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走过了艰难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语文教育家周一贯)那么,将这种教学观念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是课堂。而课堂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回归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讨论。只有讨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讨论,在讨论中解惑。可见,讨论才是激活语文课堂的钥匙。
一、讨论带动知识的储备
讨论显异议,讨论明原理,讨论得结论。但讨论的前提是了解,是认知,是储备。对于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了解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丰富相关知识的储备,才会有展开讨论的资本。所以,讨论能带动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内容,了解更多的的知识,丰富知识的储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课堂讨论形式的运用,就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了解新知识,获取新知识,丰富新知识,从而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讨论促进思维的多元
讨论既是一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倾听的过程。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了解到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见解,不同主张,在思考中辨析,在辨析中争论,在争论中求同存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多元。
三、讨论推动思考的深刻
我国理学大师程颐曾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世间万物皆明于理,而思可明理,思可得智。可见,要想有所得,必先有所思,而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的交锋。学生将各自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现,将各自的理由在课堂上陈述,不同的见解、主张相互碰撞,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探究中交流,争论,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刻。
四、讨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讨论既然是一个展示观点、陈述理由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展现能力的过程,而孩子天性中所具有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必然会促动孩子的求知欲,并且会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甚至在课后的预习与阅读中将这种求知欲不断地增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而这必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我们老师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课堂讨论将会使这一建议得以实现。
五、讨论促成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当学生对书本产生了厌恶,对知识失去了兴趣,也就意味着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三千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求知理念。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课堂讨论模式就是还课堂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激励学生的好胜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享受快乐,而这也正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快乐。
六、讨论张扬学生的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强行地塑造完全相同的人才,而应该尽量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回归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讨论能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展开探究和讨论,既积累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也张扬了个性,激发了创新意识。
披沙拣金,探寻思考,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教育的真谛时,我们会豁然发现:“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再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而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模式,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讨论,从而有所顿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这可能正是我们语文的教育之道。
(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Y[2013]G132号“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三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讨论带动知识的储备
讨论显异议,讨论明原理,讨论得结论。但讨论的前提是了解,是认知,是储备。对于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了解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丰富相关知识的储备,才会有展开讨论的资本。所以,讨论能带动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内容,了解更多的的知识,丰富知识的储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课堂讨论形式的运用,就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了解新知识,获取新知识,丰富新知识,从而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讨论促进思维的多元
讨论既是一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倾听的过程。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了解到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见解,不同主张,在思考中辨析,在辨析中争论,在争论中求同存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多元。
三、讨论推动思考的深刻
我国理学大师程颐曾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世间万物皆明于理,而思可明理,思可得智。可见,要想有所得,必先有所思,而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的交锋。学生将各自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现,将各自的理由在课堂上陈述,不同的见解、主张相互碰撞,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探究中交流,争论,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刻。
四、讨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讨论既然是一个展示观点、陈述理由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展现能力的过程,而孩子天性中所具有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必然会促动孩子的求知欲,并且会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甚至在课后的预习与阅读中将这种求知欲不断地增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而这必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我们老师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课堂讨论将会使这一建议得以实现。
五、讨论促成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当学生对书本产生了厌恶,对知识失去了兴趣,也就意味着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三千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求知理念。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课堂讨论模式就是还课堂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激励学生的好胜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享受快乐,而这也正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快乐。
六、讨论张扬学生的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强行地塑造完全相同的人才,而应该尽量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回归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讨论能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展开探究和讨论,既积累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也张扬了个性,激发了创新意识。
披沙拣金,探寻思考,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教育的真谛时,我们会豁然发现:“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再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而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模式,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讨论,从而有所顿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这可能正是我们语文的教育之道。
(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Y[2013]G132号“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三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