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教育是追求“自由”“个性”的教育,我园承担的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孕育幼儿健康个性的‘成长社区’研究”,紧紧围绕“成长社区”这一研究载体,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关注幼儿健康个性的“五大”因素,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内容上,注重与幼儿共同创设活动环境和场域、共同构建多元活动、共同探索活动组织形式、共同参与活动效果评价;形式上,淡化班级、年级组界线,开展丰富多元的同龄混班游戏、混龄游戏,促进多元融合大社区、互动友爱小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研究上,采用个案研究、成长故事研究、案例研究,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健康个性。
1.“成长社区”是可推广的
“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我园从已有研究基础和实际问题出发,以幼儿健康个性成长为研究目的,深入探索成长社区活动组织模式与内容,深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这条线脉,形成以孕育幼儿个性为目标的“梁幼”范式,为研究幼儿个性发展提供参考。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禾园、户外操场、小花园、小菜园等,打造有滋有味的“成长社区”体验场:绿野仙踪禾园探秘區、霹雳小将足球体验馆、爱书如蜜蜜园综合阅读馆、亲亲自然菜园体验馆、真人CS运动挑战区、涂鸦乐园创意花园体验区、奇妙之旅泥沙探索区……这些深受幼儿喜爱的“成长社区”体验场,吸引了幼儿的目光、丰富了他们的活动空间。“成长社区”活动来源于幼儿,又服务于幼儿,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2.“成长社区”是可持续的
瑞吉欧教育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人与社会两者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加紧密。成长社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场地、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活动伙伴,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场域,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新举措。课题组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走进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挖掘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课题组研讨,定位有效资源并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成长社区”可持续开展的基础。成长社区活动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使“成长社区”活动的落脚点越来越多样,使幼儿体验的场所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调动教师、家庭、社区的积极性,共同为幼儿个性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这种具有创意与挑战性的活动模式是可持续的。
1.自主选择,遵从意愿
成长社区的打造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合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开辟出若干个不同的功能区,有体能挑战社区、科学探索社区、艺术创意社区、沙水探究社区、种植体验社区等。这些社区活动的选择,完全根据幼儿的意愿。为了让幼儿了解各大功能社区的玩法与地点,教师制作户外游园活动区图表,中大班的幼儿在图表上进行选择,将自己的学号贴在相应的区域,并提前一天做好游戏活动计划。活动当天,戴好所选功能区的手环,在教师带领下到达相应场地开展活动。这完全打破了教师主导活动、幼儿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将主动权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每天都能根据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与心理学家Larson对于“优良心智模式,发挥好品质”的研究不谋而合。
2.自由探索,感知体验
成长社区活动倡导幼儿同龄活动与混龄活动相结合,采用教师固定区域指导,幼儿流动体验各功能区。这样的活动摆脱了班级的限制,幼儿探索的自由度更高、体验的场域更广。幼儿在成长社区体验活动中,不仅能自由选择活动场地,还可以选择小伙伴一起活动;不仅可以邀请本班同伴,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的“兄弟姐妹”。活动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幼儿制定的计划而逐渐生成。如:“绿野仙踪”活动中,幼儿探究园子里的树,他们带上皮尺、放大镜、记号笔和小画板等工具,去探索树皮的秘密。通过细心观察,他们发现不同的树有着不同的树皮。有的树皮很光滑,有的树皮很粗糙,有的树皮上有洞洞,里面还躲着小蚂蚁。有的幼儿研究树的“腰围”,用皮尺量一量,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还和小树比高矮,站在树旁比一比,并做下标记……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感知、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自愿分享,表现表达
成长社区活动后的分享,也是建立在幼儿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首先是幼儿所选区域内的小组式交流与分享,幼儿自由讲述在活动过程中的想法和真实的情境体验,分享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尝试解决的方法,活动中出现的纠纷以及化解的方式。教师及时给予记录,并向幼儿班级的教师反馈他们的活动情况。有时幼儿还会带着问题,回到自己的班级,继续这个话题,和班级里的教师和小伙伴们深入探讨。如:和园探索活动中“动物研究所”的幼儿发现了藏身在腐烂树叶和泥土中的西瓜虫,非常感兴趣,他们把“战利品”带回活动室继续研究,并且分享了找到西瓜虫的过程,介绍了抓西瓜虫的工具(捕虫器、镊子)以及对西瓜虫生活环境和爱吃食物的猜测,激发了同伴的兴趣,“西瓜虫的秘密”微课程诞生了。分享后,用绘画日记记录下自己发现西瓜虫、用工具捕捉等过程,教师用简洁的文字记录幼儿的想法。除此以外,幼儿带着绘画日记回家,向家长讲述捕捉西瓜虫的趣事,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实现了家园合作、携手互助的教育模式。渐渐地,幼儿实现了分享的愿望,教师和家长了解了幼儿的情况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更激起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成长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身心健康地发展。
