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虚词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使用频率却很高。虚词教学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既是教学工作者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本文针对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讲解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讲解作为教学的难点,不仅与词汇教学并重,而且与语法教学并重,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在表达上出现诸如词不达意、用词偏误、语言生硬等问题。虚词教学始终与留学生的中文学习相互贯穿,没有虚词的学习,留学生的中文学习将步履艰难。例如:“你以前到过北京吗”,“我今天看了一场电影”。我们在教学讲解中必须对有关助词“过”、“了”的意义、用法进行简单的区分,为什么不能用“你以前到了北京吗”,而却可以说“我今天看过一场电影”呢?掌握初级阶段的虚词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而对虚词的巩固则要以中级阶段的固定介词学习为重点,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还需要学习它们在整个句子结构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述的深层意义。虚词无法表示实在的意义,本身并不具有词汇意义,只能帮助实词对一个句子或句法意义做出表述。因此,虚词学习既要有词类学习,又要有语法学习。
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
根据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语法偏误均来自对虚词的误用。因虚词运用不当造成的语法偏误往往可以归纳为虚词意义抽象、位置不当、搭配选择不当等一系列特点引发的问题,这些特点同时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意义抽象
在留学生中文教学中,尽管虚词数量不多,但却几乎在每个句子中都能看到虚词的影子,其运用非常灵活,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每个句子中都要用虚词。虚词本身不具备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任具有句法身份的词,其语法意义须在依附实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以虚词“了”为例:
例1: 她没来,去了学校,你放心,过一会我陪你过去。
例2: 你会说了那句湘江话没?
汉语没有时态之说,时态依靠添加词汇或其他句法结构来表述。学生一般都知道“了”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已然时态,却往往忽略“了”也可以用于句末表示出现新情况。对虚词意义的不理解和意义的混淆,往往导致错误的句法结构。
(二)位置不当
每类虚词都有相对固定的特殊位置,位置一般不可以輕易改变。例如: 介词用在名词性词组前面,表示方向、对象; 连词则用于连接词、词组或句子; 助词分为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根据分类有可能位于句子前面、中间或后面的位置。然而,每个虚词可能同时具备不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而不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受语境影响,虚词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应置于不同的位置。
例3: 不但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
例4: 经过他长期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语法意义上说,关联词在语义上起到与上下分句相互关联的作用,既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后面。在例 3、例4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因此,必须遵循“异前同后”的原则,将句子中的“不但”和“经过”分别置于主语“中药”和“他”的后面。
(三)搭配选择不当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而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在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要求,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词语的语法意义和各种特殊要求,才能准确地运用。
例5: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歌。
例6: 儿童们往往争吵,如果只忙于处理纠纷事件,就会应接不暇。
在例5中,“偶然”为形容词,表示意想不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突如其来,在句中修饰动词“写诗歌”显然不妥,应换为表示“间或”、“偶然发生”的副词“偶尔”。例6中的“儿童们争吵”在句中是一个频繁发生的动作,频率副词“往往”表示的则是事物情状发生的惯常性和规律性,该句应使用“常常”来凸显行为事件的反复频发性。
三、对外汉语虚词的教学方法
(一) 对比分析法与虚词教学
在众多的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法中,对比分析法经过实践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广为运用的方法。对比分析的种类也很多,笔者在此将虚词的对比分析教学法分为两大部分: 汉外对比以及汉语自身对比,其中汉语自身对比又分为汉语的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类。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虚词过程中,常出现不同种类的偏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影响,这时,虚词的汉外对比就有其意义。李晓琪在虚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其中一个设想就是增加对比教学项目,汉外对比也赫然在列。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汉外对比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比的目的是要把母语的负迁移减少到最低范围,关键在于指出某虚词在语言意义和用法上与学习者母语相比有何不同[1]。无独有偶,高燕在虚词教学对比法中第一点提到的就是汉外对比的方法。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虚词“都”的使用中常会出现“都”使用位置上的偏误,如果不在教学时重点解决,那么学习者“以英律汉”,直接将母语语法中“All”的使用规则直接套用到汉语中来,就会产生例如“都我的朋友喜欢喝茶”这样的偏误[2]。由此可见,汉外对比作为最直观的对比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汉语内部的对比汉外对比更为复杂,对比的方向和种类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主张进行对虚词的纵向比较,根据虚词本身的特点,通过对该虚词本身的释义和使用进行讲解。如果同一个词在虚词的大类下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归属于不同的小类,在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比较。马真在《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中提到的有关虚词“和”的部分,她认为在比较之前,要先明确连词“和”跟介词“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在书中,她举了两个典型例子:
