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临“知识爆炸”的形式,教育如何从“仓库理论”的概念中摆脱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吸收能力,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图书情报 收集能力
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图书馆管理员F.赖德对科学图书的增长率进行了统计研究。五十年代美国科学发展史研究学家D.普赖斯研究了科学期刊、论文、科学家、研究经费、科研机构等数据增长的情况,几乎都是每隔10-15年翻一番,这就是科学发展按一定增量的理论。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积累,越到近期知识量增长越快,这种知识量以指数增长的现象,人们常常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而当今的“知识爆炸”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
过去教育领域曾经提出“仓库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填满“仓库”,知识收集得越多,就越有学问。因此,“仓库理论”十分重视记忆,认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报刊业反复地登载各种记忆的方法和诀窍,考试也多半是以考“记忆”能力为主。因而学生只重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高分低能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分数贬值又使学生不求上进。教改一再强调启发式教育,但启而不发。学生熟练于熟记知识却不善于运用知识,多安于循路而进,却不善于自找新路。
然而,随着“知识爆炸”的发生,新的知识排山倒海地涌来,使大脑这个“仓库”无法包容如此巨量的知识。教会学生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科研的能力正是多年来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加强这一环节呢?我们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的情报收集能力入手,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曾经提出过一个方程:
K(S) △I=K(S △S)
该式中的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I为情报增量,K(S △S)为新的知识结构。这个公式表明:新的知识结构是由于吸收了情报而增加的,同时进入的情报取决于原有的知识。情报是传递中的知识,而传递知识对传递的对象必须具有针对性。如果传递对象原有知识结构不具有吸收的能力,则情报必还原为客观的知识,因此,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是使他们的知识结构K(S)中具备情报的吸收能力。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在脑海中“沉睡”,而要使原有的知识不断地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发展。
要掌握具有情报吸收能力的知识,必须克服三方面的语言障碍,即自然语言障碍、学科专业语言障碍、情报系统的检索障碍。
第一,自然语言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外语水平低,迫使学生放弃阅读不懂的语言发表的科技文献,因而失去了对其真正有价值的情报。现在世界上各种自然语言有3000~5000种,但最常用的是12种,世界科学文献按语种分布大致是:英语46%;俄语14%;德语10%;法语9%;日语4%;其他17%。
可见外语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消除了自然语言障碍,我们才有可能打开国外的知识宝库,把国外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引进来,实际上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未来的教育必将起到开阔人们眼界的作用。
第二,学科专业语言的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学科越分越细,每门学科应用的术语、词汇也越来越专业,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以前更多。对于理工而言,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加强数学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文理结合、理工结合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博学专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新的知识,广泛吸收本学科专业及与之有关的学科,并把它们应用到所研究的课程和项目中,以探索新的生长点,产生突破性成果。
第三,检索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懂检索语言,不具备情报检索的知识,从而不能有效地使用图书,情报系统以便自己组织文献资料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情报吸收能力及分析与综合情报的能力,这就充分发挥与培养了学生吸收情报的能力。这一点正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教育中启而不发、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和学科知识,而没有一定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学生面对汪洋大海般的资料就会陷入找不到、读不完的困境之中,自学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在大学中要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情报吸收能力及分析与综合情报的能力。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大脑的记忆和图书馆情报系统的集体记忆如何协调,关键在于K(S)结构的设计,记忆有一个恰当程度的问题,而当今的教育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方面下工夫。高职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报吸收能力,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把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吸收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随着我国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开放性人才,教育必须紧密配合,不断探索、研究教学规律,开创新的局面,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严怡民主编.情报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夏禹龙等主编.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图书情报 收集能力
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图书馆管理员F.赖德对科学图书的增长率进行了统计研究。五十年代美国科学发展史研究学家D.普赖斯研究了科学期刊、论文、科学家、研究经费、科研机构等数据增长的情况,几乎都是每隔10-15年翻一番,这就是科学发展按一定增量的理论。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积累,越到近期知识量增长越快,这种知识量以指数增长的现象,人们常常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而当今的“知识爆炸”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
过去教育领域曾经提出“仓库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填满“仓库”,知识收集得越多,就越有学问。因此,“仓库理论”十分重视记忆,认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报刊业反复地登载各种记忆的方法和诀窍,考试也多半是以考“记忆”能力为主。因而学生只重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高分低能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分数贬值又使学生不求上进。教改一再强调启发式教育,但启而不发。学生熟练于熟记知识却不善于运用知识,多安于循路而进,却不善于自找新路。
然而,随着“知识爆炸”的发生,新的知识排山倒海地涌来,使大脑这个“仓库”无法包容如此巨量的知识。教会学生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科研的能力正是多年来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加强这一环节呢?我们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的情报收集能力入手,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曾经提出过一个方程:
K(S) △I=K(S △S)
该式中的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I为情报增量,K(S △S)为新的知识结构。这个公式表明:新的知识结构是由于吸收了情报而增加的,同时进入的情报取决于原有的知识。情报是传递中的知识,而传递知识对传递的对象必须具有针对性。如果传递对象原有知识结构不具有吸收的能力,则情报必还原为客观的知识,因此,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是使他们的知识结构K(S)中具备情报的吸收能力。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在脑海中“沉睡”,而要使原有的知识不断地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发展。
要掌握具有情报吸收能力的知识,必须克服三方面的语言障碍,即自然语言障碍、学科专业语言障碍、情报系统的检索障碍。
第一,自然语言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外语水平低,迫使学生放弃阅读不懂的语言发表的科技文献,因而失去了对其真正有价值的情报。现在世界上各种自然语言有3000~5000种,但最常用的是12种,世界科学文献按语种分布大致是:英语46%;俄语14%;德语10%;法语9%;日语4%;其他17%。
可见外语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消除了自然语言障碍,我们才有可能打开国外的知识宝库,把国外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引进来,实际上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未来的教育必将起到开阔人们眼界的作用。
第二,学科专业语言的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学科越分越细,每门学科应用的术语、词汇也越来越专业,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以前更多。对于理工而言,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加强数学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文理结合、理工结合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博学专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新的知识,广泛吸收本学科专业及与之有关的学科,并把它们应用到所研究的课程和项目中,以探索新的生长点,产生突破性成果。
第三,检索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懂检索语言,不具备情报检索的知识,从而不能有效地使用图书,情报系统以便自己组织文献资料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情报吸收能力及分析与综合情报的能力,这就充分发挥与培养了学生吸收情报的能力。这一点正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教育中启而不发、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和学科知识,而没有一定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学生面对汪洋大海般的资料就会陷入找不到、读不完的困境之中,自学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在大学中要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情报吸收能力及分析与综合情报的能力。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大脑的记忆和图书馆情报系统的集体记忆如何协调,关键在于K(S)结构的设计,记忆有一个恰当程度的问题,而当今的教育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方面下工夫。高职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报吸收能力,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把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吸收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随着我国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开放性人才,教育必须紧密配合,不断探索、研究教学规律,开创新的局面,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严怡民主编.情报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夏禹龙等主编.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