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8-01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我认为,数学教学应在教师的关爱、理解、激励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学习应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节约问题、旅游问题、存款利息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七年级的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根据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猜谜、拼图、手工制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极主动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七年級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制作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多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把学习转化成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教学生解计算题时,我引导学生提炼出“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解题四步法”。一看,即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则混合运算);三算,就是按第二步想好的方法、思路进行计算;四查,即进行检查和验算。掌握了“解题四步法”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学生们由于学习得法有了成功的体验,发自内心产生一股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乐于在数学上有所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样可以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技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我认为,数学教学应在教师的关爱、理解、激励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学习应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节约问题、旅游问题、存款利息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七年级的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根据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猜谜、拼图、手工制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极主动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七年級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制作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多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把学习转化成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教学生解计算题时,我引导学生提炼出“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解题四步法”。一看,即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则混合运算);三算,就是按第二步想好的方法、思路进行计算;四查,即进行检查和验算。掌握了“解题四步法”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学生们由于学习得法有了成功的体验,发自内心产生一股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乐于在数学上有所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样可以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技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