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来点不一样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的儿童诗教学中,想象似乎是无处不在的。然而再细想想,正因为“无处不在”,我们在进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中,似乎忽视了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似乎忽视了儿童想象时的好奇心,于是想象被常态化,被同质化。怎样才能挖掘儿童诗独特的想象元素,发挥儿童想象力应有的作用呢?也许,想象,要来点不一样。最近听了一堂低年级语文课《彩色的梦》,不妨以此为例。
  一、解读,来点不一样
  《彩色的梦》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彩色的梦到底是什么?随着教学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彩色的梦里有些什么,想象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得透明是怎样的……这堂课里,教师领着学生阅读《彩色的梦》,把诗想象成了“彩色的画”。
  也有教师领着学生把彩色的梦想象成是用五彩的画笔编织的一个美丽的童话……
  看来,彩色的梦可以是色彩斑斓的儿童画,可以是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那,是不是还可以有点不一样的想象呢?
  翻开这首诗,轻声读了几遍,我不禁有了发现:课文以文与图的不同形式呈现出彩色的梦中的事物,令人意外的是,不管是文字也好,图画也罢,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夸張与变形。
  语言中的变形。诗中用了好几个“大”字,如“大块的草坪”“大朵的野花”“大片的天空”“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这些诗句中的“大”绝不普通,细细一琢磨,反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效果,草坪、野花、天空、太阳,有种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意味,它们的“大”也不仅仅是一种外观上能看得到的“大”,似乎是一种特有的意象,一种被无形放大的意象。
  插图上的变形。再仔细观察文中的配图,铅笔大大的,几乎占了一面课文纸的四分之一;野花大大的,占据了醒目的一角;太阳大大的,居然与屋子一般大;草坪上雪松的造型,上头尖尖,中间撑开,下面细细的,一眼看上去似曾相识,对了,就像孩子们在纸上画出的人的形状!
  熟悉的事物变了形,变得极其夸张。对,这是梦,一个真实的梦境!原来,彩色的梦真的是一个梦。
  有了不一样的解读,顿时就会带来别有洞天之感。可不是吗?既然是梦,就有无限可能,完全不必墨守成规,可以天马行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变就怎么变,还有,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可以在梦境中活起来。
  二、活动,来点不一样
  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就可以来点不一样的活动。
  将彩色的梦想象成彩色的画,教师会这样设计:
  彩色的铅笔小精灵跳起舞来了,它脚尖一划,彩色的梦里有些什么呢?
  铅笔脚尖划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多么神奇呀!你能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吗?
  铅笔脚尖划过的地方,大朵的野花红了,红得怎么样?带着你的想象来读读这句话。
  天空呢?天空蓝得怎样?蓝得透明那是怎样的蓝?
  彩色铅笔的脚尖在划动,颜色在发生着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它的脚尖一动,又让彩色的梦里有了些什么呢?
  ……
  如果来点不一样的想象,可以怎样设计呢?也许可以这样:
  你觉得彩色的梦是什么呢?(一幅画,一个童话,一个梦。)
  仔细读读诗歌,再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最喜欢把彩色的梦想象成什么?(一个有趣的梦)
  哪些字词或者是插图中哪个内容,让你觉得像个特别有趣的梦?(学生到文字中、到插图上寻找和研究。)
  (1) 找找有几个“大”?研究一下“大”,哪里给你梦境的感觉?
  (2) 太阳好大,观察一下图,要是让你做梦,梦见个太阳,会是怎样的太阳?
  (3) 蓝得透明的天空,让您想做什么?
  (4) 雪松手拉手,你想象它们是谁?
  (5) 你会继续把梦做下去吗?跟同学说说,在梦里,水果会长啥样?紫葡萄的叮咛,会怎样在溪水里流动?
