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生活性的特点呢?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就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新的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感兴趣,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愉快地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了解并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时由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逐步构建新旧知识结构;②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入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在校、班的活动为基础
学校、特别是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一种特殊的集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它不是人员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要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形式、交往方式、活动内容等情况入手,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机组合教学资源,通过开展讨论、表演、合作探究、参观、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
三、以学生在家的活动为
基础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的很多陋习不会在学校表现出来,在家暴露无遗。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监护人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如在家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是否帮家人做家务,做些什么家务;在家是不是做作业,作业认不认真;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怎样等。在教学时,教师还要从了解到的学生在家的一些普遍现象入手,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运用故事喻理、情境渲染、角色体验、以情激情、多媒体激发情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讨论明理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感召。《我看我自己》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感受长大的喜悦。知道自己长大了,能做的事要自己做;②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自觉地去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③借助学生对一年来学习和生活的回忆,使他们感悟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心里高兴吗?当一年级小同学叫你们一声“哥哥、姐姐”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特别自豪呢?你们发现自己长大了吗?长大后的你们可是有很大变化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寻找我们长大后的变化,好吗?然后,让学生测一测身高,量一量体重。接着,把去年健康状况检查时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发给他们,自己对比一下看会发现什么?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好。
四、以学生在社会的活动为基础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性的特点,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在校和班上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在家的活动为基础,还要做到以学生在社会中的活动为基础。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还要研究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掌握学生在社会上的活动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例举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体验与升华,思想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杨思远.社会与社会学——兼与潘修华先生商榷[J]. 社会科学论坛, 2010(20).
[2] 姚天波.社会潮流与职业技术类美术教育价值取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
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就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新的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感兴趣,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愉快地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了解并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时由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逐步构建新旧知识结构;②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入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在校、班的活动为基础
学校、特别是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一种特殊的集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它不是人员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要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形式、交往方式、活动内容等情况入手,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机组合教学资源,通过开展讨论、表演、合作探究、参观、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
三、以学生在家的活动为
基础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的很多陋习不会在学校表现出来,在家暴露无遗。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监护人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如在家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是否帮家人做家务,做些什么家务;在家是不是做作业,作业认不认真;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怎样等。在教学时,教师还要从了解到的学生在家的一些普遍现象入手,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运用故事喻理、情境渲染、角色体验、以情激情、多媒体激发情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讨论明理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感召。《我看我自己》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感受长大的喜悦。知道自己长大了,能做的事要自己做;②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自觉地去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③借助学生对一年来学习和生活的回忆,使他们感悟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心里高兴吗?当一年级小同学叫你们一声“哥哥、姐姐”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特别自豪呢?你们发现自己长大了吗?长大后的你们可是有很大变化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寻找我们长大后的变化,好吗?然后,让学生测一测身高,量一量体重。接着,把去年健康状况检查时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发给他们,自己对比一下看会发现什么?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好。
四、以学生在社会的活动为基础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性的特点,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坚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在校和班上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在家的活动为基础,还要做到以学生在社会中的活动为基础。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还要研究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掌握学生在社会上的活动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例举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体验与升华,思想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杨思远.社会与社会学——兼与潘修华先生商榷[J]. 社会科学论坛, 2010(20).
[2] 姚天波.社会潮流与职业技术类美术教育价值取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