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是“多识少写,以读促写”。然而不少教师对于中年段识字写字的教学,仍有许多困惑。教师必须厘清各类字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写和学生自主学习识写的方法,改进中年段识字写字教学。
关键词:识字写字教学;小学中年段;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55-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是“多识少写,以读促写”。因为江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才三年时间,教师对新教材中出现的“见面字”、“认读字”和“认写字”的称呼和意义还不甚明晰,致使教学中出现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不清的现象。
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把只认读不书写的生字叫作二类生字,将需要认读书写的生字称为一类生字。而在统编教材中,出现了“见面字”、“认读字”和“认写字”三种分类。
“见面字”指课本中出现了只需要学生见面认识但不需要识记的生字,这类生字在教材中会注上拼音,最大的目的是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不要求识记和书写。如《带刺的朋友》中出现的“诡秘”“钦佩”“劈里啪啦”。此外,教材中的“认读字”是指在文本学习中仅要求会读会认,不要求会写的生字。还有一类便是“认写字”,这些生字要求既会认读也会书写。
教師必须厘清各类字之间的关系。教师习惯于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识字教学,对于识字写字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一部分教师认为识字写字只是为了辅助阅读与写作;还有很多教师认为统编教材的识字任务过重,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毫无指导的情况下自学。另一方面,在新教材各类课文篇幅较长、意义较丰富的大背景下,如果盲目增加学生识字难度,则不利于实现识写和阅读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对识字写字失去兴趣,出现对已学生字反复遗忘等问题,严重影响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在对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进行教学时,笔者对如何高效地进行中年段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正确运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但教师对于它的理解是相对片面的。面对新教材,大家更常使用的是在教学时对所有生字进行“集体识记”,或选择课文中的生字单列出来,对其音、形、义进行讲解后再放回文章读一读。这样的教学仅在组织形式上对生字的学习创设了语言环境,却没有处理好生字与阅读间的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境。这就会造成识字与阅读的割裂。正确运用语境识字写字的方法在于教师要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与要求识写的生字间的语境联系。例如,在《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刺”和“枣”这两个字便可以与课文阅读结合,在语境中识字。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刺”是我们的已认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这个部件也念‘cì’,表示植物上尖尖的部分,右边是利刀旁。”
在这段引导语中其实隐含着本节课教学生字的新知识“朿”这个部件,导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刺的部件特殊,引发学生注意,又带领学生回顾了旧知,掌握了“刺”的字形结构。学生对“朿”这个部件其实是陌生的,教师通过导语让学生认识这个部件后,继续进入文章的学习。
在本课中还有一个既需要认读又需要书写的生字“枣”。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朿”,此时,可以使文字学习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比较学习“刺”和“枣”这两个字。在书写完板书后,教师相机教学:
教师:同学们知道《带刺的朋友》是谁吗?
学生预设:小刺猬。
教师:那它做了件什么事呢?
学生预设:小刺猬偷枣。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相机将“偷枣”写在课题下,继续引出问题: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刺”和“枣”,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学生很快便能发现,“刺”和“枣”都有相同的部件。教师相机出示枣树的图片,以图片展示“朿”的样子,用导语提示学生:“因为枣树上有刺,所以‘枣’字也有‘朿’这个部件。”讲到这儿,学生的思维便更加地活跃了。他们很快便发现这个部件在书写时笔画的变化,有的说“刺”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在书写时第六笔化捺为点了,还有的发现“枣”字中的“朿”第三笔横折不带勾。此时,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以“枣子上可没有刺啊”的引语既说明了“枣”字书写的要点,又字不离文,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字与文本的联系,在语境中学习生字。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识记“枣”这个字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地总结道:“枣字的上面是尖尖的刺,下面是掉落的两颗大红枣。”
以上是对“刺”和“枣”在语境中识记的策略,下一步指导学生写“枣”这个字。
教师提问:“书写这两个字时,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大家吗?”
