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主问题,创造简约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源于教师的高效提问:摒弃一问一答的满堂问,以“主话题”引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使课堂提问呈现简约美。“主问题”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的简约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理解、交流、提升空间。设计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可以使师生从繁琐的“你答我问”、“一问一答”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围绕《孔乙己》的教学谈谈主问题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孔乙己》 主问题 设计方法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在文章的看似矛盾之处设计“主问题”——“大约”和“的确”矛盾吗?以此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自主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给学生留足了阅读感悟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情景描述
  师:“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有生下意识地说“不”,有生说从词义上看矛盾。
  师:咱们到文中找答案吧,也许鲁迅自有鲁迅的道理。
  生热情高涨,皱眉思忖者有之,低声讨论者有之。待生考虑成熟,师组织交流。
  生1: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他最后一次去咸亨酒店是“用手走来”的,说明他被打残废了,就无法“替人家抄抄书”来养活自己了。
  师:哦,是丁举人害死了孔乙己,如果没有丁举人,孔乙己就不会死了,对吗?
  生2:那还会有王举人、李举人……孔乙己还是会死。文中说“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从这“竟”字看出,在人们眼中丁举人是很可怕很凶残的人,而且从我们读过的一些抨击清代科举制度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读书人中举后就可以作威作福無法无天了,所以孔乙己冒犯了其他举人,也是同样下场。
  师:你能从一个字读出一个人、一群人,实在了不起啊。如此看来,举人对孔乙己的死负全责,是不是?
  生3:不完全是这样,孔乙己自己也是凶手……
  师微笑:愿听其详。
  生3:孔乙己的好逸恶劳害死了他。文中说“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具备劳动条件,但他不在田间劳作,却去偷东西,说明他不愿意出力干活。
  生4:当酒客们问他是不是当真认识字时,他“不屑置辩”,从这“不屑”一词中,我看出他心里看不起这些庄稼人。
  生5:对,他心里瞧不起这些“短衣帮”,所以他穷困潦倒却硬是穿着长衫,因为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说明在他心里,只有一样事情是高贵的,那就是读书中举,所以他不愿“降低身份”去劳动。
  师:看来孔乙己是中了“读书中举”的毒,因为封建的科举制度告诉他“万般……”
  生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师:如此看来,孔乙己必死无疑,那为什么又要用“大约”呢?
  生1:“大约”表推测,因为小伙计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的死。
  生2:对一个人的死只是猜测却并不深究,说明他们对孔乙己的生死毫不关心,他们很冷漠。
  师:“冷漠”?他们并不是面无表情的人啊,他们整天笑着。
  生3:那是对孔乙己的嘲笑,他们脸上笑着,心里冷漠着。
  生4:拿孔乙己的“捞不到秀才”、偷东西、被打这些事情取笑,拿别人的伤疤当下酒菜,更见这些人的残忍。
  生5:他们和孔乙己这个可怜的人一样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没有同病相怜,却以取笑“另一个自己”为乐,更显出他们的麻木。
  生6:孔乙己是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读书中举”像个薄情寡义的恋人抛弃了他,他却执迷不悟。
  师:那你给他怎样的建议呢?
