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语文早读课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学生巩固知识、丰富积累、增强语感的黄金时段,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
  一、确立课程观念,强化早读意识。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传授关于早读重要性的知识,让学生记诵中外名人名家的关于语文诵读重要性的名言。如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老师让学生树立足够的课程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教师要善于在方法上给予合理有效的指导,让他们了解“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术语的要求。对于诗歌,散文和文言文应该多读,前两者应该是品读,而文言文应该朗诵,让浩然之气——文气充塞早读课,早读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早读课应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范读、齐读、带读、轮流读、默读;个人读、接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音乐伴读、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等,多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作品的背景。
  二、细化早读目标,加强过程监控。
  早读课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延伸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绝佳时间。应让学生在早读前明确“什么时间段读什么—— 用什么方法来读——老师要检测些什么”,做到目标具体、科学,并有可操作性。早读如果真的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并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早读课尽管不像正课那样规范严格,但教师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抓好早读课,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方法或许不得当,有的学生意识可能不到位。老师就应该给予外在的指导(注重激励和期待),比如,找学生谈心,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学生抽背要背诵的篇目,找学生朗诵等等。这些不仅起督促鼓励的作用,还能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从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还能密切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早读课应达到的目标。
  三、鼓励大胆质疑,形成激励机制。
  要变革学习方式,关键是问题意识。早读课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受教师的影响。教师本身如果没有质疑习惯,何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率先示范,展示问题,揭示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还得掌握给学生设疑搭桥的本领。这样之后,学生就有在疑问处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教师还可以把全班同学按宿舍分成几个“团队”,让他们展开竞赛,对于提问又多又积极的“团队”实行奖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老师要多谈话,帮助他们查找原因,让他们逐步向目标靠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总之,我们的早读课尽量灵活多样,一切想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的心绪,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早读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
期刊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
期刊
“实践出真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执教15年,当了15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思索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呢?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呢?从我的实践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足见阅读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实推广开来,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即阅世”,这些名言形象的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途径。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各种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拓展视野,全面的
期刊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当然,“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这个问题是个见仁见智,为了追求这样的有效课堂,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执著而认真地修炼自己。  一、你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修炼成为一名艺术家。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艺术的。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就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费劲,学生却
期刊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口一口地去喂,学生一笔一笔地去记。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学得了一些书本知识,对应付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往往学得很“死”,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成与之相等的能力。他们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去做,但面对实际操作却往往又一筹莫展。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深思。  经过与几位学生的促膝交
期刊
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随笔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和习惯呢?以下是我近几年的探索尝试。  培养兴趣:写好“我的一本书”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交流我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写随笔是一件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写随笔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再介绍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日记坚持“道德长跑”;最后以巴金先生的话作权威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及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正因如此,语文教学的散文化已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的封闭状态之中,“满堂灌”教学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讲完,学生听完。教与学两面的活动都围绕着一本课本在教室里进行,学生
期刊
[教学片断]  走进教室,本以为这又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上《愚公移山》课时,当学生齐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是否赞成愚公的做法?理由是什么。我预计学生多会说“赞成”,会围绕愚公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赞成!  生:赞成!  (当我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反应,有“不赞成”的声音有“赞成”的声音。我一愣!怎么会这样呢?)  师:不管赞不
期刊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期待效应”的。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王子,他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情有独钟,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天长日久,女神竟然神奇般地活了过来,并最终成为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是“皮革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这种神奇的力量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展现更大的优势。因为它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获得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