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术种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v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有火气,有火气就要骂人,圣人凡人,概莫能外。孔子看到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见老朋友原壤没礼貌,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骂好好先生“乡原,德之贼也”……
  骂人可以,但要讲艺术。倘若达不到艺术层面,也要讲点技术。因为,骂跟骂是不同的,有义愤填膺的骂,有指桑骂槐的骂,有打情骂俏的骂……那些张嘴就涉“生理学范围”的骂,不是骂别人,而是自取其辱,谁没有父母姐妹?对方若回敬起来,岂非“势均力敌”?很早之前,梁实秋写过一篇《骂人的艺术》,总结了十条原则、心理技法,很俏皮,也很全面。但有这么几条骂人的艺术(或叫技术),梁氏未顾及。
  一曰,以骂钓名声。有人说宋代士大夫的骨子最硬,也有人艳羡宋代是文人的天堂,其实,这得益于宋代的祖宗家法“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了这条,就可以放心骂,有时甚至把唾沫星子喷到了皇帝脸上,皇帝也都忍了。若因骂得到点罪名,遭贬谪后,继续骂,声名就能渐高。不过,明代的皇帝就没有这么好的脾气了,可还是有不怕死的“诤臣”,甚至有人为了身后能青史留名,故意骂皇帝,见一次骂一次,皇帝若一怒杀了他,便着了他的道儿,他虽死犹荣。如今,骂人的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于是,名人开个价,让你来骂他,到时他跟你对骂,你来我往,他红上加红,你也跟着他红了,吃香的喝辣的。
  骂皇帝的,舆论会说真是个好官;皇帝挨了骂,还忍着,舆论会说真是个好皇帝。皆大欢喜,是为喜骂。
  二曰,以骂装清高。骂得越狠,似乎越说明自己跟对方不是一路人。这种骂术要选好对象,对方必须有缺点,还得是个热点人物,且已差不多被千夫所指了。有两个被骂的典型:一是五代时期的冯道,先后“事四朝,相六帝”,被后世道学家骂最无廉耻者。可这些人私下却在研究冯道的官场自全之术。二是明末的阮大铖。东林党的内讧把阮推向魏忠贤一伙,阮虽有意和好,但已成众矢之的,人人以痛骂阮来表示自己的清高。明亡后,这些痛骂阮大铖的东林人士有很大一部分边骂边准备自己的后路——先“降闯”,后降清,变成双料贰臣。这招儿也是当今“影帝贪官”的惯用伎俩,像福建上杭县原副县长罗凤群,甚至不惜指着自己的鼻子骂:“我若受贿一分钱,就将我枪毙,并一直枪毙到我的孙子!”
  此类骂术容易走火入魔,骂惯了极易产生幻觉,一边骂着奸邪,一边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似乎觉得自己真的是廉洁奉公、永垂不朽了。当然,这招儿用好了,会显出自己的清高,是为巧骂。
  三曰,奉旨骂人。看似事不关己,但也要讲技术。奉旨骂人,一般是太监的差事,且是美差。清末,张百熙与唐绍仪经常打嘴架,上面“传旨申斥”,也就是让太监去骂他们一顿。张百熙遭太监一顿痛骂,最后一句是“混账王八蛋滚下去”,他气得七窍生烟,叩首谢恩后,没几天一命呜呼。唐绍仪则机灵多了,奉上贿银400两,太监不轻不重地说了两句就算过去了。如此肥差、美差,是为美骂。
  奉旨骂人还有另一种情形。雍正朝有个大知识分子叫钱名世,他发现皇帝跟年羹尧好到穿一条裤子,于是,猛拍年的马屁,跟年好不就是跟皇帝好吗?结果年倒霉了,他也跟着倒霉。拍马术可不比骂术简单哪!不过,拍错马屁罪不至死,那就让他变成臭狗屎吧。雍正爷御赐“名教罪人”匾,挂到钱家大门上,不许摘下来。再令凡科举出身的京官,每人作诗一首骂钱名世,结集出版,题目就叫《名教罪人》。打开一看,无非骂钱“喪廉耻、负圣恩、罪臣卑污”,顺带拍一下主子的马屁——“皇帝圣明”,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实在没有新意。结果,有骂得“谬妄”被发配宁古塔为奴的,有骂得“谬误舛错”“文理不通”被革职的。可见,不动肝火,是骂不出真情实感的。是为傻骂。
  欲搁笔,耳边忽又响起一骂——“国家规定是狗屁”!太原古交市客运办原主任任长春骂到技穷,竟然用上了厕所涂鸦“某某某是大王八”的句式!这就不止“骂术不高明”那么简单了,当另作他论。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和周围人聊天,时常能感到大家的种种无奈。一个朋友写工作材料,先不说内容,光是想排比式的标题就让他焦头烂额了,我说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他说没办法,领导要求这样做。  这种无奈,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还有一些无奈则弥漫整个社会,令人担忧。比如有的落马官员觉得自己走上贪污之路很“无奈”,因为不贪就进不了“圈子”,会受到排挤,影响升迁;有的餐饮店使用地沟油也认为是“没办法”的事,因为现在做生意成本高,为了生存
期刊
