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充分发挥公办园优势、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早期家庭养护支持,是适应当前早期儿童教育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联合国儿基会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研发的“小脚印”项目立足社区,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强调充分利用社区与公办园的各种资源为提高社区家庭养育水平服务,也为激发公办园与家长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了机会。
[关键词]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养护
近年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等文件都对儿童权益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认为国家应该重视父母在抚育儿童中的责任,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家长、法定监护人和其他参与儿童教养的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抚育儿童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还相当的不均衡,仅依靠政府来为学前儿童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十分不够,因此充分调动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儿童抚育和教养,是符合我国当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脚印”儿童家庭养护支持项目(以下简称“小脚印”项目)正是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一、关于“小脚印”项目
“小脚印”是英文“Little Footprints”的直译,意思是随时造访,该项目旨在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为婴幼儿家庭养护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研发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它面向的对象是那些长期处于散居状态,其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十分有限,从而使得儿童教育工作及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0~6岁儿童,其宗旨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保障每个儿童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目标是创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教模式。
二、项目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我们于2003年12月-2004年5月间组织骨干教师,通过发放《社区早期教育机构现状调查》《社区早期教育状况调查》《早期儿童养育状况调查》等问卷,对社区、家长和相关教育机构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我市0~3岁儿童大部分处于散居状态,在家中由老人或保姆照料;虽然有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将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但这部分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匮乏,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有关科学育儿的指导;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场所;社区蕴藏的丰富人力、物力资源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特别是作为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良好的公办幼儿园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未被挖掘。为此我们确定了“小脚印”项目的服务对象为惠州市惠城区0~6岁儿童家庭。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探索与实践,积累“小脚印”项目的实践经验,开发针对惠州地区特定教育状况、面向当地父母(养护人)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干预方法,挖掘“小脚印”项目的内容、服务范围,提高惠州地区父母(养护人)对儿童进行照料、护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的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因地制宜,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首先,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早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的机构教育,不等于单一模式的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必须将之置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中,因此社区资源应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鉴于此,我们在项目开展之初便组织成员深入了解惠州地区人文环境特点,挖掘、探索和研究适合社区0~6岁儿童的教育资源,对惠州地区的各种民俗、民族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将之融入“小脚印”活动方案中,编制了一系列“小脚印”资料,如《“小脚印”工作手册》、各年龄段的《“小脚印”活动方案》《智能发育评价》《幼儿成长档案目录》等。
其次,优化师资,自我充实。良好的师资力量能使家园共育活动效果最大化,为此我们在组建、配备“小脚印”机构人员时,实行项目主任负责制,设立兼职项目负责人1名、项目主任1名、档案管理员1名、保健咨询员1名;选拔4名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从事幼教工作5年以上、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专职游戏训导员。同时为提升项目组成员理论、实践水平,我们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自学研讨、参与体验等方法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立足中心、辐射社区,构建0~6岁儿童家庭养护干预模式
“小脚印”项目以设在幼儿园内的“小脚印”儿童家庭养护支持中心为阵地,从最初为本幼儿园500多名家长提供服务和支持,发展到逐渐面向惠州市区0~6岁散居儿童及其父母(养护人),在不断扩大“小脚印”项目的服务范围的同时,也努力探索和创设多种服务方式和途径,以满足社区家长对早期教育的不同需求,构建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惠州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护干预模式。
1、开设父母(养护人)课堂和“家长沙龙”。
每月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和“家长沙龙”活动,由项目主任、幼教专家、儿保医生等运用参与式方法向父母(养护人)传授科学育儿方法,提高父母(养护人)养育水平,同时积极举办专题讨论,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传递育儿知识和亲子经验。近几年,我们在儿童健康方面举办了诸如婴幼儿口腔卫生和眼睛保健、两岁婴幼儿的保健、婴幼儿营养、幼儿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在教育方面举办了诸如家庭如何开展早期教育、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幼儿早期阅读、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新人园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帮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等专题讲座和讨论。
2、亲子课堂。
形式一:自由探索游戏。中心提供多元游戏区域,父母(养护人)与儿童采用自由探索游戏形式进行学习。游戏中,游戏训导员引导父母(养护人)与儿童自由探索学习,引导父母(养护人)学习观察儿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随同孩子一起游戏并自由拓展、延伸游戏。
形式二:结构性团体游戏。将儿童按年龄编班(如0.5岁前儿童,班额为2-4人;0.5-1岁儿童,班额5-6人;1-2岁儿童,班额6-10人;2-3岁儿童,班额10-12人;3-6岁儿童,班额不超过15人),由游戏训导员组织群体活动,孩子和父母(养护人)共同参与。通过游戏,给儿童多元刺激,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教给父母(养护人)在家开展亲子游戏的内容和方法;鼓励父母(养护人)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回家延伸亲子互动活动。
