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iej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该院接诊的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检查,比较二者诊断动脉瘤的效能以及检出率。结果:3D-CTA与2D-DSA特异度相同,二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显著(P<0.05),二者各项参数与3D-DSA比较差异显著,3D-DSA的容积再现(VR)的诊断结果与临床证实结果一致;3D-CTA与2D-DSA、3D-DSA(MIP)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3D-DSA(VR)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在检出瘤体长径方面,3D-CTA(VR)和3D-DSA(MIP)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造影对瘤颈和载瘤动脉显示的清晰度与2D-DSA、3D-DSA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3D-CTA(VR)与平板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相同,但3D-DSA(VR)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高,诊断效能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平板DSA;三维CT;动脉瘤;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87-02
  
  
  临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1],颅内动脉瘤是其常见的致病因素,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得以有效提高。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具有微创性[2]、高分辨率、扫描快等优点,已是很多医院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本文以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龄32~86岁,平均56.9±4.2岁。所有患者均经CT诊断,符合研究条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头晕、头痛,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同意参与研究,并于检查前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1.2.1 3D-CTA检查选择PHIUPS Brilliance CT机。经患者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优维显(国药准字J20100030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1.5rnl/kg,速度4ml/s;CT机,电压120kV,延迟时间7~9S,电流300~360mA,螺距0.8~1.0,层厚0.75mm。处理所得数据,进行容积再现,得出患者3D-CTA图像。
  1.2.2 平板DSA检查选择AXIOM Artis d TA/VB31E(德国SIEMENS公司)。患者取仰卧位,行右股动脉穿刺,一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造影,行2D-DSA、3D-DSA检查,静脉注射优维显,1.5rnl/kg,速度4ml/s,总量7ml,扫描速度4f/s,压力300psi,优维显注射延迟1s。行2D-DSA检查时,获取患者正侧位及汤氏位图像,行斜位造影检查,行3D-DSA检查时,X线延迟1.5s,优维显总量l5ml,造影后处理信息获取三维图像,记录容积再现(V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1.3观察指标
  ①动脉瘤的诊断效能;②动脉瘤的检出率;③检出动脉瘤瘤体长径;④瘤体长径及瘤体动脉清晰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D-CTA与平板DSA动脉瘤诊断效能比较
  经临床证实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2例,36个动脉瘤,其中单发16例,多发1O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其中3D-CTA与2D-DSA特异度相同,二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各项参数均逊于3D-DSA,3D-DSA的容积再现(VR)诊断结果与临床证实结果一致。
  表1 3D-CTA与平板DSA动脉瘤诊断效能的对比[%(n/n)]
  参数 3D-DSA 2D-DSA 3D-CTA(VR)
   VR MIP
  特异度 100(32/32) 100(7/7) 71.4(5/7) 71.4(5/7)
  灵敏度 100(7/7) 93.8(30/32) 78.1(25/32) 84.4(27/32)
  阴性预测值 100(7/7) 100(7/7) 71.4(5/7) 71.4(5/7)
  阳性预测值 100(32/32) 100(30/30) 75(24/32) 70.6(24/34)
  2.2 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
  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3D-DSA(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对比
  检查方法 例数 检出(n) 检出率(%)
  3D-DSA VR 32 32 100.0
   MIP 32 30 93.8
  2D-DSA 32 24 78.1
  3D-CTA(VR) 32 27 84.4
  2.3 两种方法检出动脉瘤瘤体长径的对比在检出瘤体长径方面,3D-CTA(VR)和3D-DSA(MIP)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下表3。
  表3 两种方法检出动脉瘤瘤体长径的对比(mm)
  检查方法 例数 所有动
  脉瘤 瘤体长径<3mm 瘤体长径≥3mm
  3D-CTA(VR) 32 5.530±2.501 2.669±0.321 6.331±2.209
  3D-DSA(MIP) 32 5.561±2.239 2.481±0.349 6.349±1.821
  2.4 不同检查方法对瘤体长径及瘤体动脉清晰度情况的对比3D-CTA造影对瘤颈和载瘤动脉显示的清晰度与2D-DSA、3D-DSA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4。
  表4 不同检查方法对瘤体长径及瘤体动脉清晰度情况的对比
  检查方法 例数 І Ⅱ Ⅲ
  3D-CTA造影 32 6 7 21
  2D-DSA 32 11 14 11
  3D-DSA 32 1 5 29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变之一,患者病情危急,及时发现和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D-CTA属于微创检查[3],其具有微创、经济、检查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接受放射线剂量少等优势,与此同时,其影像学资料三维立体感较强。平板DS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4-6],其可以提供最佳的观察角度,避免血管结构重叠,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血管情况,还可准确测量病变血管直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7-8],本研究对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平板DSA及3D-CTA检查,经临床证实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2例,36个动脉瘤,结果表明,3D-CTA与2D-DSA特异度相同,二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3D-DSA的容积再现(VR)诊断结果与临床证实结果一致,说明3D-DSA的容积再现诊断结果十分可观,与临床证实结果一致,3D-CTA与2D-DSA、3D-DSA(MIP)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3D-DSA(VR)检出率比较差异较为明显。