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从风格、从语言、情感;从意境、节奏;从修辞、结构等方面都展示出他的艺术之美,他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富丽的辞藻来博取读者的欢心,而是用朴实、鲜明、细腻的语言、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文章作者仅就个人在中学语文课中上过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体会,谈谈对朱自清散文艺术之美的感受。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
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文章、唐宋八大家到清代的桐城古文、蔚为大观;中国历来可称为散文大国。但其内容大致不脱离“文以载道”之规范;其文言表达形式又与现代散文发生了质的断代。从“五四”新文学革命伊始,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直跃动着强劲的艺术生命。散文的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样式之繁杂,触及时事之敏锐,抒展胸臆之真切,为其它姐妹文学载体所鲜见。然而,在现代散文百花园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疑是最艳丽、最多姿多彩、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束之一,每次捧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不会被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打动,甚至为之唏嘘不已。
一、魅力无穷,风格美
纵览朱自清的散文;或以写背景为主(如《温州的踪迹·绿》、《荷塘夜色》、《春》等),或以叙事为主(如《背影》),或以抒情为主(如《给亡妇》),或叙写域外见闻(如《威尼斯》),或是针砭时弊的杂感杂论(如《谈抽烟》)……不一而足。而其写景之细腻真切,叙事之缜密完美,抒情之浓烈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鲜有人及,仅就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篇目而言,《春》之写景清丽而令人耳目一新;《荷塘夜色》之美妙摄人心魄;《绿》之韵律沁人心脾;《背影》之深情催人泪下;《威尼斯》之清新简洁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给亡妇》情感之浓烈,《桨声灯影星的秦淮河》的绮丽奢华,《匆匆》中形象与哲理思辨的巧妙结合……,均是值得回味的名篇。
具体说来,《春》之写景清丽,主要指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均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草,让我们体味到春之勃勃生机;花,使我们领略到春之五彩斑斓;风,让我们品味到母亲般抚摸的温暖;雨,让我们品尝到“润物细无声”这样的甜蜜和满足。《荷塘夜色》之摄人心魄主要体现于作者能把一个司空见惯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得“另有一番样子”:淡淡的月光使人诗意顿生;“无边的荷香月色”使人受用无穷;而那些“袅娜地”、“羞涩地”,如星星、如美人的荷花,不免使人浮想联翩;塘边灌木“如鬼一般”的“斑驳的黑影”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梦如幻,极具神秘色彩,往往把读者带进一种如痴如醉的境地。《绿》之韵律沁人心脾:梅雨瀑那“花花花花花的声音”,仿佛一部交响乐,使人沉醉其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中”的梅雨亭,让人仰首而顿生渺小而阔大之感;“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的瀑布,似许多跳动的音符,让人心襟摇荡;“梅雨潭那讷讷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知不觉,融入自然去“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背影》之深情催人泪下,仅从父亲几句简单而饱含深情的话语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写得很优美而且许多篇目写出了真情实感,从单纯明朗的美,直到绮丽纤裕的美,从质朴真纯的情感到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适合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所喜欢,这正是朱自清散文风格多样而魅力回射的首要因素。
二、质朴鲜明,语言,情感美
善于应用质朴,鲜明,细腻的语言,洋溢出一股诚挚而有深沉的感情,是朱自清散文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常常说散文最主要的是应该能抒发真情实感,而朱自清的《背影》则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作者着力刻画老境颓唐的父亲,去车站为自己送行,不厌其烦为自己操心,再三嘱咐自己一路平安。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特殊载体,着力刻画父亲为自己去买橘子攀爬月台时的艰难,通过“攀”,“缩”,“倾”,“爬下”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活脱脱刻画了老父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故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或多或少总会触动自己情感的心弦,而留下难忘的印象。真可谓“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由此可见,朱自清是一个有“至情”的人,正是由于他的“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而正是其“至文”中的”至情”,深深震撼和打动着每位读者的心灵,始终为广大读者所钟爱。
三、单纯明快,意境、节奏美
优美的意境、单纯明快的节奏是朱自清散文吸引读者的另一原因。
谈起意境,谈起朱自清的散文,我们立刻便想起“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荷塘里……”这淡淡的月色,如诗如梦的荷塘,真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之感。其次,《春》中那软绵绵的草使立刻铺展在眼前,并有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上面“打滚、踢球、捉迷藏”,吹在脸上不觉寒的杨柳风轻轻拂过面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竞相绽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使人觉得幸福就是毛毛细雨,深感“春雨贵如油”。
