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各地流传着的具有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游戏,是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它具有区域文化气息浓厚、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等特点。在优秀的民间儿童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涉及身体、智力、思维等多领域的核心经验,能够浸润幼儿的精神世界,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
其中,民间体育游戏作为能够引领幼儿生长发育、满足他们玩的天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受到当前幼儿园的广泛重视。但在应用于园所系统化、目标化的体育活动或课程中时,又出现了材料准备困难、难以常态化开展、时间或空间不足、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性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沙包”游戏为例,探索民间游戏融入我园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策略,让民间游戏被更高程度地接纳和推广,真正使幼儿接触其内涵、享受其乐趣,收获经验、有所提升。
提到“沙包”,我们能想到很多种游戏,极具地域特色的“跑圈”、踢沙包、丢沙包等,小小的沙包能玩转出不同的花样。如何能一物多用,发挥小材料的大价值,这是我们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时面临的重要问题。沙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小、轻、软,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是可操作性极强的材料,身体的多部位都可以与之进行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到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的目标包括平衡、协调、灵敏、力量、耐力等,这为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提供了方向。我园在阳光体育课程的目标架构基础上,对沙包材料及幼儿的身体动作核心经验进行了多角度的条理性分析,部分游戏举例见下表:
通过分析材料特征与核心经验,建立起材料与幼儿的联系,发散多条路径,发挥小沙包的多重价值,陪伴和带动幼儿的多维发展。
传统的民间沙包游戏,主要有“跑圈”、踢沙包等形式,将其融入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便不难发现,由于其玩法、规则的设定与幼儿年龄特征的局限性相冲突,有些游戏便无法组织实施。
以传统沙包“跑圈”游戏为例,游戏玩法是: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站在圆圈外,保证幼儿之间有50厘米以上间隔,另一组站在圆圈内,圆圈外的幼儿持1个(或2个)小沙包。游戏开始后圆圈外的幼儿用沙包投击圆圈内的幼儿,圈内幼儿可以跑动躲闪,被击中暂时退场等候,如果场内幼儿都被击中,两组交换位置,重新游戏。更复杂的跑圈游戏还包括抛接包计分等规则。这种玩法对幼儿的身体移动速度、反应能力及腿脚灵活度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足够理解游戏规则。由此可见,只有大班幼儿可以采用这种玩法,它无法同时满足三个年龄段幼儿的需要。
为了使游戏适应幼儿的不同水平,就要在分析游戏、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及本园幼儿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创设适宜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民间体育游戏。调整游戏玩法可遵循以下原则:
1.最大程度保留游戏特色与核心经验
对于“跑圈”游戏,分析其主要特色是自由跑、躲闪、手眼协调、投掷技巧等,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灵活性、手眼协调性、手臂力量、规则理解等。在创新游戏玩法时需要保证游戏还能够在这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2.分析幼儿特点及需求
根据游戏核心经验的方向,参考《指南》,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3.多角度调整游戏设计
(1)改变环境设置
在“跑圈”游戏中,“圆圈”的大小影响了沙包的投掷距离,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目标,为小班幼儿设计的圆圈直径是4米、中班幼儿设计为6米、大班幼儿则为8米,通过很简单的圆圈大小的设定,实现了各年龄梯度目标的调整。
(2)改变材料特性
例如,为使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协调、灵敏”的目标,改变游戏玩法为:圆圈直径4米,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站在圆圈外,保证幼儿之间有50厘米以上间隔,另一组站在圆圈内。圆圈内有固定位置的“靶子”,圈内的幼儿分散在靶子周圍,圆圈外幼儿持1个或2个小沙包。游戏开始后用沙包投击“靶子”,圈内幼儿围绕靶子跑动躲闪,被击中暂时退场等候,如果场内幼儿都被击中或“靶子”都被击中,两组交换位置,重新游戏。