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检出瘤体长径方面,3D-CTA(VR)和3D-DSA(MIP)无显著性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3D-CTA造影对瘤颈和载瘤动脉显示的清晰度与2D-DSA、3D-DSA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合上述,3D-DSA(VR)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高,诊断效能好,除此之外,其具有微创、经济等优势,因而值得临床应用。鉴于本组实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对二者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其他指标还需日后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1]游梦星,虞希祥,林永胜,郝伟远,吴宽.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0(9):676-678.
  [2]李慧,王夏红,赵建民.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45):347-349.
  [3]王大明,凌锋,刘树山,等.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99(9):661-663.
  [4]闫世鑫,杨天吴,范一木,等.3D-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2,33(87):559-561.
  [5]胡锦清,沈建康,林东,等.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4(2):102-106.
  [6]任刚,高宝山,邓东风,等.CTA与3D-DSA诊断颅内微动脉瘤互补性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6:998-1000.
  [7]虞希祥,张顺开,司同国.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介人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406-409.
  [8]Franklin B,Gasco J,Uribe T,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64 multislice 3DCTA compared to intraarterial DSA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 Clin Neurosci,2013,17(5):579-58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硫糖铝联用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顽固性胃炎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硫糖铝联用黄连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硫糖铝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7%;观察组患者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2年8月本院接诊的4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和各指标,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显著低于对照组40%,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湿敷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经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头颅血肿的新生儿116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8例。研究组将云南白药适量与水调成糊状,外敷血肿,对照组给予维生素K1常规剂量肌注止血,并抬高头部、健侧卧位、避免揉搓血肿等综合处理。观察血肿大小的变化及新生儿一般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愈42例,14例有效,2例无
期刊
【摘要】目的:对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在常规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应用甲钴胺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用甲钴胺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4例肛肠疾病到术后尿潴留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实验组中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中有效率为83.3%。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良好的个体化治疗能显著帮助尿潴留的患者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4例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患者,根据每位患者的自身情况,如:身高、体重以及出现的症状等,制定特定的方案,给予个性化治疗,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男性患者中显效数为16例,有效数为10例,无效数为2例,总有效数为26例,有效率为92.9%;女性患者中显效数为15例,有效数为9例,无效数为2例,总有效数为24例,总有效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急腹症的临床治疗特点,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接诊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65例)与开腹组(60例),前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皆明显低于开腹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急腹症患者中以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析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应用生长抑素联合香丹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入院后均给予临床常规处理,对照组6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微泵持续静脉泵注生长抑素250ug/h,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20ml香丹注射液,5d为1疗程,持续治疗1~2疗程;观察对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4例脑梗塞的患者,制定特定的方案,给予个性化治疗,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男性患者中总有效数为26例,有效率为92.9%;女性患者中总有效数为24例,有效率为92.3%。两组患者均疗效良好。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辅助以营养支持、心理治疗以及饮食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后遗症的程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  【中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治疗。方法 将80例肺源性心脏病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和口服氯吡格雷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