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标中更是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新课标没有明确的措施,许多老师不知如何具体操作。
旧课程按写作技巧编选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方法;而新课程则按话题编选单元,注重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如果按新课程强调“内容”来编排作文教学,犹如放野马,随心所欲,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训练目标。如果像旧课程强调“方法”来编排作文教学,则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内容是种子,方法是肥料,应该使两者有机交融,在作文教学中各领风骚。
一、巧借新课程丰富写作源泉
1、 积累课内美词佳句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如一座“金字塔”,如果没有平时点滴的知识积累,就没有“塔尖”的高耸入云。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大多都是名家名篇,有许多美词佳句。这些美词佳句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字词基础。如: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佳作《春》多年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者描写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作者写大地是“欣欣然张开了眼”;写山用“朗润”;写水用“涨”;写风是“轻悄悄”;草是“软绵绵”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通过这些生动的词句,展示了一幅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孔乙已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就是因为他在酒店里付钱的那个“排”的动作;就是因为他给小孩们分豆时的那个“罩”的动作;还因为他离开咸亨酒店时最后一次付钱“摸”的动作。这一“排”、一“罩”、“摸”、写尽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穷酸、潦倒、迂腐的本相。《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个比喻句,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
2、拓展课外名著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用名著、名刊感染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们的精神粮食。寒暑假时间长,我就鼓励学生阅读新课标建议的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平时学业紧张,我就利用早读、自修课甚至班会课朗读《读者》和《中外文摘》中的一些文章给学生听,跟他们一起交流彼此的感受。同时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保证半小时的阅读量,并每人准备一本摘记本,随时摘记精彩的字、词、句等,或记下阅读时的疑、感想等,定期在班内检查交流。平时,不管学生走到哪儿,我都要求学生随身带一个“袖珍本子”或一张小摘录卡,凡听到或看到一些鲜活的词句赶紧记下。因此,在学生的作文中有时还会出现含蓄风趣的话语:“为什么牛儿满天飞,因为我班的男生正在地上吹。”……
3、关注生活活水常新
宋代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心体验,用心感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小到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可以成为鲜活的写作材料。常可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老体衰的爷爷吃力地蹬着三轮车,而车上坐的是营养过剩的至少有100多斤重的孙子或孙女。而每当节假日,学生们回家偶而想帮长辈做点事时,听到的总是“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你不用操心。”久而久之,现在的学生便变得冷漠了,变得情意水平低下。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觉浅近,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也就被“无米之炊”困扰。所以,我引导学生写身边人,先从家庭成员写起;如爸爸、妈妈等;再写老师、同学。记身边事,可从家庭中、学校中、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记起。如:第一次旅行,摸奖,串门等。描身边景,如家中的客厅、厨房,门前的小河、稻田、公园等。议身边事,如妈妈与奶奶的关系;男女同学的关系该怎样处理?怎样看待“追星”?还可参加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这样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米”自然就有了,有了“米”,便自然不愁做不出“饭”来了,所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生活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文章真正做到有血有肉,血肉丰满。
二、妙用方法技巧提高写作效率
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刘勰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前者强调一个“巧”字,后者强调一个“变”字。这说明古人十分重视写作的巧妙变化。这是因为,写作取材大多是生活中的寻常事,这些寻常事很难让人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在表达上巧妙运用写作方法技巧,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反映生活,使寻常事物以新的面目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像一片天空,如果总是蓝蓝的一色,自然显得单调,假如飘过几朵白云,飞过一群大雁,这天空就有了生气与憧憬。那么,在新课程中如何巧妙渗透写作技巧呢?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两个单元为例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记叙的中心
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所以,要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设计作文教学。而记叙文是一种最常见的实用文体,记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记叙方面的读写训练是初中语文的基础训练。鉴于此两点考虑,我认为在“这就是我”的写作训练中融入“记叙的中心”的写作指导,对于刚入学的初中生而言最合适不过了。
所谓记叙的中心,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读写活动中,注意并理解别人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在自己的写作中,重视并初步学会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除了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把握中心的能力外,我特别安排了一节专门训练“记叙的中心”写作指导课。
设计训练题型如下:
第一步:根据下列分句,概括出中心句;或根据中心句,选择恰当的分句。
如:A、⑴你看,他一会儿为擦洗门窗的同学提水、拿毛巾。⑵一会儿又帮助同学布置教室。⑶放学后,他还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过马路。这就是。
通过大量训练,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把握了“助人为乐”这一中心。不但缓解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压力,还纠正了他们以往写作茫无目标、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
B、母爱如水。⑴妈妈大眼睛、高鼻梁。⑵她常说,我把你抚养长大之后,就不关我的事。⑶手把手教我写字。⑷灯
下为子飞针走线。⑸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
