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发展,“动”中体验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一一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有实效性,老师要在教学中将重心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在众多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但学生是表面热闹,却收效甚微。还有一种情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种活动情景,但参与的只是部分学生,其他学生要么是“看客”,要么就干脆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苦于学生难以组织,大叫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动不好组织。这些煞费苦心设计的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组织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老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活动才有实效。例如,在一年級《我换牙了》一课中,老师就成了为学生拔牙的“医生”;在《找春天》一课中,教师又成了和同学一起找春天的玩伴;在《找朋友》一课中,老师就坐下来,和同学们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去感受寻找朋友的快乐。教师的亲自参与,会营造出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主动感受、体验。
  
  二、活动要注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学生们平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我和我的伙伴》这一主题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收集学生们平时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游戏,并让学生说明玩法。然后,教学就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通过学生的交流,选择最吸引学生的游戏进行活动。这样,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激发,道德认识也提高了。再如,《我换牙了》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首先了解学生有关换牙、拔牙等问题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可能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但是是最真实的,并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他们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能力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
  
  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上又注重以儿童主体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提供了线索和空间,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这个范例的引导下,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才能有真话可说,有真情表露,教学活动才能更吸引学生,才不至于在活动中,学生只顾自己,难以组织。例如《安安全全来上学》一课,教师应该在课前对班上学生的上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具体分析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从家到学校路程的远近,到校方式都有哪些等问题。同样的一节课,学校在小巷旁边的,教师就要强调学生靠右行走的问题;马路边的,教师就要强调过马路的问题;在新建的小区,教师就要强调“注意施工,安全上学”的问题。再如《风儿吹呀吹》一课,同样是感受风,了解风的不同形式,但不同地区的孩子所了解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北京的孩子熟悉沙尘暴,沿海地区的孩子也许更了解台风的情景。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人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地进行体验,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
  
  教师也应注重课前、课上、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文中前述几点,重点在课上。而课前、课后的活动同样重要。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我的家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孩子的一些情况,再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游戏问答,看看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课前铺垫,这节课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课后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延伸,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如在《小苗快快长》的主题下,就可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小苗生长情况,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再如,课后做干花,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每天刷牙、做家务情况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体验进行深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源于真实的生活,注重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 儿童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关键期,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一定手段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指法习惯、掌握并熟练键盘操作。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培养习惯。并注意训练要规范,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练好指法,提高打字效率,为今后的學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指法练习 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而面对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儿童才能逐渐形成社会性,由刚出生时的“生物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  但是,由于大多数幼儿为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封闭的小家庭中,与邻居的交往很少,他们往往容易缺乏交往能力,不会团结他人,缺少一定的同情心,不能体谅他人的感受,缺乏协作精神,尊重人的精神
恨您一辈子    收到一位在二中就读的学生的来信,从字迹可以认出是薛刚同学,他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届教的学生。且看里面写了什么:  “老师,您好!  您是一位值得人尊敬的老师……”  常接到学生寄来的信和贺卡,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们大多数向我表达了思念和问候之情。再看还写了什么?  “老师,您知道吗?有一件事我会恨您一辈子!”  什么事情让他恨我一辈子,我的心一阵紧缩。“您记得吗?一次我因为上课时间在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数学教学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是学校提供的多种学习途径之一,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參与美术活动的态度,表达真实情感,表现创造性。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目的论也十分强调“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的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
大班阶段的幼儿,认知积极性和能力很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发展,因此与他人共同学习是他们的需要,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又由于他们仍处于幼儿期,游戏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形式。所以,大班老师就要结合实际活动需要,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以符合大班阶段孩子身心发展需求的活动来促使他们共同学习,以完成教育目标。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确定教育内容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及生活经验。教育内容可以是主题式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模式方面,很多学校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學科,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低年级儿童理解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实物。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成长。    一、关爱每一个孩子    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斯霞常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只有爱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如今食物越来越丰富,我们却失去了食欲;住房越来越舒服,我们却失去了睡眠;生存空间越来越宽敞,我们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转移感情的渠道越来越广,我们却情无所依,情无所托。  很多时候,幸福是一种感觉。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打着手电跑十几里的路看一场电影,有时百十人围着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看《霍元甲》,心中那种快乐、满足和激动无以言说。当今都市里,父母铆足了劲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