  生6:改变方向呗,不能在这一棵树上吊死,改掉好逸恶劳的习惯,种地去,或者去私塾教教书,老老实实凭本事挣碗饭吃。
  师:有道理,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中群体中,就不会像孔乙己一样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不伦不类,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二、反思和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入手,设计“主问题”——“大约”和“的确”矛盾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将学生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找出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人物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的探究、对小说主旨的初步理解等重要阅读感悟任务。在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解读成果的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感悟,因势利导,利用“追问”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解读引向更宽更深处,例如“如果没有丁举人,孔乙己就不会死了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在关键词语处设疑
  很多文章中会出现关键词,它或浓缩了文章的主旨,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它是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一把金钥匙,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来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高效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春酒》一课时,我抓住“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一句中的“家乡味”一词,设计“主问题”——这“家乡味”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将学生引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中。
  2.在过渡语句处设疑
  过渡句承上启下,可以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过渡句设计“主问题”,可以统摄对全文的解读,从而提纲挈领,创造阅读教学提问的简约美。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第9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就是文章的过渡段,可以根据这一段设计问题:孔乙己的哪些地方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了什么?从而将学生引入到对文章的解读中。
  3.在看似矛盾处设疑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巧妙地抓住一些文章中出现的看似矛盾的语句,设计“主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学生带着疑惑和解疑的热情,在亢奋的状态中,进入文本的解读,这样的阅读感悟一定是高效的。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在文章的“看似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自主高效解读。
  4.在细微差别处设疑
  一些文章中的有些句子会反复出现,但又有细微差别,而这“细微差别”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处,也往往是解读文本的“通幽曲径”。例如《行道树》一文中,开头一段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一段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就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段,提问“这两段有什么不同?你从这种不同里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感悟。
  特级教师闫学说:“美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要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一种花朵开放的土壤。”我认为,设计“主问题”,可以使课堂提问呈现一种简约美,使师生从繁琐的“你问我答”中解放出来,从而给学生留下静心阅读、用心感悟的空间。在交流的环节中,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智慧在这里碰撞,擦出璀璨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这润泽的课堂上竞相开放。
其他文献
美术老师在上色彩课时时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色调的把握,只有控制好了色调,画面才有了方向,才有了基调,画面才会有和谐之美。  那什么是色调呢?简单地讲就是一幅画整体的色彩倾向,或者说是整体的色彩面貌。色调是一幅作品色彩的总指挥,它制约着每一个局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色调是作者通过色彩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和宣泄方式。色调虽然可被我们感知,但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根据色调的特点加以分类。  按画面色
摘 要: 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公开教学的,因为在公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备课到说课到磨课到向学生、同行、领导、家长展示这一过程,不仅要进行多次教案设计与修改,进行多次的说课,而且要考虑到教学具的制作、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更要克服紧张心理,坦然面对领导、同行、家长等,应该说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验。作者通过分析青年教师首次公开教学的一些突出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帮助
摘 要: 秦末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刘邦与项羽,都有称帝的雄心壮志,但由于性格不同,最后以刘邦“威加海内”、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收场。本文重点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 《鸿门宴》 性格 命运 成败  《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在对比映衬下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本文试从《鸿门宴》中对比分析刘、项两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一、不同在胸
摘 要: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湘西文化孕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沈从文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对之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同时他凌驾于湘西文化之上,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象:一方面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态大加赞美,另一方面对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系列 散文创作 文化意象  沈从文
摘 要: 本文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小说和戏剧代表作《灵山》和《野人》,力图从创作时间、小说情节、主人公、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发掘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指出这种相似性的出现乃是作者同一文学意图双重变奏的结果,并结合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普遍的“重复写作”现象,诊断高行健文学成就为人诟病的症候及其对作家创作生命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高行健 文学意图 《灵山》 《野人》 “重复写作” 
摘 要: 本文以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指导为论述重点,旨在阐述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感知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程资源使用、语言交际、调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策略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探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能在增强学生学习认知感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谁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优秀生?他们出色的成绩早已吸引了老师赞赏的目光。后进生?想想平时的教育教学,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够多了,可以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细细想来,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他们——中等生,那是一群易被人遗忘的学生。  他们不会像调皮蛋那样给老师带来烦恼,也不会像优异的学生那样能吸引大家的目光。通常他们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也不爱表现。在家长的心目中,他们是听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谈话: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为了迎接国庆,渲染气氛,人们摆出了鲜花、张挂了彩灯、树起了彩旗。  提问:大家请看,这些物品的摆放有规律吗?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先来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个“差生”,他的名字为F。我接这个班的时候,F已经大专预科三年级了,作为一个已经进校两年的“老兵油子”,对于F我早已“如雷贯耳”。正式见面时,他还是让我“大跌了一下眼镜”,他矮小,其貌不仅不扬,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他烫着金黄的卷发,穿着一件大花的短袖衬衫,一条及膝的牛仔中裤除了有许多洞洞眼之外,还有许多的流苏,两只耳朵上各打了几个耳洞,戴着几个形式不一的耳钉,闪闪发亮。这样的一
当前在一部分语文老师中,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教学重视不够,大多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唯恐落下“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的口实。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通过写文章表达一定的观点、传播作者的思想,是为“立言”,可以说,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提出,要“培养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