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一节名师模仿课入手,分析了名家名师们的成功教学对我们普通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并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了如何改进以取得更大进步。
关键词:数学;名师课堂;模仿;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51-1
名家名师们成功的教学案例不仅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了示范,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经常参照他们的教学案例来指导我的课堂教学实践。由于曾经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参考了他的教学案例,并结合苏教版内容与原来人教版内容的不同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对名师的案例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舍“远”取“近”,在生活中激发兴趣
黄老师在“认识百分数”这节课中,是用“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引入新课的,由于当时他上这节课时,第十二届亚运会刚刚结束,因而这一设计在当时显得新颖而富有创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明显。然而时过境迁,亚运会与奥运会、世界杯相比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加上受地域的影响,我们班的学生大多地处农村,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这样的引入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所以我将“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改为“我们班期中质量调研情况分析统计图”。由于这张统计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帖得更近,是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物,因此,这样的引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百分数”不但在工作、生产中运用广泛,而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舍“顺”取“折”,在质疑中引发思维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百分数意义”是“认识百分数”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学、交流初步理解——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讨论比较揭示意义”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先让学生通过书中的例和说明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初步理解,把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对百分数和百分率有了进一步理解,再通过一些生活例子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了比较以后得出了百分数的意义,通过黄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后面的巩固环节中,黄老师出了这样一组练习:下面哪几个分数是百分数?哪几个不是?为什么?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由于学生通过新授阶段的学习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这组题目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过“百分数”,但学生真正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还不是很多,黄老师的教学从课堂表面看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都掌握了,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可能还存有问题。因此,我将这组练习调整到了“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之后直接出示,将黄老师的“讨论比较揭示意义”改为“辨析释疑揭示意义”。学生在完成这组练习时出现了分歧,但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歧到统一,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但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百分数”,加深了对“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的理解。虽然课堂教学不是那么“顺畅”,显得有些“曲折”,但从后面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这样处理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三、舍“虚”取“实”,在数学中渗透德育
在这节课的“巩固”环节里,黄老师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实了基础。但我认为这样的练习没有能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做到水乳交融,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练习中,我对黄老师的案例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出示新课开始时的“六(1)班期中数学质量调研情况统计图”。
1)让学生读出图中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2)通过这个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不及格的比率最好达到多少?(生1:0% 生发出善意的笑声)0%,能这样表示吗?(生2:可以,分子可以是0的)(生3:我认为这次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为什么?(生3:因为我们班优秀的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比其他几项都高出了不少)大家认为他分析得有没有道理?(生意见不一)
3)紧接着再出示“六(3)班期中数学质量调研情况统计图”请大家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想?(生:有很大差距……)要比较多少,好坏,优劣,能不能单从个数的多少来进行比较?(不能,除了可以通过以前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我们还可以通过今天学的百分数来进行比较,也就是看比率所占的大小来比较更合理)是不是比率越大就越好?(生:不一定,比如我们不及格的比率比他们大,反而说明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大)很好,那么,最后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办?(生:……)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会有效果。”这一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其次,既有效地渗透了百分数大小的比较,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百分数运用的合理性。第三,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对于名师的教学经验,我们不仅可以大胆地借鉴与模仿,更应针对自己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修改与调整,敢于“舍取”才能有更多的“所得”,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就会更有效,更生动。
关键词:数学;名师课堂;模仿;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51-1
名家名师们成功的教学案例不仅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了示范,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经常参照他们的教学案例来指导我的课堂教学实践。由于曾经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参考了他的教学案例,并结合苏教版内容与原来人教版内容的不同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对名师的案例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舍“远”取“近”,在生活中激发兴趣
黄老师在“认识百分数”这节课中,是用“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引入新课的,由于当时他上这节课时,第十二届亚运会刚刚结束,因而这一设计在当时显得新颖而富有创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明显。然而时过境迁,亚运会与奥运会、世界杯相比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加上受地域的影响,我们班的学生大多地处农村,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这样的引入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所以我将“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改为“我们班期中质量调研情况分析统计图”。由于这张统计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帖得更近,是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物,因此,这样的引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百分数”不但在工作、生产中运用广泛,而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舍“顺”取“折”,在质疑中引发思维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百分数意义”是“认识百分数”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学、交流初步理解——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讨论比较揭示意义”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先让学生通过书中的例和说明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初步理解,把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对百分数和百分率有了进一步理解,再通过一些生活例子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了比较以后得出了百分数的意义,通过黄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后面的巩固环节中,黄老师出了这样一组练习:下面哪几个分数是百分数?哪几个不是?为什么?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由于学生通过新授阶段的学习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这组题目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过“百分数”,但学生真正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还不是很多,黄老师的教学从课堂表面看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都掌握了,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可能还存有问题。因此,我将这组练习调整到了“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之后直接出示,将黄老师的“讨论比较揭示意义”改为“辨析释疑揭示意义”。学生在完成这组练习时出现了分歧,但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歧到统一,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但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百分数”,加深了对“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的理解。虽然课堂教学不是那么“顺畅”,显得有些“曲折”,但从后面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这样处理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三、舍“虚”取“实”,在数学中渗透德育
在这节课的“巩固”环节里,黄老师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实了基础。但我认为这样的练习没有能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做到水乳交融,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练习中,我对黄老师的案例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出示新课开始时的“六(1)班期中数学质量调研情况统计图”。
1)让学生读出图中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2)通过这个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不及格的比率最好达到多少?(生1:0% 生发出善意的笑声)0%,能这样表示吗?(生2:可以,分子可以是0的)(生3:我认为这次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为什么?(生3:因为我们班优秀的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比其他几项都高出了不少)大家认为他分析得有没有道理?(生意见不一)
3)紧接着再出示“六(3)班期中数学质量调研情况统计图”请大家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想?(生:有很大差距……)要比较多少,好坏,优劣,能不能单从个数的多少来进行比较?(不能,除了可以通过以前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我们还可以通过今天学的百分数来进行比较,也就是看比率所占的大小来比较更合理)是不是比率越大就越好?(生:不一定,比如我们不及格的比率比他们大,反而说明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大)很好,那么,最后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办?(生:……)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会有效果。”这一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其次,既有效地渗透了百分数大小的比较,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百分数运用的合理性。第三,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对于名师的教学经验,我们不仅可以大胆地借鉴与模仿,更应针对自己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修改与调整,敢于“舍取”才能有更多的“所得”,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就会更有效,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