谈到“单纯明快的节奏”,我们可以信手拈杂许多: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威尼斯》)短短十七个字,使我们认识到威尼斯的桥多,且对到“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时所产生的疑问不言而喻。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春》)前一句与“小桥流水入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一句既有田园诗意的缥缈,又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实在在之美感。
由是观之,优美的意境,单纯明快的节奏,的确是朱自清散文吸引读者,使人百读不厌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精巧的构思,结构美
精巧的构思,不能不令读者拍案叫绝。
先析《荷塘月色》。首先,结构严谨,精巧。全文9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层次清楚,每段又中心突出。全文以“我”的行踪见闻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难见人工斧凿之痕迹。其次,分析开来描写。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不是一般的、笼统的、概括的描写,而是把荷塘和月色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景物分开来描写。写荷塘,月色为背景,荷塘为主景。通过反复细腻、周密的描写,展示了荷塘月色的惊人美景。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里及外,荷塘月色的无限风光,跃然纸上,令人怦然心动。第三,首尾呼应。文章开篇,“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悄悄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这样想着,猛一回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推门进去”。全文前后呼应,有头有尾,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春》之构思可谓巧夺天工。作者先总写春天即将来临,然后分别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从不同的角度描摹刻画春天,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春天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特征,最后,以人的活动,衬托春天给人带来希望与活力,且以比喻、排比作结——把春天比作娃娃,突出了春天的“新”;比成小姑娘,展示了春天的“美”;喻作青年,蕴含了春天的“力”。这正如“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就少了灵性”,再美的环境,如果没有人的活动,就无所谓美丑。正是有了人的活动,才更见春天之“新”、“美”、“力”。
五、恰当运用,修辞妙
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是朱自清散文令人回味的又一原因。
先就《荷塘月色》来看,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并没有许多华丽的词藻,而是以比喻、重叠、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取胜。写出水的荷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粒粒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以“舞女的裙”、“明珠”、“星星”来比喻;以“蝉声和蛙声”来烘托荷塘四周的寂静。写晨娜地开着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亭亭玉立的荷花写得极标致、可爱。在重叠词的运用方面,也是独具特色的。“曲曲折折”的荷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的荷塘四周的远山,“田田的”荷叶,“弯弯”的杨柳的倩影。这些重叠词的运用,把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山,形容得别有一番景致,生动而形象。“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感官的互通(即通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不可捉摸而又触手可及、侧耳可闻。
再从《春》来看,开篇即连用两个“盼望着”,看似平淡重叠,却传达了渴盼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接下来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则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天的各种景物描摹得活灵活现,如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似的”。拟人化的写出了各种花竞相绽放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巧用比喻、排比极言春天之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像眼睛、像星星”则喻野花之多,草丛中到处皆是。春风“像母亲的手后期摸着你”,则既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又显得极富人情味。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个人之浅见,难免挂一漏万。另外,从作家本人考察,也会发现另有原因,比如作家自身文学素养较高,涉猎较广,特别是受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等等,因为“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时才形成的,它的形成与输入的西方散文理论、散文观念和散文文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其散文文集《欧洲杂游记》、《伦敦杂记》中体现尤为明显。“单就作品来说,90年代的许多作品或多或少都映射出古代散文和二三十年代散文的‘面影’和‘神韵’,就这一点来看,朱自清也是功不可没的,其散文的魅力正影响着和必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甚至影响着当代中国散文风格和流派的演变”。