成长社区活动的不断深入与推进,除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外,教师的观察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幼儿个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执行力、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体现在,教师留心观察幼儿在成长社区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观察记录,撰写成长故事、课程微故事等,时刻追寻幼儿成长的脚步,教师真正做到了“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幼儿成长的玩伴、朋友。 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没有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看不到幼儿的需求,听不到幼儿的心声,更别说是走进他們的内心世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故事式、量表式、案例式的观察记录能较全面、有效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1.“成长故事”——用一双巧手描摹幼儿
推行“成长故事”这种观察记录形式,是源于学习新西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园本化的提升,我们的成长故事分为“观察与注意”“识别与鼓励”“支持与回应”“跟进与记录”“体悟与回顾”五个环节。“观察与注意”环节关注发生了什么。“识别与鼓励”环节,判断活动中能引发幼儿发展的生长点,体现对生命的悦纳、呵护与尊重。“支持与回应”环节,关注原有经验,提升新经验,思考如何培植生长点,并提供相应的支架。“跟进与记录”环节,精彩与收获,记录支架提供后的故事,关注并记录幼儿的健康个性发展。“体悟与回顾”环节对故事整体回顾,说说教师自身的感想与收获。“成长故事”帮助教师用一双巧手描摹幼儿,用相机、用笔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
2.“观察量表”——用一双慧眼观察幼儿
观察量表能有效帮助教师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并根据量表情况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实现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手段。为课题研究量身定制的观察量表以“便于教师观察记录”为出发点,在仔细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用白描的方式记录活动情况,如:与同伴的对话、动作等,客观地进行现状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量表中融入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关键经验、幼儿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是课题研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记录方法,能较及时、有效地记录与研究。
3.“案例研究”——用一颗真心感悟幼儿
案例研究记录法是一个持续观察、分析、反思,再观察、分析、反思的过程。“成长社区”活动为幼儿个性化成长打开了多通道的大门,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如游园户外体育活动中,通过幼儿自由建构活动材料、自主布置活动场地、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充分展现幼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蜜园活动中大带小绘本阅读、多种感官感知绘本故事,在宽松、自由的空间里成长,都是个性健康成长的良好载体或途径。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都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始终围绕同龄活动、同龄混班活动、混龄活动,关注幼儿个性成长的故事与生动案例,记录下幼儿成长的点滴,让科研的美在活动中不断发生。
“成长社区”是幼儿成长的乐园,陪伴幼儿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生长,真正实现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 琳)
一、“成长社区”的实践价值
1.“成长社区”是可推广的
“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我园从已有研究基础和实际问题出发,以幼儿健康个性成长为研究目的,深入探索成长社区活动组织模式与内容,深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这条线脉,形成以孕育幼儿个性为目标的“梁幼”范式,为研究幼儿个性发展提供参考。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禾园、户外操场、小花园、小菜园等,打造有滋有味的“成长社区”体验场:绿野仙踪禾园探秘區、霹雳小将足球体验馆、爱书如蜜蜜园综合阅读馆、亲亲自然菜园体验馆、真人CS运动挑战区、涂鸦乐园创意花园体验区、奇妙之旅泥沙探索区……这些深受幼儿喜爱的“成长社区”体验场,吸引了幼儿的目光、丰富了他们的活动空间。“成长社区”活动来源于幼儿,又服务于幼儿,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2.“成长社区”是可持续的
瑞吉欧教育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人与社会两者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加紧密。成长社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场地、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活动伙伴,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场域,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新举措。课题组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走进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挖掘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课题组研讨,定位有效资源并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成长社区”可持续开展的基础。成长社区活动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使“成长社区”活动的落脚点越来越多样,使幼儿体验的场所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调动教师、家庭、社区的积极性,共同为幼儿个性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这种具有创意与挑战性的活动模式是可持续的。
二、“成长社区”的组织要点
1.自主选择,遵从意愿
成长社区的打造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合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开辟出若干个不同的功能区,有体能挑战社区、科学探索社区、艺术创意社区、沙水探究社区、种植体验社区等。这些社区活动的选择,完全根据幼儿的意愿。为了让幼儿了解各大功能社区的玩法与地点,教师制作户外游园活动区图表,中大班的幼儿在图表上进行选择,将自己的学号贴在相应的区域,并提前一天做好游戏活动计划。活动当天,戴好所选功能区的手环,在教师带领下到达相应场地开展活动。这完全打破了教师主导活动、幼儿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将主动权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每天都能根据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与心理学家Larson对于“优良心智模式,发挥好品质”的研究不谋而合。
