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生活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他们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巴西著名教育家费莱雷曾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在此,只是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上,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我—你”对话式关系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教师平等的“人”,“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
建立“我—你”式的对话,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这是师生交往与对话中赋予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教育的智慧所在;第三,教师要学会宽容和期待,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和成长性,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认同与帮助学生。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新课一开始,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课程教学就会轻松很多。在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就会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感兴趣。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设置学生到超市去购物的场景。教师问:“小朋友,你们到超市里去买过东西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到超市里去购物要用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到超市去购物要用到钱。”“对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来了解有关‘钱’的知识。”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学得高兴、轻松、兴趣盎然。到超市去购物,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他们常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对于这一情境,学生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因而在新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来,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数学课堂依托教材
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展示出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美,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丰富的数学内涵,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图形的对称性”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圆规画出优美的各种图案。经过同学们的相互讨论,认真画图,学生画出了许多优美的图案,教师再加以整理,在学习园地上加以展出,并让学生共同评论,评出谁的图案最美,谁的最有创意,看谁能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到这个美丽的图案。同时课后还布置了课外实践性作业,针对自己的个性爱好,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幅对称图案。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生活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他们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巴西著名教育家费莱雷曾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在此,只是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上,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我—你”对话式关系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教师平等的“人”,“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
建立“我—你”式的对话,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这是师生交往与对话中赋予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教育的智慧所在;第三,教师要学会宽容和期待,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和成长性,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认同与帮助学生。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新课一开始,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课程教学就会轻松很多。在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就会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感兴趣。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设置学生到超市去购物的场景。教师问:“小朋友,你们到超市里去买过东西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到超市里去购物要用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到超市去购物要用到钱。”“对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来了解有关‘钱’的知识。”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学得高兴、轻松、兴趣盎然。到超市去购物,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他们常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对于这一情境,学生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因而在新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来,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数学课堂依托教材
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展示出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美,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丰富的数学内涵,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图形的对称性”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圆规画出优美的各种图案。经过同学们的相互讨论,认真画图,学生画出了许多优美的图案,教师再加以整理,在学习园地上加以展出,并让学生共同评论,评出谁的图案最美,谁的最有创意,看谁能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到这个美丽的图案。同时课后还布置了课外实践性作业,针对自己的个性爱好,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幅对称图案。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