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日有幸参加一个诗歌专题同题异构的听课活动,课文内容是是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接连听了数节课,作为一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课,如何品读古典诗歌之美,本文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教学 品读之美 研究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诗歌专题同题异构的听课活动,课文内容是是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接连听了数节课,作为一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课,如何品读古典诗歌之美,本文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吟出诗歌之音韵美
中国古典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节律和音韵美感,诗人通过富于节奏感、音韵美的意象营造意境,傳情达意。《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朗读时给以指导。在诗经《芣苢》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采芣苢之声声声入耳”,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式带领学生朗读。
首先是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芣苢》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第一遍读准字音,分清句读,读出诗歌节奏感。《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因而主要是以两个音节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通过自由朗读把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的节奏,体会诗歌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然后是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读出众人采芣苢的热闹场面。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出诗句中的重音词语,在此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解读诗句,疏通字义、词义的基础上理解把握句意,理解诗歌的情感,读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体会《芣苢》中动词的运用,诗歌中多处使用“重章叠句”手法,这些句子读起来语调应该是轻快的,而“采”“有”“掇”“捋”“袺”“撷一连几个动词要带着学生着重体会,这些动词的重读,反复揣摩有利于把握诗句中的喜悦的情感。
最后把握好情感后再次朗读。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韵律,学生就有可能体验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采芣苢,这首诗歌语言读起来轻快自然,朗朗上口。学生初读不能把握采芣苢姑娘的心情,因而读起来如和尚念经,没有情绪,而一旦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把握了采芣苢姑娘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精准的把握住思想感情后,再读诗歌,此时学生朗读时的节奏把握和情感把握到位,朗朗书声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而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是一节诗歌课堂必不可少的,诗歌的音律美要读出来。
学诗,首先要学会读诗,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这样引领学生体会诗句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节奏韵律,体会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进而品味出诗歌独特的音韵美。
二.品出诗歌之画面美
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是具有诗歌的画面美,诗人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在选取意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而读诗歌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呢?
在讲授《文氏外孙收麦》这首诗歌时,学生不能把握读出诗歌的画面美。诗中正面描写文氏外孙收麦的文字很少,而是以作为一位长者苏辙的视角去看文氏外孙收麦,侧面描写比较多,正因为如此,诗歌的画面美比较难以捕捉。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位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作画的方法,要求画出诗歌中的人和物,一节课用了十几分钟学生在草稿本上画画,因为学生作画水平有限,画出了一个“火柴人”在收麦子,而另一个苏辙作为火柴人躺在椅子上,看着孙子收麦,把“闭廪归来真了事”,画成了一个粮仓。这样的一幅画面投影给学生,让学生体悟诗歌的画面美。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妥的,从画出的画面来看,没有美感可言,在学生看来是索然无味。
而我认为,诗歌的画面美需要引领学生去想象中感受画面的美。诗歌的画面美重在想象,古典诗歌的美不应该是画出来的,而是学生品读诗句想象出来的。引领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个年迈的白发苍苍的老者,终于在连绵不断的雨季后,盼来了晴朗的天气,太阳初升赶紧和邻人积极准备收割麦子,看着自己的孙辈们给自己收麦子,外孙子饿的饥肠辘辘,赶紧准备好大饼和酒水犒劳自己的外孙。”这是一个多么生动活泼的画面,画中有天气初晴,太阳升起,老人急着收麦的画面;有老人急着做大饼的画面;有外孙忙碌归来,老人心疼、犒劳外孙的画面;也有外孙忙的满头大汗,辛苦归来饥肠辘辘的画面,而这些画面的美是我们从诗句中感受想象出来的。如果让学生采取画画的方式去表现画中的这些美,那就变成了单一的线条了,毫无美感可言。即使是工笔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这种美感来。
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诗歌的字词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之画面美,引领学生想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通过品读诗歌语言体悟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才是正途。
三.悟出诗歌之情感美
刘勰曾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品读诗歌就是要品读诗人的情志。诗歌的情感美是蕴含在诗歌之中的,诗中“万语千言总是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领学生读懂诗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体悟中分析诗歌的情感美。
《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中表现的是劳动之美这是高中学生初读诗歌就可以把握的思想感情。而诗歌含有的其他的思想感情需要细致的体悟才能把握。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初读诗歌不能领悟诗歌语言的细致入微之处,这个时候是需要老师的点拨。比如在读到“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时,老师问这两句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学生答“振奋、开心”。老师听了以后进行了追问,“哪个字词可以表现振奋?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开心?”学生再细致深入体会,就发现了劳动者盼望天晴,而终于迎来了晴天的喜悦之情。而“三夜阴霪败场圃”中包含的连绵的雨影响收麦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是学生很容易就忽略的而情感。诗歌中的情感都在诗人的诗句之中,需要老师引领细细品读才能体会。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教学 品读之美 研究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诗歌专题同题异构的听课活动,课文内容是是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接连听了数节课,作为一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课,如何品读古典诗歌之美,本文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吟出诗歌之音韵美