学生在语境中自我归纳发现,说:“枣树”的树杈很多,所以撇捺舒展开,而下面的两个大红枣,一颗一颗落下来,上小下大。”
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始终没有脱离语境,而这种语境也是不脱离文本的,学生一直在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刺猬偷枣的情节中学习生字。课程的前8~10分钟,我们不仅带领学生概况了文字的主要内容,还在不脱离课文的情境下共同认写了文本中贯穿始终的两个生字:“刺”和“枣”。下面进入课文的学习时,依旧以“枣”字为媒介,引入故事的学习。
教师导语:“同学们,瞧,就是这又大又红的枣子,禁不住就让人眼馋,怪不得小刺猬也要来偷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开始进入文本的学习。
另外,对于生字的教学,教师往往习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一字组多词,注重偏旁部首等简单字形的记忆,这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是枯燥无趣的。这些机械又无趣的组词记字,全是在无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很难有带入感。因此,会出现写了很多次学生依然不会、生字组词随意混乱等让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中指出,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对于学生易错字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情境中给所有的生字都留下了属于它们独特的“故事”,就是给了孩子正确的暗示,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识记方法。 二、抱團识字,识写过程注重自主探究
经过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在一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二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进入三年级,除了上文提到的情境识写,增强学生对汉字识记、书写的方法指导外,还应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的意识。
在统编语文教材课文篇幅普遍较长的特点下,实现字字指导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分类进行指导。要积极关注学生日常使用汉字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发现指导,而不是一把抓。
如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除去前述已教学的“刺”和“枣”,还剩下“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共11个字。在这11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占了7个,教师可相机进行归类,带领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不同的书写特点,将左窄右宽和左右相等的字区分开进行字形的识记,不作为重点教学,因为这些字的字形都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
学生用“抱团识字”法自主学习了文中大部分汉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剩下的汉字,找出其中需要提醒的要点进行指导。例如在《带刺的朋友》中,除去抱团识写的生字外,“忽、乎、匆、追”这几个字中有容易写错的汉字“匆”。
教师提问:“剩下的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点提示。”此问题旨在提示学生关注字的关键笔画。在不同的课文中教师可相机对无法抱团识记的生字进行补充指导。将生字进行分类归整,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识字写字教学便能化繁为简,有重点,有区分。
以《带刺的朋友》的教学为例思考统编教材中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不难发现,对于生字表中出现的生字,可鼓励学生先用已知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将结合语言环境识写与集中抱团识写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境中加强文字的使用概率,可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责任编辑:丁伟红
A Study of Literac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by Using State-Compiled Textbooks
CHEN Mengyao
(Xuzhou Fenghuaji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000,
关键词:识字写字教学;小学中年段;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55-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是“多识少写,以读促写”。因为江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才三年时间,教师对新教材中出现的“见面字”、“认读字”和“认写字”的称呼和意义还不甚明晰,致使教学中出现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不清的现象。
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把只认读不书写的生字叫作二类生字,将需要认读书写的生字称为一类生字。而在统编教材中,出现了“见面字”、“认读字”和“认写字”三种分类。
“见面字”指课本中出现了只需要学生见面认识但不需要识记的生字,这类生字在教材中会注上拼音,最大的目的是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不要求识记和书写。如《带刺的朋友》中出现的“诡秘”“钦佩”“劈里啪啦”。此外,教材中的“认读字”是指在文本学习中仅要求会读会认,不要求会写的生字。还有一类便是“认写字”,这些生字要求既会认读也会书写。
教師必须厘清各类字之间的关系。教师习惯于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识字教学,对于识字写字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一部分教师认为识字写字只是为了辅助阅读与写作;还有很多教师认为统编教材的识字任务过重,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毫无指导的情况下自学。另一方面,在新教材各类课文篇幅较长、意义较丰富的大背景下,如果盲目增加学生识字难度,则不利于实现识写和阅读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对识字写字失去兴趣,出现对已学生字反复遗忘等问题,严重影响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在对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进行教学时,笔者对如何高效地进行中年段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正确运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但教师对于它的理解是相对片面的。面对新教材,大家更常使用的是在教学时对所有生字进行“集体识记”,或选择课文中的生字单列出来,对其音、形、义进行讲解后再放回文章读一读。这样的教学仅在组织形式上对生字的学习创设了语言环境,却没有处理好生字与阅读间的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境。这就会造成识字与阅读的割裂。正确运用语境识字写字的方法在于教师要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与要求识写的生字间的语境联系。例如,在《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刺”和“枣”这两个字便可以与课文阅读结合,在语境中识字。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刺”是我们的已认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这个部件也念‘cì’,表示植物上尖尖的部分,右边是利刀旁。”
在这段引导语中其实隐含着本节课教学生字的新知识“朿”这个部件,导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刺的部件特殊,引发学生注意,又带领学生回顾了旧知,掌握了“刺”的字形结构。学生对“朿”这个部件其实是陌生的,教师通过导语让学生认识这个部件后,继续进入文章的学习。
在本课中还有一个既需要认读又需要书写的生字“枣”。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朿”,此时,可以使文字学习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比较学习“刺”和“枣”这两个字。在书写完板书后,教师相机教学:
教师:同学们知道《带刺的朋友》是谁吗?