先让学生找出能证明“母爱如水”的三个分句⑶⑷⑸,再让学生针对这三个分句,进一步展开具体描述。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明中心、会选材的方法,抓住了中心与选材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学生解决“无中心”“作文难”的问题找到了良方,为下一步写作训练奠定了基础。
附:训练前学生作文片段:
在我眼里,我妈妈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虽然她的思想比较守旧,对我也很严厉,但她什么事情都为我着想。在我爸爸眼里,妈妈是一个社交能力强、争强好胜的人,但她做事比较粗心,而且对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唯一而永远的理由只有一个:没有时间。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我。她用春天的甘霖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由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茁壮成今天高大威猛的男孩。我愿用自己的举手之劳来感激我的妈妈。这就是孝顺的我。
这个片段主要因叙述过分注重因而忽视了果,导致中心偏离。应引导学生在注重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关键词“孝顺”上,在平时体会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说出“孝顺”都有哪些具体表现。一定要借助具体、典型的材料来表现“孝顺”这一中心,给人留下可感的画面印象。
训练后学生作文片段:
我永远忘不了您期盼儿子成长的忧郁眼神,教育儿子的苦苦耐心,因操劳而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我愿拔掉您头上的操劳白发,洗去您脚上辛苦的茧子,在我生日时送上对您的感激。妈妈注意休息,保重身体!这是您的儿子对你微薄的孝敬。
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现实与想象
想象,是同学们在作文中进行思维的翅膀。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使文路开拓,文章的内容丰富,神采飞扬,增光添辉。著名作家叶圣陶说:“想象不过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观察所得的融为一体,团成一件新事物罢了。”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仔细观察为前提,以丰富的积累为渊源的一种再显现和再创造活动,想象看起来有点超脱现象,实际上是源于现实。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奇思妙想。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人类的起源”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同时,根据其中的一个说法,发挥想象,改编成故事。这就自然地将本单元的抽象题目化成形象而具趣味的想象文。
附:学生的想象片段:
女娲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看着湖中孤单的影子,心中不禁顿生感伤。忽然,女娲笑了。她伸手从池里摘了些莲藕,又将自己的仙气吹入莲藕体内。顿时,莲藕活了,又蹦又跳,争着喊“妈妈”“妈妈”……女娲脸上漾开了舒心的笑容。她用手爱昵地抚摩这些莲藕,啊!莲藕变成了与自己相象的可爱小人儿。
我在想,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一言而概之,它需要长期系统的、有步骤的训练。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不利于作文教学。如果还像过去一样,过分强调写作技巧,就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样,如果过分强调内容,也会犹如野马脱缰,漫无目的。我个人认为,应使两者新旧交融,在作文教学中各领风骚。也许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不会在作文教学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怎样进行练笔》,程钧.
[2] 《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论要——我的探索》,张蕾.
[3] 人教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4] 浙教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5] 《作文教学之我见》,胡陆惠.
旧课程按写作技巧编选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方法;而新课程则按话题编选单元,注重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如果按新课程强调“内容”来编排作文教学,犹如放野马,随心所欲,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训练目标。如果像旧课程强调“方法”来编排作文教学,则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内容是种子,方法是肥料,应该使两者有机交融,在作文教学中各领风骚。
一、巧借新课程丰富写作源泉
1、 积累课内美词佳句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如一座“金字塔”,如果没有平时点滴的知识积累,就没有“塔尖”的高耸入云。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大多都是名家名篇,有许多美词佳句。这些美词佳句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字词基础。如: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佳作《春》多年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者描写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作者写大地是“欣欣然张开了眼”;写山用“朗润”;写水用“涨”;写风是“轻悄悄”;草是“软绵绵”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通过这些生动的词句,展示了一幅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孔乙已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就是因为他在酒店里付钱的那个“排”的动作;就是因为他给小孩们分豆时的那个“罩”的动作;还因为他离开咸亨酒店时最后一次付钱“摸”的动作。这一“排”、一“罩”、“摸”、写尽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穷酸、潦倒、迂腐的本相。《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个比喻句,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
2、拓展课外名著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用名著、名刊感染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们的精神粮食。寒暑假时间长,我就鼓励学生阅读新课标建议的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平时学业紧张,我就利用早读、自修课甚至班会课朗读《读者》和《中外文摘》中的一些文章给学生听,跟他们一起交流彼此的感受。同时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保证半小时的阅读量,并每人准备一本摘记本,随时摘记精彩的字、词、句等,或记下阅读时的疑、感想等,定期在班内检查交流。平时,不管学生走到哪儿,我都要求学生随身带一个“袖珍本子”或一张小摘录卡,凡听到或看到一些鲜活的词句赶紧记下。因此,在学生的作文中有时还会出现含蓄风趣的话语:“为什么牛儿满天飞,因为我班的男生正在地上吹。”……
3、关注生活活水常新