  (6) 你还想做个怎样有趣的梦?请你带着你的彩色精灵在纸上跳蹦起来。
  ……
  两种设计,想象的自由度不同。第一种设计以“带着想象去……”为活动主线,学生进行的是静止的、固定范围的想象。第二种设计则以“你最喜欢把彩色的梦想象成什么”“让你想做什么?”“你想象它们是谁?”为一连串的推进线索,学生的想象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两种设计,想象的思维力不同。第一种设计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离得有些远,学生面对的是问题,其思维往往会处于观望、徘徊、游离的被动或消极状态。第二种设计则符合学生想象思维的特点,学生易于依托想象进入儿童诗的优美意境之中,焕发自我的童真童趣,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
  两种设计,想象的体验不同。第一种设计不大能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满足于符号化、视觉化的学习参与。第二种设计则处处猜中学生心思,诱惑着学生深入文字进行研究,进入意境参与想象,学生不由自主成为诗歌的一部分,不由自主成为创作的另一主体。
  三、想象,来点不一样
  除了培养想象力,儿童诗的另一重要价值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获得审美体验。
  学习了《彩色的梦》,学生往往会创作自己的“彩色的梦”。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往往就是画出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儿童画而已,画中的花、鱼、树,也都是常态形象。
  如果让儿童处于梦境的视域中再进行想象创作,真的就会有点不一样。因为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它会以不再符合常规的逻辑诞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物。
  因此,学生进行想象绘画时,可以借助美术课程中夸张变形的技法,对梦中的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你梦中的野花是怎样的”“你想象它们是谁”“你想象它们在做什么”……小的可以放大,大的可以缩小,远的可以变近,静的可以变活,总之,任由儿童的天性自由放纵,自然释放。
  学生进行想象书写时,可以模仿诗中的句式,用“大”来进行仿写,但又不需要拘泥于此,可以将绘画的夸张变形迁移至语言的夸张变形,“在你的梦里,草坪绿得怎么样?天空的云白得怎么样?……”教师要帮助学生捕捉新鲜的感受,让盎然的童趣、新颖巧妙的构思幻化为童话般的诗歌意境。也许,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萧红”。在她的梦里,太阳可以很大,大得屋子一般;小树可以很高,高到天上去;云朵可以很轻,躺在上面如同在仙境飘浮……
  想象是儿童的自由天性,但我们的课堂却往往让儿童的想象困在枷锁中。真的,语文课堂中要常常来点不一样的想象,想得不同寻常一点,想得新鲜有趣一点,想得别出心裁一点。
  那么,这一点“不一样”带来的就是心灵的释放,天性的解放;那么,我们的课堂里就真的会看到“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优质的思维品质,在儿童那里也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小岛》:从“小”字读大爱  统编本教材中增添了不少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集中体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守卫边关海疆,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英雄事迹,读来感人,心生敬仰。《小岛》是著名军旅作家陆颖墨的短篇小说,只要读上一遍,便能强烈感受到小岛上战士们想念家乡,用祖国泥土种畦菜地,感动了将军,一起晚餐的生活场景。故事真实平常,话语感人,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战士们对祖国、对将军的
在听完一些名师的课后,常有人赞叹:“哇,好厉害哦,这节课上得好好哦!”也常有人感叹:“这个设计好妙哦,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没有哪个名师天生就擅长上课。那些光鲜亮丽的课堂背后,有许多他人难以看到的良苦用心。  和易志军在一起共事十年多了,他上的每一节公开课我都听过。我们是同事更是朋友,不管正事还是闲事,经常在一起聊。所以,我有幸能看到这些好课背后的一些东西。  一、磨砺  2012年,志军经历
统编本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使得语文要素成了引人注目的高频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本教材的关键。  一、语文要素里藏着教学标准  一篇课文、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要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教师必须清楚,否则,缺位、失位或越位就不可避免。统编本教材的“语文要素”使用了行为动词来描述所要达成的教学标准,可参照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层次分类理论加以解读。  1.识记。就是对已
阅读要点  一、奇特的幻想  幻想小说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幻想世界,它带给学生新奇的意象,激发他们思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远离所处的世界,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塑造、重建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探索和创造,并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在未知之地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期望国、幻觉城、结论岛……还有许多神奇的人物:让人失去目标感、分寸感的感觉采集官,不让人把话说完的夺词鸟,磨蹭人类做事的时间杀手……它们都以充满幻想的形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支架建构’”,这里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的路径、方法,形成多角度、多样态、可视化的助学系统,助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个体建构、学伴建构、场域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支架建构”,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美丽的秋天”安排了四篇课文。“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优美的单元导语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秋天。秋天,是天高云淡,是金桂飘香,是果实累累。秋天在诗人眼中是“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秋天在学生眼中,是金色巴掌的小树叶,是叶丛间蹦跳的小脚丫,是虫鸣雁去的叮咛。这么美好的贴近大自然的一组课文,秋思秋雨秋声秋景
成语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使用的词组或短语,大都出自典故。成语有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完整的词来运用;有定型性的特点,不可抽换颠倒词中的任何文字。恰当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简练,生动形象。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能加以运用。可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成语屈指可数,真正懂得其含义并能灵活运用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实际上,很多教师空有意识,而缺少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要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学情视角。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情判断大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经验状态,所获得的学情信息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的审议和梳理。如何建立一种具有信度与效度的审议视角,较为精准地把握学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教学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从观察中不仅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展现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让学生抄写背诵、诗句翻译、阐述思想,很喜欢用“搬运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词知识记忆背诵、抄读默写。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诗人写作背景的深刻认识,缺乏对古诗词意蕴的独特理解,更缺乏对古诗词自我探索、研究、感悟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应站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现代人才的高度,积极创设以铸魂立根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