学生预设:小刺猬。
教师:那它做了件什么事呢?
学生预设:小刺猬偷枣。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相机将“偷枣”写在课题下,继续引出问题: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刺”和“枣”,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学生很快便能发现,“刺”和“枣”都有相同的部件。教师相机出示枣树的图片,以图片展示“朿”的样子,用导语提示学生:“因为枣树上有刺,所以‘枣’字也有‘朿’这个部件。”讲到这儿,学生的思维便更加地活跃了。他们很快便发现这个部件在书写时笔画的变化,有的说“刺”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在书写时第六笔化捺为点了,还有的发现“枣”字中的“朿”第三笔横折不带勾。此时,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以“枣子上可没有刺啊”的引语既说明了“枣”字书写的要点,又字不离文,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字与文本的联系,在语境中学习生字。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识记“枣”这个字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地总结道:“枣字的上面是尖尖的刺,下面是掉落的两颗大红枣。”
以上是对“刺”和“枣”在语境中识记的策略,下一步指导学生写“枣”这个字。
教师提问:“书写这两个字时,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大家吗?”
学生在语境中自我归纳发现,说:“枣树”的树杈很多,所以撇捺舒展开,而下面的两个大红枣,一颗一颗落下来,上小下大。”
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始终没有脱离语境,而这种语境也是不脱离文本的,学生一直在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刺猬偷枣的情节中学习生字。课程的前8~10分钟,我们不仅带领学生概况了文字的主要内容,还在不脱离课文的情境下共同认写了文本中贯穿始终的两个生字:“刺”和“枣”。下面进入课文的学习时,依旧以“枣”字为媒介,引入故事的学习。
教师导语:“同学们,瞧,就是这又大又红的枣子,禁不住就让人眼馋,怪不得小刺猬也要来偷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开始进入文本的学习。
另外,对于生字的教学,教师往往习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一字组多词,注重偏旁部首等简单字形的记忆,这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是枯燥无趣的。这些机械又无趣的组词记字,全是在无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很难有带入感。因此,会出现写了很多次学生依然不会、生字组词随意混乱等让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中指出,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对于学生易错字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情境中给所有的生字都留下了属于它们独特的“故事”,就是给了孩子正确的暗示,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识记方法。 二、抱團识字,识写过程注重自主探究
经过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在一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二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进入三年级,除了上文提到的情境识写,增强学生对汉字识记、书写的方法指导外,还应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的意识。
在统编语文教材课文篇幅普遍较长的特点下,实现字字指导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分类进行指导。要积极关注学生日常使用汉字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发现指导,而不是一把抓。
如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除去前述已教学的“刺”和“枣”,还剩下“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共11个字。在这11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占了7个,教师可相机进行归类,带领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不同的书写特点,将左窄右宽和左右相等的字区分开进行字形的识记,不作为重点教学,因为这些字的字形都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
学生用“抱团识字”法自主学习了文中大部分汉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剩下的汉字,找出其中需要提醒的要点进行指导。例如在《带刺的朋友》中,除去抱团识写的生字外,“忽、乎、匆、追”这几个字中有容易写错的汉字“匆”。
教师提问:“剩下的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点提示。”此问题旨在提示学生关注字的关键笔画。在不同的课文中教师可相机对无法抱团识记的生字进行补充指导。将生字进行分类归整,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识字写字教学便能化繁为简,有重点,有区分。
以《带刺的朋友》的教学为例思考统编教材中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不难发现,对于生字表中出现的生字,可鼓励学生先用已知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将结合语言环境识写与集中抱团识写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境中加强文字的使用概率,可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责任编辑:丁伟红
A Study of Literac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by Using State-Compiled Textbooks
CHEN Mengyao
(Xuzhou Fenghuaji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