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区县70个学校各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各级学校电子学档的应用现状,得出了目前重庆市、区县电子学档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结论,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子学档 终身学习 教育信息化 过程性评价 设备环境
一、调查背景
2002年底,《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并要求各地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因此档案袋评价这种以过程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学档由于其占空间小,存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作为对传统纸质档案的发展应运而生。几年过去了,电子学档在学校中的应用情况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据此,我们在重庆市、区县级学校展开了调查。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重庆市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老师们,一线老师对电子学档的应用情况最具发言权,从他们那能够了解到更加真实的信息。
2.调查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联系重庆市各校老师参与调查。
3.调查内容,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教师基本信息,如学校、学科、年龄、教授年级:(2)信息技术技能,如网络的利用,办公软件等方面:(3)所在学校电子学档应用支持环境,(4)电子学档应用情况。
4.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经过11天的调查,总共收到问卷170份,有效问卷14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3.5%。总共有70个学校参与此次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科包含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等29个学科;
三、调查数据分析
1.应用电子学档的支持环境现状
我们把应用电子学档的基本环境分为三大方面 学校网站、网络教室,电子学档系统。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硬软件条件,而仅有较少的学校专门为学生建立起电子学档系统。
2.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情况
电子学档在学校中的应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故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是影响电子学档应用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表1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大部分老师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绝大部分老师已经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
3.重庆市电子学档应用情况分析
电子学档是教师和学生系统地收集学习相关的材料,以作为检查学生的努力、进步、成就的依据。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已经逐渐开始以电子作品的方式收发作业,部分老师偶尔还利用网络环境展开对作品的评价和讨论。然而,这样的行为都不是普遍现象,仅有少数教师在这方面作出尝试,甚至有相当的(近1/3)教师以前从未接触过电子学档或電子档案袋这类概念。已有的电子学档也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组织,达不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教师们的建议来看,大部分老师都觉得电子学档这种评价方式很不错,愿意推广,但在中小学也存在实际的困难。教师们认为硬件设备不完善(占52%),没有易用的学档系统(占51%)是电子学档应用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部分老师也觉得学档评价过于耗费时间精力(占29%)。
四、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重庆市、区县级学校电子学档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相当部分的学校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环境,但由于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电子学档平台和缺乏对电子学裆的宣传理解,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观念都还停留在将电子学档作为学籍管理的工具,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习实质。为了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电子学档的建设和应用,使其成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记录教师和学生成长过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发展的利器,我们有如下几个建议
1.加大对硬件环境建设力度
硬件设备是应用电子学档的基础。虽然从调查中看,重庆市、区县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还不错,但要全面的推行电子学档项目,还应建立更多的网络教室,把班班通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2.以学校为单位搭建易用的电子学档系统
主管部门应该为各个学校配备简单易用的电子学档系统。这样的系统首先要考虑到方便教师和学生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档案,管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支持广泛的评价和交流活动,
3.研究学档评价的整套实施方案,方便教师掌握
学档评价是面向学习过程和促发展的评价方法。许多教师都觉得学档评价的理念很好,但在自己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起来却一筹莫展。我们应该研究出一整套学档评价的实施方案,涉及学档的搜集、整理、展示和评价等各方面,将其作为教师实施学档评价的操作指南。
五、调查反思
此次调查中,我们未选择乡村一级的学校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这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实在是太落后了,尽管“农远工程”为其配备了“三模式”,但与电子学档建设和应用的基础设施还相去甚远。一方面,我们做调查研究,希望把已有的信息化环境利用得更加充分,让学生更加受益;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条件和意识,让他们很难参与到电子学档这样一些新的应用环境中来。
[关键词]电子学档 终身学习 教育信息化 过程性评价 设备环境
一、调查背景
2002年底,《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并要求各地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因此档案袋评价这种以过程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学档由于其占空间小,存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作为对传统纸质档案的发展应运而生。几年过去了,电子学档在学校中的应用情况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据此,我们在重庆市、区县级学校展开了调查。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重庆市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老师们,一线老师对电子学档的应用情况最具发言权,从他们那能够了解到更加真实的信息。
2.调查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联系重庆市各校老师参与调查。
3.调查内容,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教师基本信息,如学校、学科、年龄、教授年级:(2)信息技术技能,如网络的利用,办公软件等方面:(3)所在学校电子学档应用支持环境,(4)电子学档应用情况。
4.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经过11天的调查,总共收到问卷170份,有效问卷14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3.5%。总共有70个学校参与此次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科包含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等29个学科;
三、调查数据分析
1.应用电子学档的支持环境现状
我们把应用电子学档的基本环境分为三大方面 学校网站、网络教室,电子学档系统。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硬软件条件,而仅有较少的学校专门为学生建立起电子学档系统。
2.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情况
电子学档在学校中的应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故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是影响电子学档应用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表1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大部分老师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绝大部分老师已经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
3.重庆市电子学档应用情况分析
电子学档是教师和学生系统地收集学习相关的材料,以作为检查学生的努力、进步、成就的依据。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已经逐渐开始以电子作品的方式收发作业,部分老师偶尔还利用网络环境展开对作品的评价和讨论。然而,这样的行为都不是普遍现象,仅有少数教师在这方面作出尝试,甚至有相当的(近1/3)教师以前从未接触过电子学档或電子档案袋这类概念。已有的电子学档也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组织,达不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教师们的建议来看,大部分老师都觉得电子学档这种评价方式很不错,愿意推广,但在中小学也存在实际的困难。教师们认为硬件设备不完善(占52%),没有易用的学档系统(占51%)是电子学档应用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部分老师也觉得学档评价过于耗费时间精力(占29%)。
四、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重庆市、区县级学校电子学档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相当部分的学校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环境,但由于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电子学档平台和缺乏对电子学裆的宣传理解,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观念都还停留在将电子学档作为学籍管理的工具,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习实质。为了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电子学档的建设和应用,使其成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记录教师和学生成长过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发展的利器,我们有如下几个建议
1.加大对硬件环境建设力度
硬件设备是应用电子学档的基础。虽然从调查中看,重庆市、区县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还不错,但要全面的推行电子学档项目,还应建立更多的网络教室,把班班通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2.以学校为单位搭建易用的电子学档系统
主管部门应该为各个学校配备简单易用的电子学档系统。这样的系统首先要考虑到方便教师和学生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档案,管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支持广泛的评价和交流活动,
3.研究学档评价的整套实施方案,方便教师掌握
学档评价是面向学习过程和促发展的评价方法。许多教师都觉得学档评价的理念很好,但在自己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起来却一筹莫展。我们应该研究出一整套学档评价的实施方案,涉及学档的搜集、整理、展示和评价等各方面,将其作为教师实施学档评价的操作指南。
五、调查反思
此次调查中,我们未选择乡村一级的学校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是这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实在是太落后了,尽管“农远工程”为其配备了“三模式”,但与电子学档建设和应用的基础设施还相去甚远。一方面,我们做调查研究,希望把已有的信息化环境利用得更加充分,让学生更加受益;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条件和意识,让他们很难参与到电子学档这样一些新的应用环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