通过将圆圈内不定点的幼儿换为定点的靶子,降低了“可移动性”,既给投掷沙包的幼儿以明确方向,也让圈内的幼儿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对身体动作“协调灵敏性”的挑战难度降低了很多,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民间传统游戏特点,还可以通过调整游戏的材料投放顺序、规则难易程度、人员(师幼)安排等等因素,使游戏充分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帮助幼儿在已有水平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民间游戏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价值,追其源头就是它独具文化韵味,蕴含着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记忆,这是最需要重视和传承的部分。在幼儿园实施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保留好民间游戏或改良游戏的文化标签,让游戏不单单在身体动作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够向民族语言与艺术、地域科学与社会风俗等方向迁移。
例如在以“我是小小八路军”为主题的沙包体育游戏中,做了如下设计:
1.设置游戏情境
以历史上山西地域内的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为文化背景,在游戏过程中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贯穿其中,鼓励幼儿要向八路军战士一样,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
2.设计游戏具体内容
游戏包含小小游击战(“跑圈”)和巧运地雷(接力抛接沙包)游戏,在情境中通过给沙包赋予“地雷”“手榴弹”等不同的名字,来丰富游戏特色,提升幼儿兴趣。
3.活动延伸,建构完整的主题课程体系
除体育游戏之外,还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等形式,反复强调游戏的红色文化背景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形成多种教育活动之间的互相支持与补充。例如社会领域活动中带领幼儿了解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其间涌现的英雄人物故事等,在“我是小小八路军”体育游戏活动中就能够利用历史故事带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心。
民间沙包游戏与民族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能让幼儿不仅获得身体协调灵敏性、手臂的力量和耐力等运动健康技能,增强社会性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山西本土的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洗礼。通过领域交融,借助民间游戏,实现主题课程的深入建构。
民间游戏作为民族地域的宝贵文化资源,作为代代相传的独特精神血脉,作为幼儿成长的坚实发展桥梁,幼教人应当充分重视、合理利用,让传统文化的韵味历久弥香,在幼儿园绽放别样光彩,为培养幼儿优秀的学习品质与打造快乐的童年铺就崭新的阶梯!
(责任编辑:张 琳)
其中,民间体育游戏作为能够引领幼儿生长发育、满足他们玩的天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受到当前幼儿园的广泛重视。但在应用于园所系统化、目标化的体育活动或课程中时,又出现了材料准备困难、难以常态化开展、时间或空间不足、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性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沙包”游戏为例,探索民间游戏融入我园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策略,让民间游戏被更高程度地接纳和推广,真正使幼儿接触其内涵、享受其乐趣,收获经验、有所提升。
一、挖掘材料特点,发散多维目标
提到“沙包”,我们能想到很多种游戏,极具地域特色的“跑圈”、踢沙包、丢沙包等,小小的沙包能玩转出不同的花样。如何能一物多用,发挥小材料的大价值,这是我们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时面临的重要问题。沙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小、轻、软,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是可操作性极强的材料,身体的多部位都可以与之进行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到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的目标包括平衡、协调、灵敏、力量、耐力等,这为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提供了方向。我园在阳光体育课程的目标架构基础上,对沙包材料及幼儿的身体动作核心经验进行了多角度的条理性分析,部分游戏举例见下表:
通过分析材料特征与核心经验,建立起材料与幼儿的联系,发散多条路径,发挥小沙包的多重价值,陪伴和带动幼儿的多维发展。
二、分析幼儿需求,灵活调整规则
传统的民间沙包游戏,主要有“跑圈”、踢沙包等形式,将其融入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便不难发现,由于其玩法、规则的设定与幼儿年龄特征的局限性相冲突,有些游戏便无法组织实施。
以传统沙包“跑圈”游戏为例,游戏玩法是: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站在圆圈外,保证幼儿之间有50厘米以上间隔,另一组站在圆圈内,圆圈外的幼儿持1个(或2个)小沙包。游戏开始后圆圈外的幼儿用沙包投击圆圈内的幼儿,圈内幼儿可以跑动躲闪,被击中暂时退场等候,如果场内幼儿都被击中,两组交换位置,重新游戏。更复杂的跑圈游戏还包括抛接包计分等规则。这种玩法对幼儿的身体移动速度、反应能力及腿脚灵活度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足够理解游戏规则。由此可见,只有大班幼儿可以采用这种玩法,它无法同时满足三个年龄段幼儿的需要。
