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新能力的培养。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二 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初中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二 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初中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