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最典型的就是校园偷窃问题,因而,对其加强诚信教育意义深远。本文通过一起新生偷窃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深入思考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校园偷窃 心理问题
一、案例描述
朱某,男,某专业大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生活花销比较大。高中时期由于学习成绩突出、爱好唱歌,颇受同学们的欢迎;作为家庭中的第一个大学生,是亲戚朋友眼中的佼佼者,也是生活中的焦点。进入大学后,由于身边优秀的人增多,个人显得不再突出,因而关注度急剧下降,对比同寝室的同学,有的是班长,有的是学生会成员,都干的很出色,因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在新生军训期间,朱某由于怕吃苦而不想参加军训,因此托熟人开了病假条,室友知道后表示看不惯,朱某感觉自己被孤立了。独自一人在寝室时,其先后偷得100元现金、室友洗澡卡、耳机等物品,近期更发展到偷室友的Iphone6手机,案发后的视频录像显示其为作案人,在承认偷窃并归还手机、写下忏悔书后,朱某感觉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孤立他。
二、处理过程
1.朱某宿舍同学前来反映其Iphone6手机丢失,在调取学生宿舍监控录像并分析后得出共5个人有可能接触到手机;
2.依次与5人谈话,情况良好,但唯独朱某目光闪躲、说话闪烁其词,判断其极有可能为作案人,故帮助其分析事情利弊,告知偷窃超过2000元已经属于刑事案件以及被立案调查核实的后果很严重;
3.分别与朱某室友及其高中同学聊天,室友表示:开学至今,寝室耳机等小物品丢失不断,在宿舍只有朱某一人情况下,另一名同学曾丢失100元钱;从其高中同学处得知:朱某曾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但从未偷过手机这样贵重的物品。据此基本可以确认朱某为作案人;
4.手机失主前来告知手机已被悄悄放回,伴随有一份匿名的忏悔书,通过对该笔迹进行比对,确认为朱某;
5.与朱某进行交谈,他承认手机是他偷的,并表示受到室友排斥和班级同学异样的眼光。据此开始心理辅导:年轻人是很容易走弯路的,但只要今后严格约束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积极向上,同学们也一定会尽快接收的;
6.与手机失主联系,要求其对手机丢失事件保密,对外表示是自己粗心放在衣柜里了,同时告诉他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同学,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7.联系朱某班主任,告知其事件经过,请她多与朱某谈心,关注其心理状态,并请她多举行新生适应性、交流班会等;
8.再次与朱某交谈,发现其心态已经变好,并积极参加学院迎新晚会节目预选,因而指导朱某节目排练,并安排手机失主与班级同学在节目结束后献花。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例典型的校园偷窃事件,同时带来偷窃后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该事件暴露出来两个问题,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帮助大学生走出人际关系失调、心理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关键期,指在某个阶段某种心理活動和行为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而青少年是发展诚实品质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如果放任不管,让他们频频得手,往往会导致其连续作案,甚至可能上瘾,严重的可能从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如若及时制止或纠正,其行为就不会固化,人生道路可能就不一样了。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直接影响了人在供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处事特点,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首先也最重要的就是辅导员以身作则,即以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用爱心与耐心换取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有效沟通。最后要做到随时进行思想引领,说教方法不生搬硬套,抓住时机让他们了解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如与人约定了要按时到、坚决杜绝作弊,要通过身边事把诚信的意识融入灵魂,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关注多,自我意识又极强。而据有关调查显示,盗窃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因此,辅导员在预防犯罪发生的同时,还需要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事件未发生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以防范于未然。
(1)多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当今社会发展飞速,教育的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学校除了开设心理教育相关课程以外,还需要多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完整的心理咨询机制,全方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心理。
(2)进行法制教育。我国是个法治国家,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也应该做到知法守法,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由于一直未踏入社会,待在象牙塔中,其虽然已经到了法定的成年年纪,但心理状态还未成熟。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全名法制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法制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生入学之后,一定要开设法律相关课程,让学生在之后的阶段能够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与学生之前的交流。大学生从高中阶段直接过渡过来,可能生活或者思想上还未转变过来,表现出来对老师很强的依赖性。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要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如微信、QQ、微博及面对面谈心等多种途径与学生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交流过程中,要态度真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获得学生信任,进而做到真正关心学生。
当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不但要有法制意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因查处偷窃事件伤害到学生。结果出来后,一方面要教育偷窃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接纳自己,因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另一方面不能让偷窃者因受到过多关注而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从悲观自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生活。倾听学生对行为的述说,感受学生的后悔之心,给予积极、肯定的回应,激发其积极向上,悔改之心,进而探索引发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潜在心理原因,给予认知和行为上的矫正。人的任何活动都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关,本次事件过程中的学生,其实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填补精神空虚,因为精神满足的人往往不在意外在的物质处境,而精神空虚者对此非常敏感和在意。这其实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不断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有关。对于事件过后学生所做的积极努力,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早日摆脱消极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多管齐下,也需要老师们共同努力。新生入学之际是可塑性很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和适应性教育非常重要。多开展诚信教育,举办主题班会等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大学生想法还不够成熟,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有必备的法律常识,并将这些理念贯穿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在面对校园偷窃事件时,老师的处理手段一定不能过于强硬,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偷窃者往往具有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案发后越发容易情绪低落、思维弥散,甚至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真诚的去关心他,积极引导,发挥其特长,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精神疏导,帮助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从而重塑自我。
参考文献:
[1]李长樱,班主任对班内偷窃行为之应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0-92.
[2]陈大文,孔鹏皓.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75)48-51.
