家庭:凤和龙竟然还有一个正在读6年级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凤的妈妈很坎坷,前夫因车祸不幸去世,现任丈夫也就是这对龙凤胎的爸爸,又在和凤的妈妈闹离婚。三个孩子全由母亲一个人抚养,她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能靠卖菜获得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听着外婆断断续续的讲述,再仔细地观察他们惨淡经营的家:两张旧床,几个装衣服的纸箱,甚至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凤平时在家只能趴在床上写作业。看着家里的一切,再看看两个严重缺乏营养的孩子,我的鼻子一酸,原本在路上想好要与家长沟通的事情,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这时,凤的妈妈回来了,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布满皱纹的脸上掩饰不住生活艰苦带来的沧桑。她得知我的来意后,认真地和我交谈了许多。和她的谈话中,我觉得她既是一个老实人,更是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可是婚姻的不幸和自身能力的有限,让她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生活,对于学习无暇过问,也根本插不上手。鉴于这种情况,我临走时只叮嘱她每天接送孩子,保证他們的安全,其余的我暂且未提。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凤还是经常不写作业,上课调皮,我常常抽出时间给她“开小灶”:补作业、背课文、听写。可即便是这样,日常的测试她还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数学老师也时常在说凤如何差,于是我下定决心通知凤的妈妈来学校,劝说让凤去读学前班。起初,我出于教师的责任心,劝说如果让凤继续读一年级很可能跟不上,根基打不牢,会严重影响未来的发展。可是凤的妈妈的一句话立马让我心软了。每当我面对凤的时候,每当我对她的行为又恨又气的时候,我的耳畔总听到凤的妈妈向我诉说的这句话:“老师,我们家很穷,没钱让凤读学前班,学前班要交好多学费啊!”正是这句话,好似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我要花大力气投入到凤的身上,去帮助这个不幸的小女孩。
  我决定让凤在班上继续读书,这无疑给自己和数学老师增加了许多压力,把一个问题很多的学生教会、教好,很不容易。我认真摸索,努力寻找突破口。在教她写字时,我严格规范她正确的握笔姿势,然后一横一竖、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容不得她半点马虎,同时让她一有空就到我办公室写字。在我的耐心指导下,久而久之她逐渐写得顺手了,动作也迅速了,字也写得规范了。我观察她上课老走神,管不住自己,我就把她调到第一排,可以时刻提醒她。写课堂作业时我也总是在她身边辅导她,遇到家庭作业无法完成时,我也会挤出时间帮助她。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且她对我很信任,总是把心中想法第一个告诉我,我也顺理成章成了她的知心朋友。一天中午,我刚进校门,凤就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老师,今天妈妈陪外婆看病了,家里没有人,我和哥哥还没吃午饭,现在肚子好饿!”说着说着,她就哇哇大哭起来,看着她可怜巴巴的样子,我鼻子陡然一酸,泪水噙满了我的双眼。自己也是母亲,有哪位母亲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挨饿呢?我赶紧拉着凤去找龙,带着他们兄妹俩去吃饭,虽然盛上来的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但在兄妹俩眼中却是难得的美味。看到他俩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又一次泪目。
  寒冷的冬天来了,让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凤只穿着一双破旧的单鞋来上学,衣服既单薄又破旧,而且和凤矮小的身材极不相称,一眼就知道这件衣服准是她姐姐的。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凤冷得直发抖,看着她冻红的脸蛋和双手,我又一次不忍心了。下午我给她买了一双保暖鞋和一件红色的棉衣,她穿上新鞋、新衣服时兴奋不已,我的心变得暖暖的。但只有这么一套衣服怎么挨过漫长的冬季呢?于是我又想办法,去找我们家属院里一些大一点的学生,看他们有没有不穿的旧衣服。没想到这个办法还挺奏效,我不只帮凤收到了两大包衣物,还帮龙找到了过冬的衣物。当我把衣物拿给凤的妈妈时,她哭了,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年春天,凤依旧是我的学生,只不过现在的凤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她不仅可以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也能管住自己了,并能认真耐心地学习。生活上,由于父亲回来了,她家的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妈妈也不必独自操劳了,有时间也来学校接龙和凤放学,并了解二人在校期间的情况。看到他们的日子渐渐好转,凤也一天天地快乐了,好似一只明媚春光下自由飞翔的小燕子,我心里真为他们高兴和祝福。
  与凤相处的这些时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可以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使者;爱是冬日的一缕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更是绵绵的春雨,悄悄地滋润着枯萎的小草,使它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谕亭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童话,一方面既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体裁形式,一方面也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时常训练的选题之一。对于童话教学和童话习作,有着太多的不同的做法与实践方式,但不得不看到的是,童话的阅读与习作二者是分而行之的。我尝试着使用课程的角度来观照童话的阅读与习作,尝试着将二者的过程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利用绘本童话《飞上天空的绵羊》,进行童话的阅读与习作的“融合课程”。当时的设计是这样
“教学做合一”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基于理解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在我校开展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活动中,我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策略。  一、讲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避免随意性  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凭个人经验办事,或者直接照抄教参,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普遍存在含糊性、随意性
夏丏尊,名铸,字勉旃,1912年改字丏尊。为什么改成“丏”?据说是为了专心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不想当选“议员”,投票的时候,容易写成“丐”,这样,选票就作废了。可见夏丏尊的志趣所在。  关于夏丏尊,估计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熟悉,对“丏”字的读法和写法也很有些犹豫。要想了解夏丏尊,可能要说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人、事、物。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夏丏尊曾经和鲁迅先生同事。夏丏尊自称是“受他启蒙的一个人”,这个
2011年版语文课标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学建议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习作的能力是高年级习作教学必须落实的重要目标。  一、互评互赏,习得评改方法  从赏评主体看,互赏互评既有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赏评,也有学生同伴之间的彼此赏评。从赏评目的看,互赏互评要注重赏评结合,赏中寓评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课文是《雨点儿》,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看得出,他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集中了一定区域内教师们的智慧,还吸收了课改以来小语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该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全面,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教态亲切、自然,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听完他的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感忧虑。  这节课有以下四个不好的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
教学目标:  1.根据创作过程,梳理层次,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根据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联想,感受兄妹俩的善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贝多芬为穷苦人造福的美好情怀。  3.能结合语言文字深入联想,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优美,品味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内容  1.(播放《月光曲》选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它的作者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今天
近期观摩某区域展示的十余堂习作教学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注意了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设计板书,相比同类的阅读教学展示课,其教学目标和思路显得更为简明。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观照,此类习作课堂的知识教学依然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将知识视作静静等待着学生去占有、贮存的对象或靠近的目的地。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韩雪屏教授说:“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人类的教育是通过知识进行的。离开了知识就
认识骆志菊老师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她才20多岁,是位地道的乡村女教师。这位平凡的年轻老师,1989年就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有的人说,真有运气!其实我更信奉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和骆老师那时是同事,感觉她很少在办公室(当时我们二三十人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她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时,她发言也不多,经常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记着,不时提一两个问题。据她的师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简介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成立于2015年7月。研究内容:孔子诗教观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此内容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研究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走向远方的雅正中国人”。团队核心成员12人,来自四个学校,领衔人郭剑波,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如皋市首届“148”高层次人才。行动纲领:和诗一起远行,构建诗意生活。团队主要通过研讨“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水平。  有人认为叶圣陶先生(以下称“叶老”)是语文工具论的典型代表,认为叶老是机械的工具论者,把语文学习定位在纯工具的角度。我们看看叶老是怎么论述工具的,就能明白他始终是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