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首歌叫《涛声依旧》,其中有句歌词:“这一张旧船票,何时登上你的客船?”可是今天的美术教学,却常常用旧船票上新客船。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张扬的个性得不到解放,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完全禁锢在教师的教学中。
一、儿童的美术作品经常出现的“症状”
1.太阳、云云症
记得刚带低年级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此症状,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无论画什么题材什么情景,学生总是在左上角先画一个“太阳”,然后从中间开始往右画“云”。我们不禁要问假如所画情景是下雨天怎么办,假如所画情景是夕阳西下了又怎么办?
2.标语症
标语症表现为在学生的作品中,画一些人手里拿着旗子,旗子上写上一些诸如“保护环境”等类的标语,而且这些标语往往占据着很大构图。我们不禁也要问这是在画画还是在写标语?
3.手拉手症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题材中,学生喜欢画一个大大圆圆的地球,上面站着一群小朋友手拉着手,这就是“手拉手症”。保护环境和地球固然没有错,是爱心和善心,但总不能一画这类题材就总是首先想到手拉手吧,难道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表现手法?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还有“卡通美女症”、“战争症”等其他通病。
二、出现通病的主要原因
1.教师备课设计没有贴近学生的天性。
很多教师课前可谓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可谓严谨。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
2.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规定太多。
绘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律,只要学生是真心地在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也就无所谓画得好与坏。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同行抱怨自己的学生作业是“不入正轨”,你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不是,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试想一下假如这节课的作业要求是“画动物”,你非要规定学生只能去画“狗”,而很多同学的确他很喜欢“猫”,那你考虑过学生的感受没有,你站在学生的立场想过没有?依我看如果把题目换成“画自己喜欢的动物”,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那就皆大欢喜了。
三、让儿童的绘画作品变得有“个性”
1.加强三个能力培养。
三个能力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拿我们前面指出的通病(标语症)举例:还是画环保类的题材,我的一名学生画的是从垃圾箱中,透过垃圾箱口看外面的世界,黑漆漆的周围全是垃圾,而垃圾箱口的外面却是别有洞天,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说明画这幅作品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记忆,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出了为之耳目一新的作品。而反观画环保类题材“标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学生缺乏上述的三个能力,相信此责任在于我们老师。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为创新之人。”可见孩子身上的确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开发。作为教者,在教学中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教学顺着最佳的轨迹运行,决不能成为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创新的幼芽往往是在无意中生成的,教者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扶持,牵来春风,邀来阳光,促使其茁壮成长,那么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散发出独特的灵性和魅力。
3.对孩子们的作品要正确评价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要根据儿童画用色、用线大胆夸张和无拘无束的特点来进行评价,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衡量,更不能按“规定”来评价。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否则我们的“像不像”和“规定”将会换来学生将“太阳、云云症”进行到底。
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要求学生拥有创新思维,教师自己就必须拥有一双发现创新的慧眼。
一、儿童的美术作品经常出现的“症状”
1.太阳、云云症
记得刚带低年级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此症状,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无论画什么题材什么情景,学生总是在左上角先画一个“太阳”,然后从中间开始往右画“云”。我们不禁要问假如所画情景是下雨天怎么办,假如所画情景是夕阳西下了又怎么办?
2.标语症
标语症表现为在学生的作品中,画一些人手里拿着旗子,旗子上写上一些诸如“保护环境”等类的标语,而且这些标语往往占据着很大构图。我们不禁也要问这是在画画还是在写标语?
3.手拉手症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题材中,学生喜欢画一个大大圆圆的地球,上面站着一群小朋友手拉着手,这就是“手拉手症”。保护环境和地球固然没有错,是爱心和善心,但总不能一画这类题材就总是首先想到手拉手吧,难道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表现手法?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还有“卡通美女症”、“战争症”等其他通病。
二、出现通病的主要原因
1.教师备课设计没有贴近学生的天性。
很多教师课前可谓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可谓严谨。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
2.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规定太多。
绘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律,只要学生是真心地在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也就无所谓画得好与坏。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同行抱怨自己的学生作业是“不入正轨”,你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不是,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试想一下假如这节课的作业要求是“画动物”,你非要规定学生只能去画“狗”,而很多同学的确他很喜欢“猫”,那你考虑过学生的感受没有,你站在学生的立场想过没有?依我看如果把题目换成“画自己喜欢的动物”,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那就皆大欢喜了。
三、让儿童的绘画作品变得有“个性”
1.加强三个能力培养。
三个能力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拿我们前面指出的通病(标语症)举例:还是画环保类的题材,我的一名学生画的是从垃圾箱中,透过垃圾箱口看外面的世界,黑漆漆的周围全是垃圾,而垃圾箱口的外面却是别有洞天,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说明画这幅作品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记忆,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出了为之耳目一新的作品。而反观画环保类题材“标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学生缺乏上述的三个能力,相信此责任在于我们老师。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为创新之人。”可见孩子身上的确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开发。作为教者,在教学中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教学顺着最佳的轨迹运行,决不能成为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创新的幼芽往往是在无意中生成的,教者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扶持,牵来春风,邀来阳光,促使其茁壮成长,那么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散发出独特的灵性和魅力。
3.对孩子们的作品要正确评价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要根据儿童画用色、用线大胆夸张和无拘无束的特点来进行评价,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衡量,更不能按“规定”来评价。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否则我们的“像不像”和“规定”将会换来学生将“太阳、云云症”进行到底。
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要求学生拥有创新思维,教师自己就必须拥有一双发现创新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