盖棺论定,或曰盖棺定论,说的是一个人只有死后盖上棺材盖了,才能对其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评价。但评价归评价,要想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却并非那么简单;要想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准确的判断,亦非易事。连“盖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人,至今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呢,遑论今人之“定论”!  有的人认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似乎并不在乎生前死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的人则很在意“赢得生前身后名”,活着的时候就巴不得有
期刊
任何一个单位,似乎总有部分人嗅觉特别灵敏,大事小事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被唤作“内参”“高参”“中情局”“路透社”,统称“消息灵通人士”。  这部分人往往有如下特征:一、人数极少,三五几个;二、基本非管理人员,在单位居底层;三、热衷于与管理层交往,彼此似乎“有关系”,但莫测高深;四、社交活跃分子,单位人群聚焦的场合,都可见他们流动的身影,标准的“长舌妇”或“长舌男”。  单位一有风吹草动,就是灵通人士
期刊
浏览报刊上刊登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处分案例,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利用职务之便。有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公物的;有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收受财物的;有利用职务之便搞权力寻租的……  有哪些“职务之便”呢?有的利用保管职工低保金的便利;有的利用发放粮食补贴款的便利;有的利用发放扶贫物资工作的便利;有的利用负责草原面积上报和草原补贴发放的便利;有的利用审核生猪病害肉无害化处理补贴的便利;有的利
期刊
汉文帝临终遗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畏”与“惧”,因他自知“朕既不敏”,以己之“不敏”而肩负帝王之任,生怕“羞先帝之遗德”,愧对天下苍生。此即为汉文帝之“惧”。  汉文帝之“惧”,使他善于自省,严于自律。刚登帝位,有人进献千里马,汉文帝说,我出行之时,前有鸾旗,后有属车,日行不过三五十里,这千里马用不着啊。还因此下诏
期刊
相親等7则
期刊
秦时,巴郡(今四川阆中以东)有一位名字叫“清”(史书未记其姓氏)的女企业家,夫家数代因经营朱砂(可提炼出水银的硫化汞矿石)而成巨富。丈夫死后清未再嫁,史称其“巴寡妇清”。她独撑局面并壮大了企业规模,创造了亿万财富。  历朝帝王都重农轻商,可秦始皇是个例外,他没有打压清的企业,更没有对她横征暴敛,而是对她的“朱砂帝国”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也很敬重其为人,称其为“贞妇”。清深明大义,捐出巨额金钱助修秦长
期刊
大凡贪官在落马之后,忏悔自己堕落往往归咎于两个字:贪欲。其实,经过多年党的教育培养的领导干部大多是“根正苗红”,其也不是“一戴‘乌纱帽’,便搞‘空手道’”,有的当初还是清正廉洁的“清官”哩!然而,随着官阶的晋升、权力的递增,加上少监督、无自律,贪欲膨胀,愈演愈烈,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湖北有个贪官叫邓乾泓(落马时的官职是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也是一个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的青年,入党
期刊
伏罗希洛夫的“含沙射影”  1954年9月底,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来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行前讨论苏共中央的一个文件稿,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以及把旅顺军港交还中国。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都对这个文件表示同意,并签了字,唯独伏罗希洛夫表示反对,认为苏联无力承担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也不该把旅顺港还给中国,因为那是“俄日战争期间沙俄丧失的领地”。但由于赫鲁晓夫的坚持,伏罗希
期刊
家长教育小孩:“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走上社会,看你怎么办?”老师教育学生:“你现在惹是生非,我们忍你让你,将来走上社会,看谁收拾你!”警察教育劣迹斑斑的少年阿飞:“小子,你现在落在我们手里,我们还可以耐心开导你,再不悬崖勒马痛改前非,成年之后走上社会,几时扑街都搞不清啊!”  社会,到底在哪里?  似乎在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人人目不斜视,匆匆而过。突然间,巷子里冲出一个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