宋代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心体验,用心感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小到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可以成为鲜活的写作材料。常可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老体衰的爷爷吃力地蹬着三轮车,而车上坐的是营养过剩的至少有100多斤重的孙子或孙女。而每当节假日,学生们回家偶而想帮长辈做点事时,听到的总是“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你不用操心。”久而久之,现在的学生便变得冷漠了,变得情意水平低下。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觉浅近,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也就被“无米之炊”困扰。所以,我引导学生写身边人,先从家庭成员写起;如爸爸、妈妈等;再写老师、同学。记身边事,可从家庭中、学校中、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记起。如:第一次旅行,摸奖,串门等。描身边景,如家中的客厅、厨房,门前的小河、稻田、公园等。议身边事,如妈妈与奶奶的关系;男女同学的关系该怎样处理?怎样看待“追星”?还可参加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这样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米”自然就有了,有了“米”,便自然不愁做不出“饭”来了,所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生活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文章真正做到有血有肉,血肉丰满。
二、妙用方法技巧提高写作效率
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刘勰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前者强调一个“巧”字,后者强调一个“变”字。这说明古人十分重视写作的巧妙变化。这是因为,写作取材大多是生活中的寻常事,这些寻常事很难让人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在表达上巧妙运用写作方法技巧,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反映生活,使寻常事物以新的面目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像一片天空,如果总是蓝蓝的一色,自然显得单调,假如飘过几朵白云,飞过一群大雁,这天空就有了生气与憧憬。那么,在新课程中如何巧妙渗透写作技巧呢?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两个单元为例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记叙的中心
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所以,要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设计作文教学。而记叙文是一种最常见的实用文体,记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记叙方面的读写训练是初中语文的基础训练。鉴于此两点考虑,我认为在“这就是我”的写作训练中融入“记叙的中心”的写作指导,对于刚入学的初中生而言最合适不过了。
所谓记叙的中心,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读写活动中,注意并理解别人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在自己的写作中,重视并初步学会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除了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把握中心的能力外,我特别安排了一节专门训练“记叙的中心”写作指导课。
设计训练题型如下:
第一步:根据下列分句,概括出中心句;或根据中心句,选择恰当的分句。
如:A、⑴你看,他一会儿为擦洗门窗的同学提水、拿毛巾。⑵一会儿又帮助同学布置教室。⑶放学后,他还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过马路。这就是。
通过大量训练,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把握了“助人为乐”这一中心。不但缓解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压力,还纠正了他们以往写作茫无目标、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
B、母爱如水。⑴妈妈大眼睛、高鼻梁。⑵她常说,我把你抚养长大之后,就不关我的事。⑶手把手教我写字。⑷灯
下为子飞针走线。⑸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
先让学生找出能证明“母爱如水”的三个分句⑶⑷⑸,再让学生针对这三个分句,进一步展开具体描述。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明中心、会选材的方法,抓住了中心与选材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学生解决“无中心”“作文难”的问题找到了良方,为下一步写作训练奠定了基础。
附:训练前学生作文片段:
在我眼里,我妈妈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虽然她的思想比较守旧,对我也很严厉,但她什么事情都为我着想。在我爸爸眼里,妈妈是一个社交能力强、争强好胜的人,但她做事比较粗心,而且对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唯一而永远的理由只有一个:没有时间。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我。她用春天的甘霖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由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茁壮成今天高大威猛的男孩。我愿用自己的举手之劳来感激我的妈妈。这就是孝顺的我。
这个片段主要因叙述过分注重因而忽视了果,导致中心偏离。应引导学生在注重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关键词“孝顺”上,在平时体会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说出“孝顺”都有哪些具体表现。一定要借助具体、典型的材料来表现“孝顺”这一中心,给人留下可感的画面印象。
训练后学生作文片段:
我永远忘不了您期盼儿子成长的忧郁眼神,教育儿子的苦苦耐心,因操劳而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我愿拔掉您头上的操劳白发,洗去您脚上辛苦的茧子,在我生日时送上对您的感激。妈妈注意休息,保重身体!这是您的儿子对你微薄的孝敬。
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现实与想象
想象,是同学们在作文中进行思维的翅膀。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使文路开拓,文章的内容丰富,神采飞扬,增光添辉。著名作家叶圣陶说:“想象不过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观察所得的融为一体,团成一件新事物罢了。”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仔细观察为前提,以丰富的积累为渊源的一种再显现和再创造活动,想象看起来有点超脱现象,实际上是源于现实。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奇思妙想。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人类的起源”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同时,根据其中的一个说法,发挥想象,改编成故事。这就自然地将本单元的抽象题目化成形象而具趣味的想象文。
附:学生的想象片段:
女娲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看着湖中孤单的影子,心中不禁顿生感伤。忽然,女娲笑了。她伸手从池里摘了些莲藕,又将自己的仙气吹入莲藕体内。顿时,莲藕活了,又蹦又跳,争着喊“妈妈”“妈妈”……女娲脸上漾开了舒心的笑容。她用手爱昵地抚摩这些莲藕,啊!莲藕变成了与自己相象的可爱小人儿。
我在想,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一言而概之,它需要长期系统的、有步骤的训练。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不利于作文教学。如果还像过去一样,过分强调写作技巧,就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样,如果过分强调内容,也会犹如野马脱缰,漫无目的。我个人认为,应使两者新旧交融,在作文教学中各领风骚。也许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不会在作文教学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怎样进行练笔》,程钧.
[2] 《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论要——我的探索》,张蕾.
[3] 人教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4] 浙教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
[5] 《作文教学之我见》,胡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