中国古典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节律和音韵美感,诗人通过富于节奏感、音韵美的意象营造意境,傳情达意。《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朗读时给以指导。在诗经《芣苢》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采芣苢之声声声入耳”,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式带领学生朗读。
首先是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芣苢》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第一遍读准字音,分清句读,读出诗歌节奏感。《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因而主要是以两个音节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通过自由朗读把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的节奏,体会诗歌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然后是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读出众人采芣苢的热闹场面。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出诗句中的重音词语,在此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解读诗句,疏通字义、词义的基础上理解把握句意,理解诗歌的情感,读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体会《芣苢》中动词的运用,诗歌中多处使用“重章叠句”手法,这些句子读起来语调应该是轻快的,而“采”“有”“掇”“捋”“袺”“撷一连几个动词要带着学生着重体会,这些动词的重读,反复揣摩有利于把握诗句中的喜悦的情感。
最后把握好情感后再次朗读。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韵律,学生就有可能体验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采芣苢,这首诗歌语言读起来轻快自然,朗朗上口。学生初读不能把握采芣苢姑娘的心情,因而读起来如和尚念经,没有情绪,而一旦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把握了采芣苢姑娘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精准的把握住思想感情后,再读诗歌,此时学生朗读时的节奏把握和情感把握到位,朗朗书声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而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是一节诗歌课堂必不可少的,诗歌的音律美要读出来。
学诗,首先要学会读诗,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这样引领学生体会诗句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节奏韵律,体会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进而品味出诗歌独特的音韵美。
二.品出诗歌之画面美
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是具有诗歌的画面美,诗人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在选取意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而读诗歌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呢?
在讲授《文氏外孙收麦》这首诗歌时,学生不能把握读出诗歌的画面美。诗中正面描写文氏外孙收麦的文字很少,而是以作为一位长者苏辙的视角去看文氏外孙收麦,侧面描写比较多,正因为如此,诗歌的画面美比较难以捕捉。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位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作画的方法,要求画出诗歌中的人和物,一节课用了十几分钟学生在草稿本上画画,因为学生作画水平有限,画出了一个“火柴人”在收麦子,而另一个苏辙作为火柴人躺在椅子上,看着孙子收麦,把“闭廪归来真了事”,画成了一个粮仓。这样的一幅画面投影给学生,让学生体悟诗歌的画面美。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妥的,从画出的画面来看,没有美感可言,在学生看来是索然无味。
而我认为,诗歌的画面美需要引领学生去想象中感受画面的美。诗歌的画面美重在想象,古典诗歌的美不应该是画出来的,而是学生品读诗句想象出来的。引领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个年迈的白发苍苍的老者,终于在连绵不断的雨季后,盼来了晴朗的天气,太阳初升赶紧和邻人积极准备收割麦子,看着自己的孙辈们给自己收麦子,外孙子饿的饥肠辘辘,赶紧准备好大饼和酒水犒劳自己的外孙。”这是一个多么生动活泼的画面,画中有天气初晴,太阳升起,老人急着收麦的画面;有老人急着做大饼的画面;有外孙忙碌归来,老人心疼、犒劳外孙的画面;也有外孙忙的满头大汗,辛苦归来饥肠辘辘的画面,而这些画面的美是我们从诗句中感受想象出来的。如果让学生采取画画的方式去表现画中的这些美,那就变成了单一的线条了,毫无美感可言。即使是工笔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这种美感来。
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诗歌的字词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之画面美,引领学生想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通过品读诗歌语言体悟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才是正途。
三.悟出诗歌之情感美
刘勰曾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品读诗歌就是要品读诗人的情志。诗歌的情感美是蕴含在诗歌之中的,诗中“万语千言总是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领学生读懂诗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体悟中分析诗歌的情感美。
《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中表现的是劳动之美这是高中学生初读诗歌就可以把握的思想感情。而诗歌含有的其他的思想感情需要细致的体悟才能把握。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初读诗歌不能领悟诗歌语言的细致入微之处,这个时候是需要老师的点拨。比如在读到“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时,老师问这两句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学生答“振奋、开心”。老师听了以后进行了追问,“哪个字词可以表现振奋?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开心?”学生再细致深入体会,就发现了劳动者盼望天晴,而终于迎来了晴天的喜悦之情。而“三夜阴霪败场圃”中包含的连绵的雨影响收麦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是学生很容易就忽略的而情感。诗歌中的情感都在诗人的诗句之中,需要老师引领细细品读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