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育观念,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其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讲授知识形成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人。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创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把它寓于教学双边互动之中。那么,在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其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教育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平等相处。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兴志高昂,爱动脑筋,锻炼胆量,创新求异。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多换位思考,想一想学生的难处,与他们和谐相处。其次,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并不是聪明的孩子应该得到表扬,而是表扬让孩子更聪明”。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尤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新异的想法,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创新意识培养起来了,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大发明家。所以,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先扬后抑,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鼓励其再有修正。通过这种形式,教师既鼓舞了学生大胆猜测的勇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更培养了他们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猜想情境。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快速地做出判断,给出大胆的设想,力求找出关键处,猜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想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要创设求异情境。“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求异思维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最后,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情境。现在是信息时代,快速筛选出有效信息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供具有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如:我有一次上课,给出一道题“两个工程队要修一座桥,甲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2.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3.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
4.甲队单独修三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
这样,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探究,又不断地把问题解决。在这种宽松积极的氛围中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本项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了“学中乐、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教师要在讲授知识形成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探索发现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然途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的道路去对探索,分析事物变化的起因,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中去。
比如,我在讲授圆柱侧面积一节时,是这样操作的:我先让学生撕一张长方面形纸,用胶带把其中相对的两边粘牢,形成一个圆柱。于是,大家就明白了,原来,圆柱就是由长方形组成的。然后我就让他们观察。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由此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出结论,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总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育观念,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其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讲授知识形成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创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把它寓于教学双边互动之中。那么,在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其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教育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平等相处。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兴志高昂,爱动脑筋,锻炼胆量,创新求异。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多换位思考,想一想学生的难处,与他们和谐相处。其次,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并不是聪明的孩子应该得到表扬,而是表扬让孩子更聪明”。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尤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新异的想法,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创新意识培养起来了,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大发明家。所以,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先扬后抑,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鼓励其再有修正。通过这种形式,教师既鼓舞了学生大胆猜测的勇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更培养了他们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猜想情境。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快速地做出判断,给出大胆的设想,力求找出关键处,猜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想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要创设求异情境。“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求异思维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最后,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情境。现在是信息时代,快速筛选出有效信息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供具有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如:我有一次上课,给出一道题“两个工程队要修一座桥,甲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2.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3.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
4.甲队单独修三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
这样,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探究,又不断地把问题解决。在这种宽松积极的氛围中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本项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了“学中乐、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教师要在讲授知识形成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探索发现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然途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的道路去对探索,分析事物变化的起因,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中去。
比如,我在讲授圆柱侧面积一节时,是这样操作的:我先让学生撕一张长方面形纸,用胶带把其中相对的两边粘牢,形成一个圆柱。于是,大家就明白了,原来,圆柱就是由长方形组成的。然后我就让他们观察。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由此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出结论,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总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育观念,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其求新变异的思维习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讲授知识形成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