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豪迈奔放气势,深邃高远思想,为世人所瞩目;它那一泻汪洋的气势,曾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词中对人生的彻悟与洒脱也曾唤醒多少迷途苦闷的人;而它豪放之中带含蓄,高亢之中带深沉的感情基调也让很多人颇感困惑,本文从苏轼的人生遭际和他的性格入手对本词的思想内涵、感情基调加以分析。
关键词: 苏轼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情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该词借怀古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的见解却并不一致。古人论此词为“题为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今人多谓苏轼豪放之作。细究其意,前者以为是悲观,后者以为是乐观。但我们联系苏轼的人生遭际,体会词里所流露的词人的思想情绪,觉得又不尽然。
乐观派认为通观全词开篇便有携急风浩雨而来之势,似有雷霆万钧之力,写景写史、时空开阔,引出了作者胸中的万般豪情,“大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的时空背景;接下来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赤壁雄奇壮阔阔的景色,色彩更是明快乐观;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以羡慕赞美之口味写尽了周瑜的风流倜傥、从容洒脱、指挥若定的风采,还有最后作者潇洒的转身,所有这些不难看出苏轼的豪放乐观,至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只是诗人简单的自嘲而已,虽有失意但仍壮志不减依然达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谓“词的基调应该说是健康乐观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消极派则认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的。词作反映了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却又欲罢不能的苦闷、无奈与凄凉的心绪。这首词题名为“怀古”,实为“伤己”。在结构上前一部分怀古,结尾处写个人感慨,前文是后文的铺垫。“怀古”又分三层意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第一层意思。作者身临赤壁,面对浩荡长江,不由想起历朝历代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一个个曾几何时声名显赫,但最终还不都被滚滚东去的波涛洗刷殆尽?接下来作者怀古不写孙权等人,而单单要拿周瑜来说事,其实就是为了和自己作对比,以周瑜当时的风流倜傥、年少有为来衬托自己的老无所为、郁闷无比,因此,诗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而词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是诗人消极思想的最好证明,故本词为消极之作。
其实,本词不仅仅是一篇词,还是苏轼一生的感悟,分析本词不能离开苏轼的人生遭际。苏东坡几度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但恰恰是这种坎坷的遭遇让他有了“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的阅历,这种不凡的经历融和他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性格,正好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后人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书信,以及以千计数的各种文章,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而且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十二位英雄之一。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难得的是苏轼天赋率真、旷达、乐观,凭他的睿智和非凡的悟性,平生的诸多坎坷与不幸反倒促成了他对人生的彻悟,对人生的真谛洞悉,借了他超人的学识遂化作了他创作的源泉,苦难的磨砺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业,促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样看来,苏轼这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的光荣,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而且是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苏轼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具备了淡语深刻,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诚如上文所说,本词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写,词中确有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的无奈与感慨,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词何尝不是诗人对失意人生的另一种更达观地审视。全词基调既慷慨豪放,令人荡气回肠;又淡泊宁静,给人一种彻悟的洒脱,豪放之中有含蓄,高亢之中有深沉正好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无论你是曹操也好,还是周瑜也罢,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湮没。苏轼有感于周瑜少年得志,对比自己一生仕途无成而华发早生,因此不免产生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但苏轼是懂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得与失”都是生活,时间是一个平衡者,仰观宇宙俯视大地,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滴水,在茫茫的大漠中人只不过是一粒沙。当你将短短的人生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将渺小的身躯置于茫茫的宇宙时,你不能操纵命运就如同你不能操纵宇宙一样,你的功过是非又算得了什么?当你过分关注自己时你的问题就大,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问题就小,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是非成败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人生苦短转眼即逝,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有依旧的青山,依旧的夕阳。诗人豁达的天性注定他最后的淡定与放下,所以诗人最后用一种释然、一种豁达将一生的失意化作一杯浊酒,倾倒到滔滔的大江中,任由它随江而去。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苏轼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近观苏轼本词,纵观苏轼一生,对该词既不可简单看作积极,又不可简单看作消极,它是苏轼用一生写成的,它体现的是苏轼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感悟,是对人生这个永恒话题更高远、更深邃、更宏阔、更有气度、更洒脱的诠释,是诗人人生观的最好注解。