为了使游戏适应幼儿的不同水平,就要在分析游戏、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及本园幼儿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创设适宜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民间体育游戏。调整游戏玩法可遵循以下原则:
1.最大程度保留游戏特色与核心经验
对于“跑圈”游戏,分析其主要特色是自由跑、躲闪、手眼协调、投掷技巧等,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灵活性、手眼协调性、手臂力量、规则理解等。在创新游戏玩法时需要保证游戏还能够在这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2.分析幼儿特点及需求
根据游戏核心经验的方向,参考《指南》,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3.多角度调整游戏设计
(1)改变环境设置
在“跑圈”游戏中,“圆圈”的大小影响了沙包的投掷距离,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目标,为小班幼儿设计的圆圈直径是4米、中班幼儿设计为6米、大班幼儿则为8米,通过很简单的圆圈大小的设定,实现了各年龄梯度目标的调整。
(2)改变材料特性
例如,为使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协调、灵敏”的目标,改变游戏玩法为:圆圈直径4米,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站在圆圈外,保证幼儿之间有50厘米以上间隔,另一组站在圆圈内。圆圈内有固定位置的“靶子”,圈内的幼儿分散在靶子周圍,圆圈外幼儿持1个或2个小沙包。游戏开始后用沙包投击“靶子”,圈内幼儿围绕靶子跑动躲闪,被击中暂时退场等候,如果场内幼儿都被击中或“靶子”都被击中,两组交换位置,重新游戏。
通过将圆圈内不定点的幼儿换为定点的靶子,降低了“可移动性”,既给投掷沙包的幼儿以明确方向,也让圈内的幼儿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对身体动作“协调灵敏性”的挑战难度降低了很多,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民间传统游戏特点,还可以通过调整游戏的材料投放顺序、规则难易程度、人员(师幼)安排等等因素,使游戏充分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帮助幼儿在已有水平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弘扬地域文化,实现领域融合
民间游戏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价值,追其源头就是它独具文化韵味,蕴含着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记忆,这是最需要重视和传承的部分。在幼儿园实施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保留好民间游戏或改良游戏的文化标签,让游戏不单单在身体动作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够向民族语言与艺术、地域科学与社会风俗等方向迁移。
例如在以“我是小小八路军”为主题的沙包体育游戏中,做了如下设计:
1.设置游戏情境
以历史上山西地域内的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为文化背景,在游戏过程中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贯穿其中,鼓励幼儿要向八路军战士一样,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
2.设计游戏具体内容
游戏包含小小游击战(“跑圈”)和巧运地雷(接力抛接沙包)游戏,在情境中通过给沙包赋予“地雷”“手榴弹”等不同的名字,来丰富游戏特色,提升幼儿兴趣。
3.活动延伸,建构完整的主题课程体系
除体育游戏之外,还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等形式,反复强调游戏的红色文化背景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形成多种教育活动之间的互相支持与补充。例如社会领域活动中带领幼儿了解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其间涌现的英雄人物故事等,在“我是小小八路军”体育游戏活动中就能够利用历史故事带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心。
民间沙包游戏与民族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能让幼儿不仅获得身体协调灵敏性、手臂的力量和耐力等运动健康技能,增强社会性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山西本土的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洗礼。通过领域交融,借助民间游戏,实现主题课程的深入建构。
民间游戏作为民族地域的宝贵文化资源,作为代代相传的独特精神血脉,作为幼儿成长的坚实发展桥梁,幼教人应当充分重视、合理利用,让传统文化的韵味历久弥香,在幼儿园绽放别样光彩,为培养幼儿优秀的学习品质与打造快乐的童年铺就崭新的阶梯!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