参考文献:
[1]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关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
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文章、唐宋八大家到清代的桐城古文、蔚为大观;中国历来可称为散文大国。但其内容大致不脱离“文以载道”之规范;其文言表达形式又与现代散文发生了质的断代。从“五四”新文学革命伊始,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直跃动着强劲的艺术生命。散文的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样式之繁杂,触及时事之敏锐,抒展胸臆之真切,为其它姐妹文学载体所鲜见。然而,在现代散文百花园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疑是最艳丽、最多姿多彩、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束之一,每次捧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不会被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打动,甚至为之唏嘘不已。
一、魅力无穷,风格美
纵览朱自清的散文;或以写背景为主(如《温州的踪迹·绿》、《荷塘夜色》、《春》等),或以叙事为主(如《背影》),或以抒情为主(如《给亡妇》),或叙写域外见闻(如《威尼斯》),或是针砭时弊的杂感杂论(如《谈抽烟》)……不一而足。而其写景之细腻真切,叙事之缜密完美,抒情之浓烈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鲜有人及,仅就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篇目而言,《春》之写景清丽而令人耳目一新;《荷塘夜色》之美妙摄人心魄;《绿》之韵律沁人心脾;《背影》之深情催人泪下;《威尼斯》之清新简洁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给亡妇》情感之浓烈,《桨声灯影星的秦淮河》的绮丽奢华,《匆匆》中形象与哲理思辨的巧妙结合……,均是值得回味的名篇。
具体说来,《春》之写景清丽,主要指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均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草,让我们体味到春之勃勃生机;花,使我们领略到春之五彩斑斓;风,让我们品味到母亲般抚摸的温暖;雨,让我们品尝到“润物细无声”这样的甜蜜和满足。《荷塘夜色》之摄人心魄主要体现于作者能把一个司空见惯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得“另有一番样子”:淡淡的月光使人诗意顿生;“无边的荷香月色”使人受用无穷;而那些“袅娜地”、“羞涩地”,如星星、如美人的荷花,不免使人浮想联翩;塘边灌木“如鬼一般”的“斑驳的黑影”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梦如幻,极具神秘色彩,往往把读者带进一种如痴如醉的境地。《绿》之韵律沁人心脾:梅雨瀑那“花花花花花的声音”,仿佛一部交响乐,使人沉醉其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中”的梅雨亭,让人仰首而顿生渺小而阔大之感;“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的瀑布,似许多跳动的音符,让人心襟摇荡;“梅雨潭那讷讷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知不觉,融入自然去“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背影》之深情催人泪下,仅从父亲几句简单而饱含深情的话语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写得很优美而且许多篇目写出了真情实感,从单纯明朗的美,直到绮丽纤裕的美,从质朴真纯的情感到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适合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所喜欢,这正是朱自清散文风格多样而魅力回射的首要因素。
二、质朴鲜明,语言,情感美
善于应用质朴,鲜明,细腻的语言,洋溢出一股诚挚而有深沉的感情,是朱自清散文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常常说散文最主要的是应该能抒发真情实感,而朱自清的《背影》则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作者着力刻画老境颓唐的父亲,去车站为自己送行,不厌其烦为自己操心,再三嘱咐自己一路平安。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特殊载体,着力刻画父亲为自己去买橘子攀爬月台时的艰难,通过“攀”,“缩”,“倾”,“爬下”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活脱脱刻画了老父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故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或多或少总会触动自己情感的心弦,而留下难忘的印象。真可谓“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由此可见,朱自清是一个有“至情”的人,正是由于他的“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而正是其“至文”中的”至情”,深深震撼和打动着每位读者的心灵,始终为广大读者所钟爱。
三、单纯明快,意境、节奏美
优美的意境、单纯明快的节奏是朱自清散文吸引读者的另一原因。
谈起意境,谈起朱自清的散文,我们立刻便想起“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荷塘里……”这淡淡的月色,如诗如梦的荷塘,真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之感。其次,《春》中那软绵绵的草使立刻铺展在眼前,并有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上面“打滚、踢球、捉迷藏”,吹在脸上不觉寒的杨柳风轻轻拂过面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竞相绽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使人觉得幸福就是毛毛细雨,深感“春雨贵如油”。
