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外研究发现,通过投放适宜性的材料,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效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农村幼儿园科学区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适宜性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笔者发现,在科学区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探究的方法;投放生活化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养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习惯;投放自然性的材料,有利于节约科学区区域活动的探究材料成本。
关键词:趣味性;开放性;生活化;自然性
农村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教师是否投放了适宜性的材料,是影响科学区活动教育效能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笔者对科学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进行了探究。
一、 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在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探究的兴趣。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在难度上要适宜,既不宜让幼儿感到过难,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太容易。投放的材料难度过大,幼儿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导致区域活动不能继续下去;而投放的材料太易,又容易使幼儿兴趣锐减,也不利于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配套完整的材料对幼儿的吸引力是不容忽视的。如在“利用天平比比谁最重”的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天平竟然少了一个秤盘,当孩子们拿到这个天平时,他们发现这个天平无法称重,因此很快就放弃了这次区域活动,而是跑到其他区域去玩了。
此外,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教师还要经常对材料进行更新,防止孩子们对这些材料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二、 投放开放性的材料,丰富幼儿探究方法
高结构的材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它不利于丰富幼儿的探究方法。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之所以要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即低结构类的材料,是为了让幼儿控制材料,并有机会不断改变玩法,以丰富幼儿的探究方法。
如建构区的拼接管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玩具,为了实现孩子们对材料的控制,在科学区区域活动“声音的形成”中,笔者便投放了拼接管。拿到自己熟悉的拼接管后,有些幼儿一开始以为是让他们玩拼接玩具,而当他们接到老师“找一找拼接管里传来的声音”的活动任务时,他们开始探究如何使拼接管发出声音。孩子们大多都会吹喇叭,于是他们开始把拼接管当喇叭吹,不一会儿,科学区里便“声声入耳”了。从这次的科学区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拼接管不仅可以用来拼接成小狗、拼接成大楼,还能让他们学到声音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他们对拼接管更感兴趣了,并愿意继续寻找拼接管的其他用途。
三、 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科学性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化的材料,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是提高科学区区域活动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材料生活化,如在按群数数的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了雪花片。每盒有3个雪花片,幼儿以买棒棒糖(一个雪花片为一个棒棒糖)的情境进行游戏,幼儿1问:“你要买几个棒棒糖?”幼儿2回答:“6个。”接下来幼儿1便提供了两盒雪花片给幼儿2。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以激起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如在一次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开灯,有一名幼儿发现科学区的学习桌后面便出现了一个影子,这时教师就可以和幼儿一起探讨关于影子的知识。
四、 投放自然性的材料,节约探究材料成本
所谓自然性的材料,就是没有经过教师加工制件的材料,其主要是对废品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当然还有一些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材料。
如在教授按颜色分类的知识时,教师往科学区投放了颜色不同的塑料瓶盖,这些瓶盖是孩子们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玩的“玩具”。投放回收材料不仅激起了幼儿参与颜色分类的兴趣,而且也不容易用坏,这些塑料瓶盖用了两个学期都保存得完好无损。
又如,有一次秋季刚开学,科学区便迎来了活动——“树叶的变化”,笔者便从幼儿园的大树上分别摘下了不同颜色、形状的叶子投放在了科学区,这種来自自然界的材料,不仅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还节约了探究材料的成本,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投放适宜性的材料,是提升农村幼儿园科学区区域活动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如在科学区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探究的方法;投放生活化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养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习惯;投放自然性的材料,有利于节约科学区区域活动的探究材料成本。此外,本文的探索实践还为教育同仁进行“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倩琳,曾彬.近十年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124-129.
[2]高霞.中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谭燕,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中心幼儿园。
关键词:趣味性;开放性;生活化;自然性
农村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教师是否投放了适宜性的材料,是影响科学区活动教育效能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笔者对科学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进行了探究。
一、 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在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探究的兴趣。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在难度上要适宜,既不宜让幼儿感到过难,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太容易。投放的材料难度过大,幼儿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导致区域活动不能继续下去;而投放的材料太易,又容易使幼儿兴趣锐减,也不利于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配套完整的材料对幼儿的吸引力是不容忽视的。如在“利用天平比比谁最重”的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天平竟然少了一个秤盘,当孩子们拿到这个天平时,他们发现这个天平无法称重,因此很快就放弃了这次区域活动,而是跑到其他区域去玩了。
此外,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教师还要经常对材料进行更新,防止孩子们对这些材料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二、 投放开放性的材料,丰富幼儿探究方法
高结构的材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它不利于丰富幼儿的探究方法。在科学区区域活动中,之所以要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即低结构类的材料,是为了让幼儿控制材料,并有机会不断改变玩法,以丰富幼儿的探究方法。
如建构区的拼接管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玩具,为了实现孩子们对材料的控制,在科学区区域活动“声音的形成”中,笔者便投放了拼接管。拿到自己熟悉的拼接管后,有些幼儿一开始以为是让他们玩拼接玩具,而当他们接到老师“找一找拼接管里传来的声音”的活动任务时,他们开始探究如何使拼接管发出声音。孩子们大多都会吹喇叭,于是他们开始把拼接管当喇叭吹,不一会儿,科学区里便“声声入耳”了。从这次的科学区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拼接管不仅可以用来拼接成小狗、拼接成大楼,还能让他们学到声音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他们对拼接管更感兴趣了,并愿意继续寻找拼接管的其他用途。
三、 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科学性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化的材料,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是提高科学区区域活动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材料生活化,如在按群数数的科学区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了雪花片。每盒有3个雪花片,幼儿以买棒棒糖(一个雪花片为一个棒棒糖)的情境进行游戏,幼儿1问:“你要买几个棒棒糖?”幼儿2回答:“6个。”接下来幼儿1便提供了两盒雪花片给幼儿2。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以激起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如在一次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开灯,有一名幼儿发现科学区的学习桌后面便出现了一个影子,这时教师就可以和幼儿一起探讨关于影子的知识。
四、 投放自然性的材料,节约探究材料成本
所谓自然性的材料,就是没有经过教师加工制件的材料,其主要是对废品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当然还有一些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材料。
如在教授按颜色分类的知识时,教师往科学区投放了颜色不同的塑料瓶盖,这些瓶盖是孩子们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玩的“玩具”。投放回收材料不仅激起了幼儿参与颜色分类的兴趣,而且也不容易用坏,这些塑料瓶盖用了两个学期都保存得完好无损。
又如,有一次秋季刚开学,科学区便迎来了活动——“树叶的变化”,笔者便从幼儿园的大树上分别摘下了不同颜色、形状的叶子投放在了科学区,这種来自自然界的材料,不仅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还节约了探究材料的成本,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投放适宜性的材料,是提升农村幼儿园科学区区域活动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如在科学区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探究的方法;投放生活化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养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习惯;投放自然性的材料,有利于节约科学区区域活动的探究材料成本。此外,本文的探索实践还为教育同仁进行“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倩琳,曾彬.近十年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124-129.
[2]高霞.中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谭燕,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