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进位加法”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算式:28 4。为了促成学生算法多样化,课前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小棒和模块等学具。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汇报。
生1:我把28分成20和8,8 4=12,20 12=32。
师:聪明!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2:我把28分成22和6,6 4=10,10 22=32。
师:真棒!还有吗?
生3:把4分成2和2,28 2=30,30 2=32。
师:很好。
生4:30 4-2=32。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面面相觑,教师接下来又问了两三遍也没有学生回答。)
师: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学生举手表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做吧。(出示练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热火朝天,事实上,学生只是在按照教师的“指令”去操作,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之中。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控学生心理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增强情境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方向,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例如,“储蓄零距离”教学,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真正理解存款的意义及相关规定,教师把自己的一张存款单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
师: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存款单说说自己了解的信息。
生1:我从单子中可以知道,李老师是2008年12月12日把钱存到银行的,到2011年12月12日可以取出,存期是三年,本金是10000元。
生2:从“印密”中可以看出,这张存单是加了密的,别人没有密码是没办法取钱的。
生3:我发现用本金10000元去乘年利率再乘存期,刚好是1566元。
师:是吗?算算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三个相关数量关系:本金×年利率=利息,利息÷本金=年利率,利息÷年利率=本金。)
师:你们还能看出别的信息吗?
生4:我能看出很多信息:从“001”可以知道这张存单是定期的,“0114”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代码,到期利息是1566元,说明到2011年12月12日,李老师可以取出11566元。
生5:不对!据我了解,利息到期后缴纳5%的利息税。所以,李老师到时肯定拿不到11566元。
师:那么,到期时,老师能拿到多少钱呢?于是学生又纷纷埋头计算起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勾起学生的无意回忆,不知不觉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探究空间,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超过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解法、策略等,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三角形”教学片断: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钝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锐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脱口而出):锐角三角形。(师揭去盖着的纸)
生(奇怪地):不对,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刚才看到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就可以判定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紧接着开展游戏: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后,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可探究的空间,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了融会贯通、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动态心理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动态心理,充分运用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且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需要补充必要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动”发挥操作的各种功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把刚才自己所画的圆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在剪的过程中,剪刀要不停地变换方向。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所以在剪的时候要不停地变换方向。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圆纸片,像老师一样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许多痕交于一点。
生:像一把雨伞。
生:所有的折痕都是从一点散发出的。
……
从学生的剪圆,到动手去折圆,再到不断地去猜想、验证,从动态活动到静态思考,既满足了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四、留出教学“空白”,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
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留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想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剪拼,得出可以拼成长方形。
生:我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片刻,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高有直角。又一个学生补充: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可能出现四个直角。课堂立即沸腾起来……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学这首歌需要师生共同演绎才会精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只有这样,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教学的魅力才得以展示。
生1:我把28分成20和8,8 4=12,20 12=32。
师:聪明!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2:我把28分成22和6,6 4=10,10 22=32。
师:真棒!还有吗?
生3:把4分成2和2,28 2=30,30 2=32。
师:很好。
生4:30 4-2=32。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面面相觑,教师接下来又问了两三遍也没有学生回答。)
师: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学生举手表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做吧。(出示练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热火朝天,事实上,学生只是在按照教师的“指令”去操作,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之中。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控学生心理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增强情境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方向,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例如,“储蓄零距离”教学,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真正理解存款的意义及相关规定,教师把自己的一张存款单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
师: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存款单说说自己了解的信息。
生1:我从单子中可以知道,李老师是2008年12月12日把钱存到银行的,到2011年12月12日可以取出,存期是三年,本金是10000元。
生2:从“印密”中可以看出,这张存单是加了密的,别人没有密码是没办法取钱的。
生3:我发现用本金10000元去乘年利率再乘存期,刚好是1566元。
师:是吗?算算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三个相关数量关系:本金×年利率=利息,利息÷本金=年利率,利息÷年利率=本金。)
师:你们还能看出别的信息吗?
生4:我能看出很多信息:从“001”可以知道这张存单是定期的,“0114”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代码,到期利息是1566元,说明到2011年12月12日,李老师可以取出11566元。
生5:不对!据我了解,利息到期后缴纳5%的利息税。所以,李老师到时肯定拿不到11566元。
师:那么,到期时,老师能拿到多少钱呢?于是学生又纷纷埋头计算起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勾起学生的无意回忆,不知不觉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探究空间,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超过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解法、策略等,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三角形”教学片断: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钝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锐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脱口而出):锐角三角形。(师揭去盖着的纸)
生(奇怪地):不对,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刚才看到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就可以判定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紧接着开展游戏: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后,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可探究的空间,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了融会贯通、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动态心理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动态心理,充分运用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且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需要补充必要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动”发挥操作的各种功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把刚才自己所画的圆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在剪的过程中,剪刀要不停地变换方向。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所以在剪的时候要不停地变换方向。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圆纸片,像老师一样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许多痕交于一点。
生:像一把雨伞。
生:所有的折痕都是从一点散发出的。
……
从学生的剪圆,到动手去折圆,再到不断地去猜想、验证,从动态活动到静态思考,既满足了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四、留出教学“空白”,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
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留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想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剪拼,得出可以拼成长方形。
生:我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片刻,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高有直角。又一个学生补充: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可能出现四个直角。课堂立即沸腾起来……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学这首歌需要师生共同演绎才会精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只有这样,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教学的魅力才得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