谈到“单纯明快的节奏”,我们可以信手拈杂许多: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威尼斯》)短短十七个字,使我们认识到威尼斯的桥多,且对到“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时所产生的疑问不言而喻。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春》)前一句与“小桥流水入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一句既有田园诗意的缥缈,又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实在在之美感。
由是观之,优美的意境,单纯明快的节奏,的确是朱自清散文吸引读者,使人百读不厌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精巧的构思,结构美
精巧的构思,不能不令读者拍案叫绝。
先析《荷塘月色》。首先,结构严谨,精巧。全文9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层次清楚,每段又中心突出。全文以“我”的行踪见闻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难见人工斧凿之痕迹。其次,分析开来描写。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不是一般的、笼统的、概括的描写,而是把荷塘和月色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景物分开来描写。写荷塘,月色为背景,荷塘为主景。通过反复细腻、周密的描写,展示了荷塘月色的惊人美景。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里及外,荷塘月色的无限风光,跃然纸上,令人怦然心动。第三,首尾呼应。文章开篇,“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悄悄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这样想着,猛一回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推门进去”。全文前后呼应,有头有尾,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春》之构思可谓巧夺天工。作者先总写春天即将来临,然后分别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从不同的角度描摹刻画春天,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春天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特征,最后,以人的活动,衬托春天给人带来希望与活力,且以比喻、排比作结——把春天比作娃娃,突出了春天的“新”;比成小姑娘,展示了春天的“美”;喻作青年,蕴含了春天的“力”。这正如“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就少了灵性”,再美的环境,如果没有人的活动,就无所谓美丑。正是有了人的活动,才更见春天之“新”、“美”、“力”。
五、恰当运用,修辞妙
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是朱自清散文令人回味的又一原因。
先就《荷塘月色》来看,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并没有许多华丽的词藻,而是以比喻、重叠、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取胜。写出水的荷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粒粒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以“舞女的裙”、“明珠”、“星星”来比喻;以“蝉声和蛙声”来烘托荷塘四周的寂静。写晨娜地开着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亭亭玉立的荷花写得极标致、可爱。在重叠词的运用方面,也是独具特色的。“曲曲折折”的荷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的荷塘四周的远山,“田田的”荷叶,“弯弯”的杨柳的倩影。这些重叠词的运用,把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山,形容得别有一番景致,生动而形象。“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感官的互通(即通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不可捉摸而又触手可及、侧耳可闻。
再从《春》来看,开篇即连用两个“盼望着”,看似平淡重叠,却传达了渴盼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接下来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则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天的各种景物描摹得活灵活现,如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似的”。拟人化的写出了各种花竞相绽放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巧用比喻、排比极言春天之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像眼睛、像星星”则喻野花之多,草丛中到处皆是。春风“像母亲的手后期摸着你”,则既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又显得极富人情味。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个人之浅见,难免挂一漏万。另外,从作家本人考察,也会发现另有原因,比如作家自身文学素养较高,涉猎较广,特别是受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等等,因为“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时才形成的,它的形成与输入的西方散文理论、散文观念和散文文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其散文文集《欧洲杂游记》、《伦敦杂记》中体现尤为明显。“单就作品来说,90年代的许多作品或多或少都映射出古代散文和二三十年代散文的‘面影’和‘神韵’,就这一点来看,朱自清也是功不可没的,其散文的魅力正影响着和必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甚至影响着当代中国散文风格和流派的演变”。
参考文献:
[1]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关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