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各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从学生角度而言,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对职业环境缺乏亲身感受等。可以通过注重案例教学,结合实践教学,重视反面教材,呈现具体图像等方法予以改善。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主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 可见,国家对高校就业工作极为重视。一定程度上,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是检验其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金石。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各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课程体系,配備师资力量等手段,逐步深入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笔者也是一名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希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就业课的教学,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一、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95后”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
当前,就业指导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往往是各自为战,一般的做法是在校内组织几场集体备课会,然后由任课教师各自备课。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以及对整体社会职业环境有充分认识,若无这方面的积累则很容易使就业指导课失去吸引力。而就业课的受众大多为“95后”大学生,此群体长期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追求的不是素质的提升,而是就业课程的成绩。对其而言,“职业规划”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进入大学后,学生曾接受职业规划课、专业导论课等课程的教育,但是身在象牙塔的青年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无法建立切实的目标,最终导致行为懒散,得过且过。
2、学生对职业环境缺乏亲身感受
当前,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讲授式教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而且师生互动较为缺乏,也缺少真实的案例,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对社会职业环境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互联网或亲朋的信息传递,缺乏亲身感受,不能真切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部分“95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由于没有真切的职场感受,很难激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便容易处于盲目的状态。
二、改善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方法
笔者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克服所上述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列举部分较为有效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一)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就业实际,强调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在挑选案例时,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会更加有真实感和影响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距离最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太远的事物则会出现疏离的心理效应,所以选取其最近两届师兄师姐的案例有助于吸引其注意。例如,在讲授性格与职业关系时,笔者便以学生的师兄师姐的案例让其思考。比如列举一位应聘于深圳某科技公司当行政助理的师姐A(授课时注意隐去姓名),A师姐在入学后接受“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为INFP型,大学四年也较为内向,不太融入班级,宿舍关系不理想。A师姐与十几位应届毕业生皆应聘到该公司工作,但在实习阶段就只有A师姐被公司辞退。在深入了解原因得知是性格问题与同事很难相处,最终无法在该公司顺利转正。通过案例引入,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用人单位青睐或厌恶的性格特质。
(二)结合实践教学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需要对某事物有深入认识,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大学生在课堂所学基本上是理论知识,很难触发其亲身感知,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讨论,则会引起学生共鸣。笔者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践展开讨论。例如,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大三暑假期间会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习,主要是到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进行调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并形成初步规划方案。笔者在课上主要引导学生对专业实习进行简要回顾,分析规划工作的重难点,然后结合社会上规划行业的职业环境展开讨论,使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开阔其就业视野,使其能更好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
(三)重视反面教材
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只是讲授求职方法,更应该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辅德”功能,否则将会放任学生形成好高骛远、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适当运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因为反面教材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例如,笔者在教育学生尊重“契约”时,便会使用其身边的反面例子进行教育。如B师兄与甲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后单方面毁约,并且拒绝赔偿违约金,甲公司在与B师兄多次沟通无效后告知学校,并要求校方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其行为,并且向其在职的乙公司反映,最终B师兄因为诚信问题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教训。
(四)呈现具体图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图像的作用优于文字。职业规划课中不少概念和要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单凭言语讲解,学生既不好理解和内化,更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而运用直观图像进行呈现有助于使学生把知识和方法有效内化和运用。例如,在讲授简历制作时,笔者通常呈现往届毕业生的简历,并且通过同一班级的往届毕业生简历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简历如何制作,此教学方法的效果优于单纯讲述制作简历的注意事项。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便能消化“制作简历要有针对性”,“制作简历要将经历具体化”等要点。再如,讲授无领导小组面试时候,最好能够呈现一场完整的无领导小组面试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有效掌握“领导者”、“破冰者”、“时间控制者”、“总结者”等角色的要点,并根据自身特质选择角色,并且避免扣分陷阱。
总而言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无论是对高校未来发展,还是对学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断促进就业指导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柳秋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主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 可见,国家对高校就业工作极为重视。一定程度上,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是检验其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金石。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各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课程体系,配備师资力量等手段,逐步深入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笔者也是一名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希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就业课的教学,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一、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95后”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
当前,就业指导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往往是各自为战,一般的做法是在校内组织几场集体备课会,然后由任课教师各自备课。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以及对整体社会职业环境有充分认识,若无这方面的积累则很容易使就业指导课失去吸引力。而就业课的受众大多为“95后”大学生,此群体长期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追求的不是素质的提升,而是就业课程的成绩。对其而言,“职业规划”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进入大学后,学生曾接受职业规划课、专业导论课等课程的教育,但是身在象牙塔的青年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无法建立切实的目标,最终导致行为懒散,得过且过。
2、学生对职业环境缺乏亲身感受
当前,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讲授式教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而且师生互动较为缺乏,也缺少真实的案例,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对社会职业环境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互联网或亲朋的信息传递,缺乏亲身感受,不能真切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部分“95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由于没有真切的职场感受,很难激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便容易处于盲目的状态。
二、改善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方法
笔者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克服所上述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列举部分较为有效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一)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就业实际,强调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在挑选案例时,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会更加有真实感和影响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距离最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太远的事物则会出现疏离的心理效应,所以选取其最近两届师兄师姐的案例有助于吸引其注意。例如,在讲授性格与职业关系时,笔者便以学生的师兄师姐的案例让其思考。比如列举一位应聘于深圳某科技公司当行政助理的师姐A(授课时注意隐去姓名),A师姐在入学后接受“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为INFP型,大学四年也较为内向,不太融入班级,宿舍关系不理想。A师姐与十几位应届毕业生皆应聘到该公司工作,但在实习阶段就只有A师姐被公司辞退。在深入了解原因得知是性格问题与同事很难相处,最终无法在该公司顺利转正。通过案例引入,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用人单位青睐或厌恶的性格特质。
(二)结合实践教学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需要对某事物有深入认识,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大学生在课堂所学基本上是理论知识,很难触发其亲身感知,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讨论,则会引起学生共鸣。笔者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践展开讨论。例如,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大三暑假期间会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习,主要是到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进行调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并形成初步规划方案。笔者在课上主要引导学生对专业实习进行简要回顾,分析规划工作的重难点,然后结合社会上规划行业的职业环境展开讨论,使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开阔其就业视野,使其能更好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
(三)重视反面教材
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只是讲授求职方法,更应该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辅德”功能,否则将会放任学生形成好高骛远、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适当运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因为反面教材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例如,笔者在教育学生尊重“契约”时,便会使用其身边的反面例子进行教育。如B师兄与甲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后单方面毁约,并且拒绝赔偿违约金,甲公司在与B师兄多次沟通无效后告知学校,并要求校方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其行为,并且向其在职的乙公司反映,最终B师兄因为诚信问题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教训。
(四)呈现具体图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图像的作用优于文字。职业规划课中不少概念和要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单凭言语讲解,学生既不好理解和内化,更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而运用直观图像进行呈现有助于使学生把知识和方法有效内化和运用。例如,在讲授简历制作时,笔者通常呈现往届毕业生的简历,并且通过同一班级的往届毕业生简历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简历如何制作,此教学方法的效果优于单纯讲述制作简历的注意事项。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便能消化“制作简历要有针对性”,“制作简历要将经历具体化”等要点。再如,讲授无领导小组面试时候,最好能够呈现一场完整的无领导小组面试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有效掌握“领导者”、“破冰者”、“时间控制者”、“总结者”等角色的要点,并根据自身特质选择角色,并且避免扣分陷阱。
总而言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无论是对高校未来发展,还是对学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断促进就业指导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柳秋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