关键词: 苏轼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情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该词借怀古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的见解却并不一致。古人论此词为“题为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今人多谓苏轼豪放之作。细究其意,前者以为是悲观,后者以为是乐观。但我们联系苏轼的人生遭际,体会词里所流露的词人的思想情绪,觉得又不尽然。
乐观派认为通观全词开篇便有携急风浩雨而来之势,似有雷霆万钧之力,写景写史、时空开阔,引出了作者胸中的万般豪情,“大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的时空背景;接下来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赤壁雄奇壮阔阔的景色,色彩更是明快乐观;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以羡慕赞美之口味写尽了周瑜的风流倜傥、从容洒脱、指挥若定的风采,还有最后作者潇洒的转身,所有这些不难看出苏轼的豪放乐观,至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只是诗人简单的自嘲而已,虽有失意但仍壮志不减依然达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谓“词的基调应该说是健康乐观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消极派则认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的。词作反映了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却又欲罢不能的苦闷、无奈与凄凉的心绪。这首词题名为“怀古”,实为“伤己”。在结构上前一部分怀古,结尾处写个人感慨,前文是后文的铺垫。“怀古”又分三层意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第一层意思。作者身临赤壁,面对浩荡长江,不由想起历朝历代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一个个曾几何时声名显赫,但最终还不都被滚滚东去的波涛洗刷殆尽?接下来作者怀古不写孙权等人,而单单要拿周瑜来说事,其实就是为了和自己作对比,以周瑜当时的风流倜傥、年少有为来衬托自己的老无所为、郁闷无比,因此,诗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而词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是诗人消极思想的最好证明,故本词为消极之作。
其实,本词不仅仅是一篇词,还是苏轼一生的感悟,分析本词不能离开苏轼的人生遭际。苏东坡几度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但恰恰是这种坎坷的遭遇让他有了“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的阅历,这种不凡的经历融和他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性格,正好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后人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书信,以及以千计数的各种文章,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而且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十二位英雄之一。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难得的是苏轼天赋率真、旷达、乐观,凭他的睿智和非凡的悟性,平生的诸多坎坷与不幸反倒促成了他对人生的彻悟,对人生的真谛洞悉,借了他超人的学识遂化作了他创作的源泉,苦难的磨砺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业,促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样看来,苏轼这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的光荣,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而且是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苏轼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具备了淡语深刻,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诚如上文所说,本词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写,词中确有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的无奈与感慨,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词何尝不是诗人对失意人生的另一种更达观地审视。全词基调既慷慨豪放,令人荡气回肠;又淡泊宁静,给人一种彻悟的洒脱,豪放之中有含蓄,高亢之中有深沉正好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无论你是曹操也好,还是周瑜也罢,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湮没。苏轼有感于周瑜少年得志,对比自己一生仕途无成而华发早生,因此不免产生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但苏轼是懂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得与失”都是生活,时间是一个平衡者,仰观宇宙俯视大地,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滴水,在茫茫的大漠中人只不过是一粒沙。当你将短短的人生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将渺小的身躯置于茫茫的宇宙时,你不能操纵命运就如同你不能操纵宇宙一样,你的功过是非又算得了什么?当你过分关注自己时你的问题就大,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问题就小,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是非成败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人生苦短转眼即逝,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有依旧的青山,依旧的夕阳。诗人豁达的天性注定他最后的淡定与放下,所以诗人最后用一种释然、一种豁达将一生的失意化作一杯浊酒,倾倒到滔滔的大江中,任由它随江而去。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苏轼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近观苏轼本词,纵观苏轼一生,对该词既不可简单看作积极,又不可简单看作消极,它是苏轼用一生写成的,它体现的是苏轼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感悟,是对人生这个永恒话题更高远、更深邃、更宏阔、更有气度、更洒脱的诠释,是诗人人生观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