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的意义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动手操作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就需要教师重视知识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在实践中感受知识
  “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且未必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动作,感受一下1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如:拍一下手就是一秒、 眨一下眼就是一秒、跺下脚就是一秒、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在10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能背多少个乘法口诀;在30秒内口算、写生字、读课文、跳绳、踢毽子等。在对“秒”有一定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估算横穿教室大约需要多少秒,擦黑板大约需要多少秒,体会一秒钟的价值。
  二、在实践中探索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几何知识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归纳,从而得出规律。例如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几组三角形纸片、剪刀等材料和工具。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人人都动手,剪的剪、拼的拼……每位学生在充分操作后发现,要有两个三角形通过重叠——旋转——平移,才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以归纳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拼摆过程,观察思考: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学生观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不但在实践中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还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并且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理解题意是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条件。小学生生活经验尚不丰富,理解应用题能力较弱,而亲自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练习课中有一道题:把一个长是0.5米,宽是0.4米,高是0.3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切割成两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不管教师怎样讲解,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还是有部分同学弄不明白。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想不出切割完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在哪儿?二是到底该怎样切割?有几种切割法?在这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的橡皮擦,由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切割法,其他学生说说他是怎样切割的,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沿着长切割,沿着宽切割,沿着高切割。让学生分析每种切割方法增加的面是哪些?怎样算?那些有疑问的学生顿时感觉豁然开朗。这种实践操作活动开发了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实践中求异创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教授完“角的度量”后,在练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120°的角,学生迅速地利用量角器把角画了出来。接着继续要求学生再画一个120°的角,学生感觉很纳闷。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没有量角器,只有三角尺,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动手实践、探求规律之中。他们拿出一副三角尺进行拼摆,很快就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两种画法:将三角尺的直角90°和30°的角拼起来,得到120°角;将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也可以得到120°角。这位学生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同和表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继续提问。结果又发现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先画180°平角,再减去一个60°角就得到了120°角。教师又接着问:“120°角会画了,那15°角该怎样画呢?”学生在刚才成功的喜悦中继续投入探索中,一位学生发现用一个三角尺60°角和一个三角尺45°角加起来再减去三角尺的90°直角就可以画出15°角,还有一学生有更简单的方法,用三角尺45°角减去一个30°角就是15°角了,或者用三角尺60°角减去45°角。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继续画75°、135°……学生的学习热情此起彼伏,创新方法不断涌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铜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林
其他文献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材积累不足,再加上受传统文化教学的局限,写话教学课堂常常让低年级的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既不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多媒体是当今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为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其优势,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多感官的刺激,活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以提高写话教学的效果。  一、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我按着教学设计流程,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在梳理公式时很顺利的,紧接着向学生提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我用补充的题目来引出,没想到却引发了一段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题目是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先让学生观察片刻后,再独立解决问题,集体交流时,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5×3÷2=7.5(cm),另一种是4×3÷2=6(cm),还有一种是5×4
根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在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其中的重点、难点。面对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并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识字教学一般是从6—7岁的儿童开始,他们这一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有:好奇心强,却不能专注;学得快,记不牢;喜欢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他们认识汉字的过
一、导入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做到导入新颖、有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法:一是诗词导入法,是一种借古诗词名句的导入法,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齐声朗读后,我再对以上两首诗稍作解释与分
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当引领学生积极探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说几点看法,期望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有益的帮助。  一、创设探究式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