师傅和徒弟都爱下棋。 你和他好好说说。
书中也给出如何区分“和”是连词还是介词的三种方法: 连词“和”前后的成分可以颠倒; 连词“和”前面不能插入任何修饰语而介词可以; 连词“和”有时可以用顿号替换[3]。汉语中与“和”意思相同的“跟、同、与”在用法上也是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介词,不难看出在对同一虚词的讲解中,很多学者进行了有关其的内部纵向比较,从虚词下的小类别到各类别下的使用规则等等。
(二) 情景法与虚词教学
情景教学法就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化的材料输入中,体会虚词的作用和用法。而非单纯的让学习者在孤立的语言片段中体会高度抽象化的语言现象描写和语法规则解释,尽量设置合适的语境将虚词所表示的隐性逻辑语义关系显性化,所以情景设计在虚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法通过视觉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听觉能力,而声音和图像画面的结合可以使学习者直接建立起意义上的联系,有助于摆脱母语的干扰。吴勇毅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以释义为主,忽视对使用规则,尤其是使用条件的说明,这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很多使用上的困难。他还提出情景法实施的关键在于情景的设计与教师的诱导[4]。例如“果然”一词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教學方式,给出英文释义 really,indeed,asexpected,并向学生转述:“果然”的意思就是一个事情跟你说的、想的一样。学生可能造出“我果然不爱他”这类的句子。但如果引入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组有上下文语境的例子,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果然”的释义,先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果然”的所表达的含义与使用方法:
他说要下雨,果然下雨了。
我说他不会来的,他果然没有来。
这种方法避免了学生只理解虚词的意义但不知使用环境和误用虚词的情况。同时他还提出,现如今的情景法可以和视听媒体紧密结合,给语言学习者更深层次的共同刺激,从而诱发更强的信息处理。同时可以通过对视听媒体的多次利用,辅助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虚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不仅是学生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同时也是教师需要考虑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供人们参考,许多虚词教学的新方式方法也日渐更新,如何将前人的成果合理消化吸收,把不同教学法融会运用,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师的必修课,值得为此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琪.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8( 3) : 65 -71.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2-69.
[3]马真.在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中要重视比较的方法[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 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湖北大学文学院,2002: 16.
[4]吴勇毅,张皎雯.情景下的虚词教学[J].对外汉语研究,2010(0) : 42 - 50.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讲解作为教学的难点,不仅与词汇教学并重,而且与语法教学并重,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在表达上出现诸如词不达意、用词偏误、语言生硬等问题。虚词教学始终与留学生的中文学习相互贯穿,没有虚词的学习,留学生的中文学习将步履艰难。例如:“你以前到过北京吗”,“我今天看了一场电影”。我们在教学讲解中必须对有关助词“过”、“了”的意义、用法进行简单的区分,为什么不能用“你以前到了北京吗”,而却可以说“我今天看过一场电影”呢?掌握初级阶段的虚词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而对虚词的巩固则要以中级阶段的固定介词学习为重点,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还需要学习它们在整个句子结构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述的深层意义。虚词无法表示实在的意义,本身并不具有词汇意义,只能帮助实词对一个句子或句法意义做出表述。因此,虚词学习既要有词类学习,又要有语法学习。
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
根据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语法偏误均来自对虚词的误用。因虚词运用不当造成的语法偏误往往可以归纳为虚词意义抽象、位置不当、搭配选择不当等一系列特点引发的问题,这些特点同时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意义抽象
在留学生中文教学中,尽管虚词数量不多,但却几乎在每个句子中都能看到虚词的影子,其运用非常灵活,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每个句子中都要用虚词。虚词本身不具备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任具有句法身份的词,其语法意义须在依附实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以虚词“了”为例:
例1: 她没来,去了学校,你放心,过一会我陪你过去。
例2: 你会说了那句湘江话没?
