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中又怎样去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潜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缩小数学理论和数学实践的差距,也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现在被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式教学等等,都不可回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同时,高考命题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考查。
传统模式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或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以本校为例,许多学生除课后记定义定理或是模仿习题解答格式外,并没有主动阅读课本的习惯,更谈不上在阅读自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究竟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指导中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潜能,最终优化学生素质呢?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做法,谈点认识和体会。
1 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无论是在新课引入的情景创设上,还是内容阐述的层次上,都具有较好的可读性。但数学课本逻辑性准确严密,读数学课本毕竟不像读文学作品那样轻松和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本不能只靠简单动员,而是根据具体内容,创设促进学生读课本的境地,引发他们探讨、发掘课本内容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常用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 创设阅读教学框架,促使学生阅读
不用的东西是不会使人产生兴趣的,中学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可以设立阅读课型,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列出导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独立阅读思考.使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精心编写导读提纲,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断予以指点和暗示,以保证阅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体现。而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参与教学,并领略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则又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保证阅读目标顺利完成并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效能,导读提纲的编写应遵循:(1)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思维。(2)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3)宜短小精悍、忌容量大而干扰学生阅读。
1.2 实施教学激励,培养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往往是在激励下产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也不例外。在课堂某章节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回头阅读這部分教材,看谁能发现教材中隐含的老师未讲到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踊跃读书和积极思考的气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完整、系统地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培养阅读兴趣也非常有用。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例题:
求和:(x + ) + (x2 + ) + (x3 + ) + …+ (xn + )
(x≠1,y≠0,y≠l)
这道题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介绍分组求和法。在数列章节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把教材中所有涉及数列求和的问题进行归纳阅读。于是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这道题中y≠0易理解,但为什么约定y≠l和x≠1呢?如果x=1或y=1,原式仍有意义,但求和时又不能使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否则分母无意义)。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若对该题取消x≠1,y≠1的限制,这个求和的问题应分类讨论求解。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在分类讨论时,究竟是对x, y分别展开讨论,还是对x, y同时讨论呢?作出的结果又有几种情况呢?像这样,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纰漏,加强了学生的变式、联想训练,同时也让学生领略到认真阅读教材的收益。
2 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给学生做好读书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怎样阅读数学课本,教师的具体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地注意到发挥课本作用,防止回避或丢开教材而一讲到底的倾向,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是怎样阅读钻研教材的,是如何发掘出课本中潜在和隐含知识因素的。这样做对培养学生阅读研究课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示范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题材,尤其要把那些看似平淡、读来易懂,但学生易犯浅尝辄止毛病的内容选出来作读书示范。通过长时间的演示训练,学生就能慢慢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的要旨和发现课本内容知识的方法。
3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按阅读心理机制可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
被动阅读指通过看书,获得直接的知识信息,再通过思维理解知识信息。这种阅读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一种求同思维,思维方向和思维目标有明显的确定性。如被动阅读用于读教材中定理证明时,读者的思维只是印证每一步的推理依据。所谓读懂了,就是根据头脑中存储的定理、公式、法则、方法,认同了书中推理,被动阅读固然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阅读过程中收敛思维多、发散思维少,学生探索能力、归纳猜测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7页)
主动阅读是指读者充分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和灵活性,积极发挥自身思维的能动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文作出预知、猜测、估计,进而与下文相对照并加以修止。仍以定理证明的阅读为例,主动阅读是先阅读理解定理本身内容,并不马上阅读证明过程,而是分析条件与结论以及可能的证明途径和方法,自己先试着证明。若证明出来了,与下文对照比较;若未证明出来,再阅读下文,但也不是一口气读完,可在适当地方暂停,再启动思维,尝试完成下一步。
相对被动阅读,主动阅读的思维过程不是沿着定势的轨道上运行,它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是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进行主动思考,力求做一些个人的估计和猜测(不一定要求多么准确)。特别是在一些有着明显醒示语,如“根据……,归纳出……”;也具有类似性质”;“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想一想……”;“一般地,有……”等地方,都应采取主动阅读。主动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思考、发现的结论与课本相符时,能体会到阅读成功的愉悦感,阅读的动机进一步加强,而且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4 提高读书效率
对于课本上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或是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拟好参考题,尽可能分散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仔细体会。这样读书目的明确,当然提高了读书的效果。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找重点、难点,分清主次。重、难点阅读要认真仔细,一般过渡性的或介绍性的内容可以较快阅读。对于读过的内容要能用简单概括性的数学语言给予恰当、准确、明了的总结。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这好比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如若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爱读、会读,数学这门难学的学科将不再难学。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老调重弹。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面临课程改革和教学新理念的推广中,都应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积极的探索、研究并用于实践,就会使这个“陈旧”的话题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德栎.教学激励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哲),2004.4.
