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语文学习的总目标有这么一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内涵,联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通过教会学生阅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设计思路】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但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他们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可学生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我的设想是运用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全文的教学思路如下: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课文,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接着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感情,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重点部分放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上,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品读,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最后,发动学生谈上课感想,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先行到达多媒体教室,设置好歌曲播放,在重复播放中等待学生。学生一进入教室即可感觉到视听冲击。
1.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用flash动画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继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等等,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刚开始的好奇到不可置信,再到同情、愤怒,群情激昂)。
2.简介写作背景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件展示(见右图,此处特别设计成黑底红字,意在警醒)。
3.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此处用大屏幕展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增强学习兴趣。)
4.课文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3)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4)扫清字词障碍。
5.整体感知
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问: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答1:“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现出我对土地母亲炽烈、的热爱,以及我对她的思念。现在,我虽然身在外面,但是我的心却仍然在故乡,我不希望她被玷污,我要用自己的一切去洗刷她的耻辱。(万思蓉)
答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想早日解放东北,不想看见战争,想让老百姓过上和平的日子。作者还渴望可以早日回到故乡,回到那金色麦子的田野中。(邹臻)
答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情愿自己伤心流泪哭泣、泪流满面,来洗去母亲的污秽和耻辱,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让我感动。(王丰)
答4:“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为这一句说明了,作者为了让自己的故乡回到原来的样子不惜付出生命的爱国爱家的精神。(方承诚)
(这一环节学生情绪高涨,发言踊跃。)
6.解题,理清结构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平原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7.自主研读与赏析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用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8.畅谈上课感想
要求学生用比喻句的形式组织语言。
摘录部分学生发言:
这节课让我感觉像吃了一个红辣椒,觉得浑身有一股热量在奔腾,恨不得冲上前消灭侵略者。
作者的心就像金子一样,无论在哪里,都闪烁着爱国思乡的光芒。
是一滴苦涩的泪,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振兴祖国,不能让她再受欺凌。
侵略者太可恶了,他们残暴的行径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我的心里,我感到愤怒和痛苦。特别是日本至今还有人不肯承认侵华行为,太不应该了。(拍桌子)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凭什么就要受别人欺负?(激动,哽咽)中国这头雄师已经苏醒,等着吧,我们一定会傲视群雄!(鼓掌)
至此,学生情绪已到达高潮,发言不仅能理解作者的爱国激情,而且能渗入自己的体会。尤其是有的学生能顺应时势,将爱国感情溶于生活之中,很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师生一起体验爱国情、报国心。
9.结束教学
学唱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布置作业,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师生的情绪都不能马上平静,特别是最后学唱的爱国歌曲,激扬的旋律一直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都不愿离开。可以说,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本文的教学,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而课后的写作练习,无异于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上的独特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闯新路,要摒弃老教法。其实我倒认为,语文乃至其他学科都一样,教无定法(这话叶老早就说过),新路子也好,老教法也罢,只要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就应该肯定。传统的教法能流传至今,必有其生命力所在,新兴的教法能造成影响,也必定有它的优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判断力和洞察力,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合的教法。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师的最高追求,最高追求应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轻松中学,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我想,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因就在于此吧。
综观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比较吻合,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走的是传统的老路子,缺乏些新意。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能和教师积极配合,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在文章的影响下切切实实地被感动,我也就找不出理由质问它的老套。
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我认为本课生字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理解全文结构这一步宜简不宜繁,三言两语略加点拨即可,切忌在此环节喋喋不休,以致影响学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妨碍学生的想像和体会。另外,因为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所以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还缺乏表现力和文采,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
《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语文学习的总目标有这么一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内涵,联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通过教会学生阅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设计思路】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但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他们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可学生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我的设想是运用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全文的教学思路如下: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课文,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接着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感情,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重点部分放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上,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品读,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最后,发动学生谈上课感想,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先行到达多媒体教室,设置好歌曲播放,在重复播放中等待学生。学生一进入教室即可感觉到视听冲击。
1.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用flash动画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继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等等,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刚开始的好奇到不可置信,再到同情、愤怒,群情激昂)。
2.简介写作背景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件展示(见右图,此处特别设计成黑底红字,意在警醒)。
3.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此处用大屏幕展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增强学习兴趣。)
4.课文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3)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4)扫清字词障碍。
5.整体感知
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问: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答1:“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现出我对土地母亲炽烈、的热爱,以及我对她的思念。现在,我虽然身在外面,但是我的心却仍然在故乡,我不希望她被玷污,我要用自己的一切去洗刷她的耻辱。(万思蓉)
答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想早日解放东北,不想看见战争,想让老百姓过上和平的日子。作者还渴望可以早日回到故乡,回到那金色麦子的田野中。(邹臻)
答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情愿自己伤心流泪哭泣、泪流满面,来洗去母亲的污秽和耻辱,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让我感动。(王丰)
答4:“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为这一句说明了,作者为了让自己的故乡回到原来的样子不惜付出生命的爱国爱家的精神。(方承诚)
(这一环节学生情绪高涨,发言踊跃。)
6.解题,理清结构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平原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7.自主研读与赏析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用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8.畅谈上课感想
要求学生用比喻句的形式组织语言。
摘录部分学生发言:
这节课让我感觉像吃了一个红辣椒,觉得浑身有一股热量在奔腾,恨不得冲上前消灭侵略者。
作者的心就像金子一样,无论在哪里,都闪烁着爱国思乡的光芒。
是一滴苦涩的泪,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振兴祖国,不能让她再受欺凌。
侵略者太可恶了,他们残暴的行径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我的心里,我感到愤怒和痛苦。特别是日本至今还有人不肯承认侵华行为,太不应该了。(拍桌子)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凭什么就要受别人欺负?(激动,哽咽)中国这头雄师已经苏醒,等着吧,我们一定会傲视群雄!(鼓掌)
至此,学生情绪已到达高潮,发言不仅能理解作者的爱国激情,而且能渗入自己的体会。尤其是有的学生能顺应时势,将爱国感情溶于生活之中,很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师生一起体验爱国情、报国心。
9.结束教学
学唱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布置作业,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师生的情绪都不能马上平静,特别是最后学唱的爱国歌曲,激扬的旋律一直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都不愿离开。可以说,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本文的教学,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而课后的写作练习,无异于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上的独特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闯新路,要摒弃老教法。其实我倒认为,语文乃至其他学科都一样,教无定法(这话叶老早就说过),新路子也好,老教法也罢,只要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就应该肯定。传统的教法能流传至今,必有其生命力所在,新兴的教法能造成影响,也必定有它的优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判断力和洞察力,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合的教法。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师的最高追求,最高追求应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轻松中学,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我想,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因就在于此吧。
综观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比较吻合,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走的是传统的老路子,缺乏些新意。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能和教师积极配合,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在文章的影响下切切实实地被感动,我也就找不出理由质问它的老套。
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我认为本课生字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理解全文结构这一步宜简不宜繁,三言两语略加点拨即可,切忌在此环节喋喋不休,以致影响学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妨碍学生的想像和体会。另外,因为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所以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还缺乏表现力和文采,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