[3]刘录护,青少年偷窃是类型化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74-80.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校园偷窃 心理问题
一、案例描述
朱某,男,某专业大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生活花销比较大。高中时期由于学习成绩突出、爱好唱歌,颇受同学们的欢迎;作为家庭中的第一个大学生,是亲戚朋友眼中的佼佼者,也是生活中的焦点。进入大学后,由于身边优秀的人增多,个人显得不再突出,因而关注度急剧下降,对比同寝室的同学,有的是班长,有的是学生会成员,都干的很出色,因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在新生军训期间,朱某由于怕吃苦而不想参加军训,因此托熟人开了病假条,室友知道后表示看不惯,朱某感觉自己被孤立了。独自一人在寝室时,其先后偷得100元现金、室友洗澡卡、耳机等物品,近期更发展到偷室友的Iphone6手机,案发后的视频录像显示其为作案人,在承认偷窃并归还手机、写下忏悔书后,朱某感觉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孤立他。
二、处理过程
1.朱某宿舍同学前来反映其Iphone6手机丢失,在调取学生宿舍监控录像并分析后得出共5个人有可能接触到手机;
2.依次与5人谈话,情况良好,但唯独朱某目光闪躲、说话闪烁其词,判断其极有可能为作案人,故帮助其分析事情利弊,告知偷窃超过2000元已经属于刑事案件以及被立案调查核实的后果很严重;
3.分别与朱某室友及其高中同学聊天,室友表示:开学至今,寝室耳机等小物品丢失不断,在宿舍只有朱某一人情况下,另一名同学曾丢失100元钱;从其高中同学处得知:朱某曾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但从未偷过手机这样贵重的物品。据此基本可以确认朱某为作案人;
4.手机失主前来告知手机已被悄悄放回,伴随有一份匿名的忏悔书,通过对该笔迹进行比对,确认为朱某;
5.与朱某进行交谈,他承认手机是他偷的,并表示受到室友排斥和班级同学异样的眼光。据此开始心理辅导:年轻人是很容易走弯路的,但只要今后严格约束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积极向上,同学们也一定会尽快接收的;
6.与手机失主联系,要求其对手机丢失事件保密,对外表示是自己粗心放在衣柜里了,同时告诉他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同学,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7.联系朱某班主任,告知其事件经过,请她多与朱某谈心,关注其心理状态,并请她多举行新生适应性、交流班会等;
8.再次与朱某交谈,发现其心态已经变好,并积极参加学院迎新晚会节目预选,因而指导朱某节目排练,并安排手机失主与班级同学在节目结束后献花。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例典型的校园偷窃事件,同时带来偷窃后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该事件暴露出来两个问题,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帮助大学生走出人际关系失调、心理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关键期,指在某个阶段某种心理活動和行为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而青少年是发展诚实品质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如果放任不管,让他们频频得手,往往会导致其连续作案,甚至可能上瘾,严重的可能从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如若及时制止或纠正,其行为就不会固化,人生道路可能就不一样了。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直接影响了人在供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处事特点,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首先也最重要的就是辅导员以身作则,即以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用爱心与耐心换取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有效沟通。最后要做到随时进行思想引领,说教方法不生搬硬套,抓住时机让他们了解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如与人约定了要按时到、坚决杜绝作弊,要通过身边事把诚信的意识融入灵魂,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关注多,自我意识又极强。而据有关调查显示,盗窃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因此,辅导员在预防犯罪发生的同时,还需要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事件未发生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以防范于未然。
(1)多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当今社会发展飞速,教育的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学校除了开设心理教育相关课程以外,还需要多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完整的心理咨询机制,全方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心理。
(2)进行法制教育。我国是个法治国家,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也应该做到知法守法,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由于一直未踏入社会,待在象牙塔中,其虽然已经到了法定的成年年纪,但心理状态还未成熟。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全名法制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法制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生入学之后,一定要开设法律相关课程,让学生在之后的阶段能够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与学生之前的交流。大学生从高中阶段直接过渡过来,可能生活或者思想上还未转变过来,表现出来对老师很强的依赖性。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要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如微信、QQ、微博及面对面谈心等多种途径与学生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交流过程中,要态度真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获得学生信任,进而做到真正关心学生。
当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不但要有法制意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因查处偷窃事件伤害到学生。结果出来后,一方面要教育偷窃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接纳自己,因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另一方面不能让偷窃者因受到过多关注而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从悲观自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生活。倾听学生对行为的述说,感受学生的后悔之心,给予积极、肯定的回应,激发其积极向上,悔改之心,进而探索引发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潜在心理原因,给予认知和行为上的矫正。人的任何活动都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关,本次事件过程中的学生,其实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填补精神空虚,因为精神满足的人往往不在意外在的物质处境,而精神空虚者对此非常敏感和在意。这其实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不断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有关。对于事件过后学生所做的积极努力,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早日摆脱消极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多管齐下,也需要老师们共同努力。新生入学之际是可塑性很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和适应性教育非常重要。多开展诚信教育,举办主题班会等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大学生想法还不够成熟,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有必备的法律常识,并将这些理念贯穿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在面对校园偷窃事件时,老师的处理手段一定不能过于强硬,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偷窃者往往具有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案发后越发容易情绪低落、思维弥散,甚至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真诚的去关心他,积极引导,发挥其特长,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精神疏导,帮助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从而重塑自我。
参考文献:
[1]李长樱,班主任对班内偷窃行为之应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0-92.
[2]陈大文,孔鹏皓.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75)48-51.
[3]刘录护,青少年偷窃是类型化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