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说起中班幼儿“轨道车”游戏区角的创设,有这样一段渊源。小班时开展的主题教学“轱辘轱辘”里有开玩具车的活动,幼儿天性中对汽车执着的喜爱感染了身为教师的我们。为了让幼儿玩得更加刺激,我们提供了由展开的纸盒拼接起来的轨道,于是一辆辆小赛车便能够驰骋在高低不同的“道路”上。由于纸盒易破且不易消毒,我们开始寻找新的轨道材料。终于,在家长的协助下,我们锁定了PPC管,因为PPC管不仅内、外壁清洁光滑,类似于赛车的轨道,而且材质牢固,易于拼接。于是,我们将PPC管对半分开,露出内槽,并逐步添加了一些用于垫高的辅助材料以改变“道路”坡度。为便于反复观察,我们拍摄了视频,并把游戏场所挪至户外塑胶操场。
围绕截取的10分钟游戏视频,教师确定了观察目标后,进行了深度的观察与解读。
观察目标一:幼儿使用了哪些辅助材料
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主材PPC管及各类玩具汽车,辅助材料五种,分别是跳栏、拱门、羽毛球桶、小椅子和半圆托架。五种辅助材料的使用频率不一(见图1),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小椅子,小椅子方便叠高,作为支架最稳定,幼儿很快明白了这一点,因此将提供的13张小椅子都派上用场。使用最少的是半圆托架,只用了一个,最后还是被废弃了。
观察目标二:幼儿游戏中的情绪变化情况
游戏中,幼儿试图把”U”型PPC管的两头架在高高的辅助材料上,但在架高轨道中,”U”型PPC管道多次滑落,每一次都牵动着幼儿的情绪起伏(见图2)。这中间,有快乐、兴奋、欢呼,有懊恼、着急、求助,更有坚持到底的冷静。这些暗藏的情绪变化,通过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告诉了同伴,也外显给了观察者。
二、时机确定
在自主游戏中,我们尊重幼儿玩自己的“真游戏”,让幼儿的感觉主宰游戏。作为教师,应把握自己的观察身份,“睁大眼睛,闭上嘴巴,管住手脚”,还幼儿一个清静、自主、自由的空间;支持幼儿在反复游戏中尝试、辨别、分析、判断,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最适宜的架高材料、架高方式以及行车路线。通过观察分析游戏,我们发现两处导引的切入口,而这也是教师游戏导引的时机。
導引时机一:游戏过程中悄悄增加小椅子
幼儿对辅助材料的选择带有鲜明的一致性,最牢固、最好用的小椅子被选用最多,直至13张椅子全部用完。小椅子既已用完,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悄悄地增加数量。
导引时机二:游戏后让幼儿讲述轨道滑落的心情与原因
在轨道车游戏中,随着轨道滑落次数的增加,幼儿的情绪起伏势必会变得频繁。这个鲜明的感受已牢牢抓住了我们的心。我们认为幼儿情绪起伏的背后也需要教师注入一些支撑的力量。可在游戏后安排评价环节,让幼儿在此环节释放那些紧张、焦虑、懊恼的负面情绪,并在同伴与教师的认同中得以宣泄与释怀。
三、操作方法
根据对游戏的观察、分析及解读后所确定的导引时机,我们假设在实践层面的操作中,围绕“增加辅助材料”“以助手方式陪伴”与“游戏后让幼儿释放负面情绪”作为导引的主攻方向。也就是说,在幼儿游戏中通过关注材料与情绪,促进幼儿的技能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建构。
(一)小步递增材料,让辅助材料“架”之有道
随着游戏渐渐深入以及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熟练度和掌控度,他们对“支架”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他们利用活动室里的玩具筐、小凳子等材料进行尝试,就连教师的凳子也成了他们的支架。在一次次尝试中,他们也体验着不同速度带来的不同刺激感。为追求游戏的刺激感,通过观看视频得知,幼儿最想达成的游戏目的应该是把PPC管道架得高高的,让小车子驰骋起来。因此,教师需巧妙投放辅助材料,才能让幼儿更畅快地在辅助材料中进行尝试、辨析、判断、选择与架构。
1.在游戏过程中悄增椅子
通过反复观察教师发现,椅子在五种辅助材料中的使用率最高,因此可再投放一部分椅子供幼儿备用。教师无需言语告之,其搬放椅子的行为就在告诉幼儿,椅子又有了,可以继续选用。
2.添置新颖实用的辅助材料
在充分了解了幼儿千方百计想要架高PPC管道以获取最大的坡度,让小汽车充满速度这一愿望后,教师可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幼儿投放更多实用又新颖的辅助材料。除了小椅子外,还可提供高椅子、中型的双面梯子、高高的桌子、中型玩具等,甚至幼儿、教师的肩膀、手臂都可以用来当支架,将PPC管道垫高、架高、抬高。
3.适当增加PPC管道的长度
在不断的架高中,主材PPC管道的长度已无法满足幼儿架高的需求,所以需要逐渐增加PPC管道的长度或是PPC管的数量,让班级内小区角升格成为全班的户外自主建构游戏。
4.游戏后分享材料使用心得
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可引导甲乙两组幼儿围绕“五种辅助材料中你最喜欢用哪些材料?为什么”进行讨论,比较五种辅助材料在架高时的优缺点。此外还可以让幼儿说说“你还能想出哪些更好的架高材料”,通过分享材料使用心得,提升幼儿对材料的认知、选用与操控能力。
(二)扮演“游戏助手”,低姿态甘被借力
教师“导引”有时也应甘当幼儿的“绿叶”,让幼儿明白,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既是陪伴者,也是自己的游戏助手。
1.询问式的语言试探
