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实践论》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同时也对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当时的国际环境因素和特定的中国革命环境因素,是毛泽东《实践论》诞生的必然因素。
(一)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迫切需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作于1937年7月。由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导致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使党在1931-1934年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去回答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历史总结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这些革命实践推动着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因为对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2]实践论的形成,正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历史总结。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认识论思想,他的认识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实践论》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围绕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个主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一)實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入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去认识事物。“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深,我们更要面向世界、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形成正确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实践,用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去塑造实践主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践主体,从而达到动员、协调和激励实践主体的作用,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立足于实践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坚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政课不是“坐而论道”,必须要深入社会实际问题加以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实践,在此基础上教育人们加以分析、比较和鉴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引导人们掌握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我们应该由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灌输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引导和推动社会实践与人的发展。
同时,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实践态度,进行实践思维,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整体性、灵活性。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映,但实践是发展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必然要随社会实践发展而转换和创新。否则,就会因面临新情况而不能解决新问题而退出历史舞台。
在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地加强。理论创新必须先行,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只有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当今社会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全时段、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了人们在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方面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论在地域空间,还是在信息交流上都与外界更加密切,从而催生了一些新的教育内容,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教育环境,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必须跟上社会发展,开拓创新,适应时代需求。
人们的思想品德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但先进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形成,需要灌输,即通过自觉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形成。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把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从知,行两方面着手,以实现知行统一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行为的倾向,进而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知行统一、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赵倩如( 1995-),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通讯作者:赵倩如( 1995-),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当时的国际环境因素和特定的中国革命环境因素,是毛泽东《实践论》诞生的必然因素。
(一)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迫切需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作于1937年7月。由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导致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使党在1931-1934年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去回答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历史总结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这些革命实践推动着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因为对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2]实践论的形成,正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历史总结。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认识论思想,他的认识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实践论》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围绕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个主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一)實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入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去认识事物。“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深,我们更要面向世界、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形成正确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实践,用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去塑造实践主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践主体,从而达到动员、协调和激励实践主体的作用,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立足于实践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坚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政课不是“坐而论道”,必须要深入社会实际问题加以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实践,在此基础上教育人们加以分析、比较和鉴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引导人们掌握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我们应该由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灌输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引导和推动社会实践与人的发展。
同时,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实践态度,进行实践思维,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整体性、灵活性。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映,但实践是发展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必然要随社会实践发展而转换和创新。否则,就会因面临新情况而不能解决新问题而退出历史舞台。
在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地加强。理论创新必须先行,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只有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当今社会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全时段、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了人们在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方面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论在地域空间,还是在信息交流上都与外界更加密切,从而催生了一些新的教育内容,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教育环境,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必须跟上社会发展,开拓创新,适应时代需求。
人们的思想品德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但先进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形成,需要灌输,即通过自觉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形成。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把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从知,行两方面着手,以实现知行统一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行为的倾向,进而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知行统一、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赵倩如( 1995-),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通讯作者:赵倩如( 1995-),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