形式三:父母(养护人)实践活动。由父母(养护人)轮流组织群体活动,游戏训导员组织大家点评,以提高父母(养护人)教育儿童、引导儿童的能力,并让父母(养护人)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个性化指导。
形式一:育儿咨询。中心设立专家咨询台,开设育儿咨询热线电话,定期进入社区为社区儿童父母(养护人)提供免费护儿、育儿咨询等服务,解
[关键词]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养护
近年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等文件都对儿童权益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认为国家应该重视父母在抚育儿童中的责任,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家长、法定监护人和其他参与儿童教养的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抚育儿童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还相当的不均衡,仅依靠政府来为学前儿童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十分不够,因此充分调动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儿童抚育和教养,是符合我国当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脚印”儿童家庭养护支持项目(以下简称“小脚印”项目)正是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一、关于“小脚印”项目
“小脚印”是英文“Little Footprints”的直译,意思是随时造访,该项目旨在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为婴幼儿家庭养护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研发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它面向的对象是那些长期处于散居状态,其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十分有限,从而使得儿童教育工作及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0~6岁儿童,其宗旨是实现联合国倡导的“保障每个儿童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目标是创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教模式。
二、项目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我们于2003年12月-2004年5月间组织骨干教师,通过发放《社区早期教育机构现状调查》《社区早期教育状况调查》《早期儿童养育状况调查》等问卷,对社区、家长和相关教育机构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我市0~3岁儿童大部分处于散居状态,在家中由老人或保姆照料;虽然有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将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但这部分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匮乏,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有关科学育儿的指导;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场所;社区蕴藏的丰富人力、物力资源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特别是作为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良好的公办幼儿园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未被挖掘。为此我们确定了“小脚印”项目的服务对象为惠州市惠城区0~6岁儿童家庭。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探索与实践,积累“小脚印”项目的实践经验,开发针对惠州地区特定教育状况、面向当地父母(养护人)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干预方法,挖掘“小脚印”项目的内容、服务范围,提高惠州地区父母(养护人)对儿童进行照料、护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的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因地制宜,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首先,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早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的机构教育,不等于单一模式的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必须将之置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中,因此社区资源应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鉴于此,我们在项目开展之初便组织成员深入了解惠州地区人文环境特点,挖掘、探索和研究适合社区0~6岁儿童的教育资源,对惠州地区的各种民俗、民族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将之融入“小脚印”活动方案中,编制了一系列“小脚印”资料,如《“小脚印”工作手册》、各年龄段的《“小脚印”活动方案》《智能发育评价》《幼儿成长档案目录》等。
其次,优化师资,自我充实。良好的师资力量能使家园共育活动效果最大化,为此我们在组建、配备“小脚印”机构人员时,实行项目主任负责制,设立兼职项目负责人1名、项目主任1名、档案管理员1名、保健咨询员1名;选拔4名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从事幼教工作5年以上、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专职游戏训导员。同时为提升项目组成员理论、实践水平,我们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自学研讨、参与体验等方法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立足中心、辐射社区,构建0~6岁儿童家庭养护干预模式
“小脚印”项目以设在幼儿园内的“小脚印”儿童家庭养护支持中心为阵地,从最初为本幼儿园500多名家长提供服务和支持,发展到逐渐面向惠州市区0~6岁散居儿童及其父母(养护人),在不断扩大“小脚印”项目的服务范围的同时,也努力探索和创设多种服务方式和途径,以满足社区家长对早期教育的不同需求,构建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惠州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护干预模式。
1、开设父母(养护人)课堂和“家长沙龙”。
每月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和“家长沙龙”活动,由项目主任、幼教专家、儿保医生等运用参与式方法向父母(养护人)传授科学育儿方法,提高父母(养护人)养育水平,同时积极举办专题讨论,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传递育儿知识和亲子经验。近几年,我们在儿童健康方面举办了诸如婴幼儿口腔卫生和眼睛保健、两岁婴幼儿的保健、婴幼儿营养、幼儿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在教育方面举办了诸如家庭如何开展早期教育、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幼儿早期阅读、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新人园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帮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等专题讲座和讨论。
2、亲子课堂。
形式一:自由探索游戏。中心提供多元游戏区域,父母(养护人)与儿童采用自由探索游戏形式进行学习。游戏中,游戏训导员引导父母(养护人)与儿童自由探索学习,引导父母(养护人)学习观察儿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随同孩子一起游戏并自由拓展、延伸游戏。
形式二:结构性团体游戏。将儿童按年龄编班(如0.5岁前儿童,班额为2-4人;0.5-1岁儿童,班额5-6人;1-2岁儿童,班额6-10人;2-3岁儿童,班额10-12人;3-6岁儿童,班额不超过15人),由游戏训导员组织群体活动,孩子和父母(养护人)共同参与。通过游戏,给儿童多元刺激,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教给父母(养护人)在家开展亲子游戏的内容和方法;鼓励父母(养护人)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回家延伸亲子互动活动。
形式三:父母(养护人)实践活动。由父母(养护人)轮流组织群体活动,游戏训导员组织大家点评,以提高父母(养护人)教育儿童、引导儿童的能力,并让父母(养护人)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个性化指导。
形式一:育儿咨询。中心设立专家咨询台,开设育儿咨询热线电话,定期进入社区为社区儿童父母(养护人)提供免费护儿、育儿咨询等服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