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k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很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各科课程的编排中,培养学生人文教育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新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而情感教育则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复杂的知识体系和繁重的考试压力使语文教学枯燥乏味,而不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于积极、愉悦的情感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天空。
  
  一、转变观念,引领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严格的中小学之分,但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进入七年级以后,语文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不同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自然、人性、人情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形成初步兴趣。因为文学作品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当他们带着自己的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丰富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说就是与作者的共鸣。这时,学生的心灵也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往往是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才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冰心笔下那一片童真母爱之情;《春》中浓浓的热爱自然之情;陆放翁“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一腔忧国之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缕缕悲秋之情……都能让学生怦然心动,自然进入作品之中。在这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创设好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领者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从而陶醉在、作品之中,与作者达成某种共鸣。
  
  二、转变角色,师生间心心相通,优化学习效果
  
  大凡在一线教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兴趣,并努力把它学好。也就是说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让他们做都难,不感兴趣的事物强加之也不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语文课文内容更多地秉承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教师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在新课程中,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该完成这种使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必然会引起师生共鸣,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样能产生深远影响。其次,结合语文开放性特点,引领学生优化学习效果。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更注重开放性。语文教材中,除了本民族的优秀作品之外,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科学知识也被吸收进来。这些课文可以说都是真、善、美的统一。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做的就应该是怎样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感悟科学;体验太空的奥妙,领略异地风光;赏析《竞选州长》的黑暗,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师生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转变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之间心灵互通,提高学习效果
  
  传统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在新课程语文学习中,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然不可或缺,但新课程更注重合作与探究。这种教学行为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此全员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就成了关键所在。学生人与人之间寻求心灵的互通,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已广为实施。当然,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不同,对文章的体验也会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后,就能达成某种共识,使他们对文章的感悟更深一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因性格、爱好、情感等不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组建上要讲究科学性。一般情况下,好、中、差应相互搭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且以模块形式出现的双边活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诱导,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守住语文文本的天空,新课程改革就能获得巨大丰收。
  (作者单位:068358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中心校)
其他文献
一、开篇标目    历代佳作,能一箭中鹄者,常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可引人入胜;头没开好,则使人兴味索然,不愿卒读。但文无定法,开头应因人、因文而异。  文首标目的方法很多。现略举例如下:  (1)单刀直入法。阐明旨意,不用任何曲笔。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想和做》开头单刀直入:“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篇首开宗明义,落笔入题,简洁明了。说明文《宇宙有什么》开篇出示了说明对象:
期刊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一大亮点。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重心应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转为重视语文实践,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下面笔者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对新课标指引下小说教学的点滴看法。    一、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文    语
期刊
【摘要】“于勒叔叔”是构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关键的线索人物;“于勒叔叔”的形象在当时、现在和将来对青少年都有着重要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该作品时应对“于勒叔叔”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鉴赏。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叔叔” 形象 分析 鉴赏    我认为,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除了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不顾亲情、
期刊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里师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老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很多学生只要见老师布置作文就是“难”字当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知之甚少,不知该写什么,或者对所写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由作文。  自由作文这种训练方式,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它主要是在内容、形式上不受任何题材、
期刊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是联系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了解学生,把握思想命脉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全面细致地,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和学生一道参与劳动、游戏,体育课等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特点、
期刊
我接管新的班级时,就遇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他个子很小,还戴着一副“博士镜”,平时沉默寡言,布置的作业总是迟迟不交,不是忘了,就是没有做;上课还一个劲地做小动作,不是摆弄小刀就是摆弄橡皮,没个完;同学们都在做作业,他不是打翻文具盒就是修铅笔,有时宁可东张西望就是不动笔做作业。这可怎么办呢?只得放学留下来补课,可不管老师好说歹说,他就是慢慢悠悠,或者不理不睬,有时干脆找机会溜掉。我真是既担心又恼火
期刊
作文教学始终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每次作文课上,学生多是愁眉苦脸,冥思苦想,东抄西拼,最后拼凑一篇了事。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水平确实不容乐观。因此,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因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而偏低。为了应试成绩跟上去,于是不少教师步入作文训练误区,如给学生写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作文,或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给学生猜作文题,要学生写过关作文然后背下来;考试时照背照录下来了事。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
期刊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蕴含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语文课中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有很强的美感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语文教学去培养。《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期刊
作文能力是表达能力的一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3、4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阶段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低年级作文教学来说,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教给学生“
期刊
高中毕业班面临高考,学生们学习紧张、任务繁重,绝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忽视了体育锻炼。于是愈近高考,学生中出现头晕失眠、全身乏力等不良症状就愈多,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学习。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加强毕业班的体育工作尤为必要。    一、班主任应重视高三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高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不正常或者干脆没有。参与体育活动的高三学生甚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