[2]刘丹.对传统数学讲述法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2003.11.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缩小数学理论和数学实践的差距,也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现在被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式教学等等,都不可回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同时,高考命题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考查。
传统模式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或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以本校为例,许多学生除课后记定义定理或是模仿习题解答格式外,并没有主动阅读课本的习惯,更谈不上在阅读自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究竟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指导中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潜能,最终优化学生素质呢?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做法,谈点认识和体会。
1 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无论是在新课引入的情景创设上,还是内容阐述的层次上,都具有较好的可读性。但数学课本逻辑性准确严密,读数学课本毕竟不像读文学作品那样轻松和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本不能只靠简单动员,而是根据具体内容,创设促进学生读课本的境地,引发他们探讨、发掘课本内容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常用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 创设阅读教学框架,促使学生阅读
不用的东西是不会使人产生兴趣的,中学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可以设立阅读课型,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列出导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独立阅读思考.使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精心编写导读提纲,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断予以指点和暗示,以保证阅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体现。而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参与教学,并领略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则又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保证阅读目标顺利完成并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效能,导读提纲的编写应遵循:(1)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思维。(2)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3)宜短小精悍、忌容量大而干扰学生阅读。
1.2 实施教学激励,培养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往往是在激励下产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也不例外。在课堂某章节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回头阅读這部分教材,看谁能发现教材中隐含的老师未讲到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踊跃读书和积极思考的气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完整、系统地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培养阅读兴趣也非常有用。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例题:
求和:(x + ) + (x2 + ) + (x3 + ) + …+ (xn + )
(x≠1,y≠0,y≠l)
这道题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介绍分组求和法。在数列章节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把教材中所有涉及数列求和的问题进行归纳阅读。于是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这道题中y≠0易理解,但为什么约定y≠l和x≠1呢?如果x=1或y=1,原式仍有意义,但求和时又不能使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否则分母无意义)。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若对该题取消x≠1,y≠1的限制,这个求和的问题应分类讨论求解。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在分类讨论时,究竟是对x, y分别展开讨论,还是对x, y同时讨论呢?作出的结果又有几种情况呢?像这样,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纰漏,加强了学生的变式、联想训练,同时也让学生领略到认真阅读教材的收益。
2 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给学生做好读书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怎样阅读数学课本,教师的具体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地注意到发挥课本作用,防止回避或丢开教材而一讲到底的倾向,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是怎样阅读钻研教材的,是如何发掘出课本中潜在和隐含知识因素的。这样做对培养学生阅读研究课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示范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题材,尤其要把那些看似平淡、读来易懂,但学生易犯浅尝辄止毛病的内容选出来作读书示范。通过长时间的演示训练,学生就能慢慢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的要旨和发现课本内容知识的方法。
3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按阅读心理机制可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
被动阅读指通过看书,获得直接的知识信息,再通过思维理解知识信息。这种阅读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一种求同思维,思维方向和思维目标有明显的确定性。如被动阅读用于读教材中定理证明时,读者的思维只是印证每一步的推理依据。所谓读懂了,就是根据头脑中存储的定理、公式、法则、方法,认同了书中推理,被动阅读固然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阅读过程中收敛思维多、发散思维少,学生探索能力、归纳猜测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7页)
主动阅读是指读者充分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和灵活性,积极发挥自身思维的能动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文作出预知、猜测、估计,进而与下文相对照并加以修止。仍以定理证明的阅读为例,主动阅读是先阅读理解定理本身内容,并不马上阅读证明过程,而是分析条件与结论以及可能的证明途径和方法,自己先试着证明。若证明出来了,与下文对照比较;若未证明出来,再阅读下文,但也不是一口气读完,可在适当地方暂停,再启动思维,尝试完成下一步。
相对被动阅读,主动阅读的思维过程不是沿着定势的轨道上运行,它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是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进行主动思考,力求做一些个人的估计和猜测(不一定要求多么准确)。特别是在一些有着明显醒示语,如“根据……,归纳出……”;也具有类似性质”;“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想一想……”;“一般地,有……”等地方,都应采取主动阅读。主动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思考、发现的结论与课本相符时,能体会到阅读成功的愉悦感,阅读的动机进一步加强,而且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4 提高读书效率
对于课本上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或是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拟好参考题,尽可能分散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仔细体会。这样读书目的明确,当然提高了读书的效果。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找重点、难点,分清主次。重、难点阅读要认真仔细,一般过渡性的或介绍性的内容可以较快阅读。对于读过的内容要能用简单概括性的数学语言给予恰当、准确、明了的总结。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这好比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如若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爱读、会读,数学这门难学的学科将不再难学。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老调重弹。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面临课程改革和教学新理念的推广中,都应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积极的探索、研究并用于实践,就会使这个“陈旧”的话题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德栎.教学激励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哲),2004.4.
[2]刘丹.对传统数学讲述法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