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一一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有实效性,老师要在教学中将重心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在众多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但学生是表面热闹,却收效甚微。还有一种情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种活动情景,但参与的只是部分学生,其他学生要么是“看客”,要么就干脆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苦于学生难以组织,大叫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动不好组织。这些煞费苦心设计的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组织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老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活动才有实效。例如,在一年級《我换牙了》一课中,老师就成了为学生拔牙的“医生”;在《找春天》一课中,教师又成了和同学一起找春天的玩伴;在《找朋友》一课中,老师就坐下来,和同学们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去感受寻找朋友的快乐。教师的亲自参与,会营造出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主动感受、体验。
二、活动要注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学生们平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我和我的伙伴》这一主题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收集学生们平时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游戏,并让学生说明玩法。然后,教学就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通过学生的交流,选择最吸引学生的游戏进行活动。这样,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激发,道德认识也提高了。再如,《我换牙了》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首先了解学生有关换牙、拔牙等问题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可能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但是是最真实的,并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他们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能力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
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上又注重以儿童主体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这个范例的引导下,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才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表露,教学活动才能更吸引学生,才不至于在活动中,学生只顾自己,难以组织。例如《安安全全来上学》一课,教师应该在课前对班上学生的上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具体分析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从家到学校路程的远近,到校方式都有哪些等问题。同样的一节课,学校在小巷旁边的,教师就要强调学生靠右行走的问题;马路边的,教师就要强调过马路的问题;在新建的小区,教师就要强调“注意施工,安全上学”的问题。再如《风儿吹呀吹》一课,同样是感受风,了解风的不同形式,但不同地区的孩子所了解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北京的孩子熟悉沙尘暴,沿海地区的孩子也许更了解台风的情景。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人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地进行体验,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
教师也应注重课前、课上、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文中前述几点,重点在课上。而课前、课后的活动同样重要。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我的家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孩子的一些情况,再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游戏问答,看看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课前铺垫,这节课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课后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延伸,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如在《小苗快快长》的主题下,就可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小苗生长情况,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再如,课后做干花,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每天刷牙、做家务情况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体验进行深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源于真实的生活,注重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老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活动才有实效。例如,在一年級《我换牙了》一课中,老师就成了为学生拔牙的“医生”;在《找春天》一课中,教师又成了和同学一起找春天的玩伴;在《找朋友》一课中,老师就坐下来,和同学们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去感受寻找朋友的快乐。教师的亲自参与,会营造出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主动感受、体验。
二、活动要注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学生们平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我和我的伙伴》这一主题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收集学生们平时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游戏,并让学生说明玩法。然后,教学就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通过学生的交流,选择最吸引学生的游戏进行活动。这样,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激发,道德认识也提高了。再如,《我换牙了》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首先了解学生有关换牙、拔牙等问题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可能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但是是最真实的,并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他们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能力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
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上又注重以儿童主体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这个范例的引导下,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才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表露,教学活动才能更吸引学生,才不至于在活动中,学生只顾自己,难以组织。例如《安安全全来上学》一课,教师应该在课前对班上学生的上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具体分析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从家到学校路程的远近,到校方式都有哪些等问题。同样的一节课,学校在小巷旁边的,教师就要强调学生靠右行走的问题;马路边的,教师就要强调过马路的问题;在新建的小区,教师就要强调“注意施工,安全上学”的问题。再如《风儿吹呀吹》一课,同样是感受风,了解风的不同形式,但不同地区的孩子所了解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北京的孩子熟悉沙尘暴,沿海地区的孩子也许更了解台风的情景。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人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地进行体验,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
教师也应注重课前、课上、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文中前述几点,重点在课上。而课前、课后的活动同样重要。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我的家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孩子的一些情况,再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游戏问答,看看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课前铺垫,这节课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课后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延伸,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如在《小苗快快长》的主题下,就可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小苗生长情况,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再如,课后做干花,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每天刷牙、做家务情况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体验进行深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源于真实的生活,注重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