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土地的誓言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语文学习的总目标有这么一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内涵,联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通过教会学生阅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设计思路】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但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他们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可学生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我的设想是运用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全文的教学思路如下: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课文,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接着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感情,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重点部分放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上,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品读,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最后,发动学生谈上课感想,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先行到达多媒体教室,设置好歌曲播放,在重复播放中等待学生。学生一进入教室即可感觉到视听冲击。
  1.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用flash动画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继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等等,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刚开始的好奇到不可置信,再到同情、愤怒,群情激昂)。
  2.简介写作背景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件展示(见右图,此处特别设计成黑底红字,意在警醒)。
  3.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此处用大屏幕展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增强学习兴趣。)
  4.课文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3)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4)扫清字词障碍。
  5.整体感知
  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问: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答1:“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现出我对土地母亲炽烈、的热爱,以及我对她的思念。现在,我虽然身在外面,但是我的心却仍然在故乡,我不希望她被玷污,我要用自己的一切去洗刷她的耻辱。(万思蓉)
  答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想早日解放东北,不想看见战争,想让老百姓过上和平的日子。作者还渴望可以早日回到故乡,回到那金色麦子的田野中。(邹臻)
  答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情愿自己伤心流泪哭泣、泪流满面,来洗去母亲的污秽和耻辱,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让我感动。(王丰)
  答4:“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为这一句说明了,作者为了让自己的故乡回到原来的样子不惜付出生命的爱国爱家的精神。(方承诚)
  (这一环节学生情绪高涨,发言踊跃。)
  6.解题,理清结构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平原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7.自主研读与赏析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用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8.畅谈上课感想
  要求学生用比喻句的形式组织语言。
  摘录部分学生发言:
  这节课让我感觉像吃了一个红辣椒,觉得浑身有一股热量在奔腾,恨不得冲上前消灭侵略者。
  作者的心就像金子一样,无论在哪里,都闪烁着爱国思乡的光芒。
  是一滴苦涩的泪,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振兴祖国,不能让她再受欺凌。
  侵略者太可恶了,他们残暴的行径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我的心里,我感到愤怒和痛苦。特别是日本至今还有人不肯承认侵华行为,太不应该了。(拍桌子)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凭什么就要受别人欺负?(激动,哽咽)中国这头雄师已经苏醒,等着吧,我们一定会傲视群雄!(鼓掌)
  至此,学生情绪已到达高潮,发言不仅能理解作者的爱国激情,而且能渗入自己的体会。尤其是有的学生能顺应时势,将爱国感情溶于生活之中,很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师生一起体验爱国情、报国心。
  9.结束教学
  学唱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布置作业,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师生的情绪都不能马上平静,特别是最后学唱的爱国歌曲,激扬的旋律一直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都不愿离开。可以说,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本文的教学,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而课后的写作练习,无异于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上的独特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闯新路,要摒弃老教法。其实我倒认为,语文乃至其他学科都一样,教无定法(这话叶老早就说过),新路子也好,老教法也罢,只要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就应该肯定。传统的教法能流传至今,必有其生命力所在,新兴的教法能造成影响,也必定有它的优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判断力和洞察力,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合的教法。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师的最高追求,最高追求应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轻松中学,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我想,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因就在于此吧。
  综观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比较吻合,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走的是传统的老路子,缺乏些新意。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能和教师积极配合,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在文章的影响下切切实实地被感动,我也就找不出理由质问它的老套。
  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我认为本课生字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理解全文结构这一步宜简不宜繁,三言两语略加点拨即可,切忌在此环节喋喋不休,以致影响学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妨碍学生的想像和体会。另外,因为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所以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还缺乏表现力和文采,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的促进作用,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会,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教学语言 科学性 逻辑性 启发性 思考性 生动性
期刊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体操、美术、文学都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且对幼儿培养初步的艺术修养和兴趣,坚持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高雅的气质都有利。另外,幼儿的
期刊
“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未来”,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实践理念,努力创造着绿色的生态环境,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营造绿色的人际环境,开展和谐的环保主题,进行丰富的环保宣传,挖掘绿色的社区、家园资源,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向着我们“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不断努力。  一、加强环境建设,完善组织管理  绿色教育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
期刊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和谐的关系是我们每个家长、老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在我国,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
期刊
一、从情感入手——诱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毛泽东的《咏梅》时,课前给同学们讲述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爱学习、心胸宽广、乐观豁达的超人品质,讲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对毛泽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感性了解。又介绍了南宋词人陆游《咏梅》的写作背景和词人的有关情况: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
期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性”的今天,邱学华先生创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直指导着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总结感觉出“尝试教学理论”对我们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尝试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强调
期刊
任何教育都是时代的缩影,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学科也应与时俱进。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学科紧跟时代步伐,力争成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应式教育模式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不断被许多有识之士所倡导。1993年,《中共中央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要把我国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期刊
思想品德课主要的任务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奠基石。而要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那么,如何从作业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变数学作业的现状,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呢?  关键词:新课改 减负 数学作业 优化设计    一、重新认识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期刊
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的智慧体现在精彩的预约中,但更体现在无法预约的生成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瞬间,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乐于去探究问题、验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仅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