汉语没有时态之说,时态依靠添加词汇或其他句法结构来表述。学生一般都知道“了”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已然时态,却往往忽略“了”也可以用于句末表示出现新情况。对虚词意义的不理解和意义的混淆,往往导致错误的句法结构。
(二)位置不当
每类虚词都有相对固定的特殊位置,位置一般不可以輕易改变。例如: 介词用在名词性词组前面,表示方向、对象; 连词则用于连接词、词组或句子; 助词分为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根据分类有可能位于句子前面、中间或后面的位置。然而,每个虚词可能同时具备不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而不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受语境影响,虚词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应置于不同的位置。
例3: 不但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
例4: 经过他长期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语法意义上说,关联词在语义上起到与上下分句相互关联的作用,既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后面。在例 3、例4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因此,必须遵循“异前同后”的原则,将句子中的“不但”和“经过”分别置于主语“中药”和“他”的后面。
(三)搭配选择不当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而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在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要求,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词语的语法意义和各种特殊要求,才能准确地运用。
例5: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歌。
例6: 儿童们往往争吵,如果只忙于处理纠纷事件,就会应接不暇。
在例5中,“偶然”为形容词,表示意想不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突如其来,在句中修饰动词“写诗歌”显然不妥,应换为表示“间或”、“偶然发生”的副词“偶尔”。例6中的“儿童们争吵”在句中是一个频繁发生的动作,频率副词“往往”表示的则是事物情状发生的惯常性和规律性,该句应使用“常常”来凸显行为事件的反复频发性。
三、对外汉语虚词的教学方法
(一) 对比分析法与虚词教学
在众多的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法中,对比分析法经过实践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广为运用的方法。对比分析的种类也很多,笔者在此将虚词的对比分析教学法分为两大部分: 汉外对比以及汉语自身对比,其中汉语自身对比又分为汉语的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类。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虚词过程中,常出现不同种类的偏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影响,这时,虚词的汉外对比就有其意义。李晓琪在虚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其中一个设想就是增加对比教学项目,汉外对比也赫然在列。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汉外对比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比的目的是要把母语的负迁移减少到最低范围,关键在于指出某虚词在语言意义和用法上与学习者母语相比有何不同[1]。无独有偶,高燕在虚词教学对比法中第一点提到的就是汉外对比的方法。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虚词“都”的使用中常会出现“都”使用位置上的偏误,如果不在教学时重点解决,那么学习者“以英律汉”,直接将母语语法中“All”的使用规则直接套用到汉语中来,就会产生例如“都我的朋友喜欢喝茶”这样的偏误[2]。由此可见,汉外对比作为最直观的对比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汉语内部的对比汉外对比更为复杂,对比的方向和种类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主张进行对虚词的纵向比较,根据虚词本身的特点,通过对该虚词本身的释义和使用进行讲解。如果同一个词在虚词的大类下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归属于不同的小类,在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比较。马真在《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中提到的有关虚词“和”的部分,她认为在比较之前,要先明确连词“和”跟介词“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在书中,她举了两个典型例子:
师傅和徒弟都爱下棋。 你和他好好说说。
书中也给出如何区分“和”是连词还是介词的三种方法: 连词“和”前后的成分可以颠倒; 连词“和”前面不能插入任何修饰语而介词可以; 连词“和”有时可以用顿号替换[3]。汉语中与“和”意思相同的“跟、同、与”在用法上也是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介词,不难看出在对同一虚词的讲解中,很多学者进行了有关其的内部纵向比较,从虚词下的小类别到各类别下的使用规则等等。
(二) 情景法与虚词教学
情景教学法就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化的材料输入中,体会虚词的作用和用法。而非单纯的让学习者在孤立的语言片段中体会高度抽象化的语言现象描写和语法规则解释,尽量设置合适的语境将虚词所表示的隐性逻辑语义关系显性化,所以情景设计在虚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法通过视觉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听觉能力,而声音和图像画面的结合可以使学习者直接建立起意义上的联系,有助于摆脱母语的干扰。吴勇毅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以释义为主,忽视对使用规则,尤其是使用条件的说明,这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很多使用上的困难。他还提出情景法实施的关键在于情景的设计与教师的诱导[4]。例如“果然”一词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教學方式,给出英文释义 really,indeed,asexpected,并向学生转述:“果然”的意思就是一个事情跟你说的、想的一样。学生可能造出“我果然不爱他”这类的句子。但如果引入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组有上下文语境的例子,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果然”的释义,先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果然”的所表达的含义与使用方法:
他说要下雨,果然下雨了。
我说他不会来的,他果然没有来。
这种方法避免了学生只理解虚词的意义但不知使用环境和误用虚词的情况。同时他还提出,现如今的情景法可以和视听媒体紧密结合,给语言学习者更深层次的共同刺激,从而诱发更强的信息处理。同时可以通过对视听媒体的多次利用,辅助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虚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不仅是学生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同时也是教师需要考虑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供人们参考,许多虚词教学的新方式方法也日渐更新,如何将前人的成果合理消化吸收,把不同教学法融会运用,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师的必修课,值得为此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琪.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8( 3) : 65 -71.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2-69.
[3]马真.在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中要重视比较的方法[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 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湖北大学文学院,2002: 16.
[4]吴勇毅,张皎雯.情景下的虚词教学[J].对外汉语研究,2010(0) : 42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