视频中,当幼儿在反复架设轨道出入口时,教师可以试探的方式进行询问:“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还需要我帮忙吗?”这种方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自主选择是否借用他人力量的主动权,以此协助幼儿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让游戏顺利行进下去。 2.建议式的材料试探
视频中,当幼儿反复架构轨道却反复滑落时,教师可以边递材料边试探:“这个需要吗?”“这种要试试吗?”“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这些建议性的材料试探,犹如一块“垫脚石”,让幼儿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正在开展游戏过程中的材料使用问题,或许尝试改变或替换一些材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可使幼儿既接受了教师的协助,又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3.邀请式的伙伴试探
对初入中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尚处于初级水平,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游戏视频中,一名幼儿有许多次都是凭一己之力在架构轨道。此时,教师可用建议式的语言提出增加合作伙伴的试探——“你需要邀请其他小朋友吗”,激发幼儿开展伙伴联合的游戏兴趣和行为。
(三)重视游戏后分享,让情绪流畅灵动
游戏中,为了获取更快的行车速度,幼儿不断挑战架高轨道,但是种种因素的出现使得架高的轨道滑落多达10次,这一次次的滑落牵引着幼儿情绪的起伏。如何让看不见的情绪暗流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宣泄呢?游戏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分享,让幼儿的情绪从自我讲述到自我认知、再到逐渐主动宣泄,以此培养幼儿健康和谐的身心。
1.在讲述中释放负面情绪
往往在轰轰烈烈的游戏过后,会来一个草草收场,再来一个严肃的常规培养“批斗会”,这种传统的游戏评价组织方式常常让幼儿兴奋的、难过的、焦虑的、迷茫的、开心的情绪不能顺畅流动。久而久之,负面情绪“淤积”到一定量,会损害幼兒灵动的心智。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后组织分享环节,让幼儿讲述“把轨道架起来的时候,什么情况发生了,你特别高兴/特别难过/特别着急”。与此同时,当幼儿通过回忆游戏经过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回应、认同和接纳。
2.让幼儿画一画玩游戏的事情
除了讲述,还可以请幼儿画出自己的游戏故事。中班幼儿的语言所能表达出的感觉仍是有限的,教师可让幼儿通过画画来回溯游戏时的各种情绪,用勾勒图画的方式去回应自己的内在情绪,会起到很好的自我抒泻作用。
3.接纳与拥抱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表现
游戏结束后,无论是讲述分享还是绘画自主感受,接纳与拥抱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与同伴在积极地回应他/她的情绪表现,使得幼儿的情绪流淌更明亮、更顺畅。
四、效果预测
通过“增加辅助材料”“助手式陪伴”与“游戏后分享”这三种方式进行导引,相信游戏也会遵从幼儿的意愿自然发展,可能延伸,也可能“转弯”,但一定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内容与游戏情节。
1.“小步递辅材”有助于游戏朝幼儿意愿方向发展
自主性游戏需要教师学会发现幼儿的真实意愿、玩法走向、互动策略与扮演体验,支持真游戏。在观察解读“轨道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架高轨道的辅助材料有了更多的分析、判断与选用,在各种看似“笨拙”的摆弄中,幼儿始终以自己的感觉为主导,以自己的兴趣为牵引,以自己的内心呼应为智慧,真正做自己当下游戏的主人。
2.“助手式陪伴”有助于让幼儿因需向教师“借力”
让幼儿向教师借力,正是出于不打扰到幼儿的游戏意愿与思路。今天教师主动询问幼儿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什么帮助,以后幼儿就会逐步主动向教师请求支援,这种善于“借力”的意识正是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意识与能力。
3.“游戏后分享”有助于幼儿建构积极的情绪认知
完整的游戏观察解读不只是学会“看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还包含“知道要干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寻求并提出支持和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策略。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获得更多的是对幼儿游戏完全放手后的解读,似乎更加懂得幼儿,也更加懂得什么是幼儿游戏了。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