2.自由探索,感知体验
成长社区活动倡导幼儿同龄活动与混龄活动相结合,采用教师固定区域指导,幼儿流动体验各功能区。这样的活动摆脱了班级的限制,幼儿探索的自由度更高、体验的场域更广。幼儿在成长社区体验活动中,不仅能自由选择活动场地,还可以选择小伙伴一起活动;不仅可以邀请本班同伴,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的“兄弟姐妹”。活动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幼儿制定的计划而逐渐生成。如:“绿野仙踪”活动中,幼儿探究园子里的树,他们带上皮尺、放大镜、记号笔和小画板等工具,去探索树皮的秘密。通过细心观察,他们发现不同的树有着不同的树皮。有的树皮很光滑,有的树皮很粗糙,有的树皮上有洞洞,里面还躲着小蚂蚁。有的幼儿研究树的“腰围”,用皮尺量一量,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还和小树比高矮,站在树旁比一比,并做下标记……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感知、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自愿分享,表现表达
成长社区活动后的分享,也是建立在幼儿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首先是幼儿所选区域内的小组式交流与分享,幼儿自由讲述在活动过程中的想法和真实的情境体验,分享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尝试解决的方法,活动中出现的纠纷以及化解的方式。教师及时给予记录,并向幼儿班级的教师反馈他们的活动情况。有时幼儿还会带着问题,回到自己的班级,继续这个话题,和班级里的教师和小伙伴们深入探讨。如:和园探索活动中“动物研究所”的幼儿发现了藏身在腐烂树叶和泥土中的西瓜虫,非常感兴趣,他们把“战利品”带回活动室继续研究,并且分享了找到西瓜虫的过程,介绍了抓西瓜虫的工具(捕虫器、镊子)以及对西瓜虫生活环境和爱吃食物的猜测,激发了同伴的兴趣,“西瓜虫的秘密”微课程诞生了。分享后,用绘画日记记录下自己发现西瓜虫、用工具捕捉等过程,教师用简洁的文字记录幼儿的想法。除此以外,幼儿带着绘画日记回家,向家长讲述捕捉西瓜虫的趣事,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实现了家园合作、携手互助的教育模式。渐渐地,幼儿实现了分享的愿望,教师和家长了解了幼儿的情况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更激起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成长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成长社区的观察要领
成长社区活动的不断深入与推进,除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外,教师的观察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幼儿个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执行力、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体现在,教师留心观察幼儿在成长社区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观察记录,撰写成长故事、课程微故事等,时刻追寻幼儿成长的脚步,教师真正做到了“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幼儿成长的玩伴、朋友。 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没有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看不到幼儿的需求,听不到幼儿的心声,更别说是走进他們的内心世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故事式、量表式、案例式的观察记录能较全面、有效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1.“成长故事”——用一双巧手描摹幼儿
推行“成长故事”这种观察记录形式,是源于学习新西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园本化的提升,我们的成长故事分为“观察与注意”“识别与鼓励”“支持与回应”“跟进与记录”“体悟与回顾”五个环节。“观察与注意”环节关注发生了什么。“识别与鼓励”环节,判断活动中能引发幼儿发展的生长点,体现对生命的悦纳、呵护与尊重。“支持与回应”环节,关注原有经验,提升新经验,思考如何培植生长点,并提供相应的支架。“跟进与记录”环节,精彩与收获,记录支架提供后的故事,关注并记录幼儿的健康个性发展。“体悟与回顾”环节对故事整体回顾,说说教师自身的感想与收获。“成长故事”帮助教师用一双巧手描摹幼儿,用相机、用笔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
2.“观察量表”——用一双慧眼观察幼儿
观察量表能有效帮助教师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并根据量表情况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实现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手段。为课题研究量身定制的观察量表以“便于教师观察记录”为出发点,在仔细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用白描的方式记录活动情况,如:与同伴的对话、动作等,客观地进行现状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量表中融入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关键经验、幼儿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是课题研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记录方法,能较及时、有效地记录与研究。
3.“案例研究”——用一颗真心感悟幼儿
案例研究记录法是一个持续观察、分析、反思,再观察、分析、反思的过程。“成长社区”活动为幼儿个性化成长打开了多通道的大门,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如游园户外体育活动中,通过幼儿自由建构活动材料、自主布置活动场地、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充分展现幼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蜜园活动中大带小绘本阅读、多种感官感知绘本故事,在宽松、自由的空间里成长,都是个性健康成长的良好载体或途径。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都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始终围绕同龄活动、同龄混班活动、混龄活动,关注幼儿个性成长的故事与生动案例,记录下幼儿成长的点滴,让科研的美在活动中不断发生。
“成长社区”是幼儿成长的乐园,陪伴幼儿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生长,真正实现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