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已参加了多种类型的不少教研教改活动,小到校内,大到省,在这么多次教研教改活动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多、收获最大的,要数2007年4月下旬的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是由省级组织的,名为“浙派名师义务教育经典课堂教学第四届观摩活动暨浙、宁、沪长三角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有幸亲临课堂,耳闻目睹了来自浙、宁、沪的名师们的教学风采,聆听了行家、专家们的金玉良言,获益匪浅。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教学改革已开展得蓬蓬勃勃,如火如茶。教师们都在努力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追求着创新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尽量让课堂显得有生气,有活力。但在教研教改活动中,作秀的公开课仍屡见不鲜。这些课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实惠”。如何让课堂教学“出彩”,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实,真正焕发出教师的“渔”的魅力,浙派名师给了我们很好的“金手指”。
二、教学过程:
师;这篇课文选自《资治通鉴》,(接着简要解释《资治通鉴》)“鉴于课文,有资于明造。”能否从这篇课文中获得感悟?示范:(边说要求与注意事项,边在屏幕中展示。)
“感悟行动”表述句式:——,告诉我们——。(提示:一定要确定角度——人物、事情、语言、神态)
人物:语言、行动
事情:阶段、细节
师:感悟示范——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句告诉我们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别人。
2、鲁肃发现吕蒙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后,,即表尊敬并与之结为朋友,这件事告诉我们应该尊重有才能的人。
师:特别是经典的东西,经典的文章,除了把语气、语调读准外,还要注意捕捉感悟。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篇文章,然后动手写感悟。
生:齐读后写感悟。
师:(边巡视边指点。)请学生展示。
生1:“卿不可不学’:一句告诉我们必须要学习。
生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去学习。
生3: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再通过与吕蒙的比较,告诉我们劝人要有技巧,要有策略。
生4: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觉得他的意见是好的,就马上接受,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有益的意见。
师有许多的点可作多方面的启示,只要符合原文。
生5:吕蒙能认真听取孙权的意见,告诉我们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有益的意见。
师;能不能有别的?要放开。
生6:经过孙权的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告诉我们要听取朋友的意见,要听取对自己有价值的意见。
师;别人讲过的请不要讲。
生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告诉我们需要多少学多少,学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生8:“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告诉我们学习不一定要深入,要广,但一定要了解、理解所学的东西。
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把我所写的也给大家展示一下。
、
“感悟参考”(在屏幕中展示)
孙权——1、当领导必须要不断学习。2、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3、正确引路是爱才的具体体现。4、以身作则才能让人信服。5、劝人要讲究策略。
吕蒙——1、要善于接受别人有益的建议。2、学习是必要的,不应该寻找放弃的借口。3、读书有益。4、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5、完善自我会让人更加自信。
师:看来,感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感受,去捕捉。我们一定要善于打开思路,把握方法,才能写好感悟。(边总结写感悟的方法与要注意的问题,边在屏幕中展示:“感悟须知:1、紧扣课文。2、确立角度。3、捕捉感点。4、准确表述。”)
师:下面,我们就来一个“实战演习”。(边说边在屏幕中展示):“感悟再训练”:翻译下文,并多角度写出感悟。(一段文言短文略。)
三、教学反思:
1、教师自身素养过硬,“渔”的魅力才能尽显。浙派名师的课,让我觉得要想自由驾驭课堂,让课堂“出彩”,、教师不仅要有“一池水”,更要有“一池‘活’水”。教师应像浙派教师那样有相声演员那样的说学逗唱之才能,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能力培养,要做好学生的对话者、文本的对话者和作者的对话者。而目前有好些语文教师,仅仅是做了一个普通的对话者,有时还是一个情感空白的对话者。既没有激情,更谈不上类似于演员表演。教师如何做好引路人,如何让自己的素养提高,如何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魅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师生课堂地位主次要分明,才能尽显“渔”的魅力。我们常会错误地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在于教师讲得多不多。所以,出现了“填鸭式”教学、“一言堂”等等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一堂好课的评判关键之一应是师生的课堂地位是否主次正确。在浙派名师的这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师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示范,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体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培养中得到提高。正因为教师对课堂地位理解正确,把握到位,所以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显得精神集中,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获益颇丰。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尽显“渔”的魅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名师的这堂课中,尤其是“感悟”部分的教学,教师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又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如何说感悟,如何写感悟,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教师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浙派名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渔”。他先指导示范,然后让学生实践,再将自己“下水品”与学生,分享,最后应用能力训练。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教虽无定法,也永无止境,但凭着我们的勇气、意志与智慧,相信我们的“渔”也同样能焕发出它的魅力。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时刻不忘“蓄满水”,“养好鱼”,授好“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尽显“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