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
当前的教学中,为了升学和高考,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读、悟读和研读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读。“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像、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教鲁迅小说《祝福》时,以“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A同学语出惊人:“祥林嫂是自杀的,因此不存在凶手问题!”我请该同学走上讲台,摆事实,讲道理,同时鼓励其他同学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不同意见,展开辩论。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在课文中找论据来批驳他的观点,课堂气氛甚为热烈。下课铃响起,A同学被“批”得大汗淋漓,眼看观点已站不住脚跟,只好扯旗“投降”。我适时地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识并总结了全文。一堂阅读课在学生的互评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悟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意蕴,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就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像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研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心理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这次课堂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再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将其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此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当前的教学中,为了升学和高考,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读、悟读和研读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读。“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像、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教鲁迅小说《祝福》时,以“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A同学语出惊人:“祥林嫂是自杀的,因此不存在凶手问题!”我请该同学走上讲台,摆事实,讲道理,同时鼓励其他同学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不同意见,展开辩论。其他同学自由发言,在课文中找论据来批驳他的观点,课堂气氛甚为热烈。下课铃响起,A同学被“批”得大汗淋漓,眼看观点已站不住脚跟,只好扯旗“投降”。我适时地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识并总结了全文。一堂阅读课在学生的互评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悟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意蕴,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就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像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研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心理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这次课堂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再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将其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此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