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师究竟要怎样看待活动及活动过程中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瞬间性”行为呢?要怎样处理这些“瞬间性”行为才能落实及提升我们的教育目标呢?笔者有感于大班的一次体育活动——《灵巧的身体》。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瞬间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08-02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亦是每所幼儿园的课程文件。但其在“内容与要求”部分并没有列出课程内容的清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可见,新课程对一线教师的“活动设计、情境感受、儿童把握”等方面的瞬间解读能力的要求是较高的!否则,活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细节行为”就会瞬间消失。师生间的活动只能是停留在“动一动”的层面上,对孩子的终生成长没有起到奠基性作用,教育价值也就没有得到
落实和提升。
那么,幼儿教师究竟要怎样看待活动及活动过程中所发生
或可能发生的“瞬间性”行为呢?要怎样处理这些“瞬间性”行为才能落实及提升我们的教育目标呢?笔者有感于大班的一次体育活动——《灵巧的身体》。
活动简介:教师以地处农村, 恰逢收获季节的天地之优势,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出:以诱人的“金秋时节”为教学背景,以情趣盎然而又动感十足的“稻草系列”为教学活动轴的体育活动——《灵巧的身体》。即让孩子们在熟知的自然情境——“稻草情境图”中,让孩子们以自由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快乐地走田埂、过小溪、下山坡、爬瓜棚、翻小山,训练各自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身体体能。活动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教育“淳朴、自然”的本色风采!
一、在高效低投的教学情境中,巧妙培养幼儿的价值本色观
稻草,既是农家的胜利品亦是成果品的边角料。大人们喜欢它,孩子们熟悉它!为此,教师本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稻草“编织品”这一自然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环保型、低投入的“稻草情境”活动图,让孩子们在熟知的自然情境中投入群体活动。但由于这些东西正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有的孩子欢喜,有的孩子漠然(觉得没什么新意)。所以,课前活动当执教教师发现一个孩子很失望地嘀咕“怎么尽是这些破玩意儿呀”这样一个细节时,老师没有匆匆闪过,而是笑眯眯地问大家“稻草,小朋友们以前玩过吧?”小朋友回答“玩过!”教师又继续问“是这些东西好玩呢?还是家里和商店里摆着的玩具好玩呢?”(答案不一)教师不急于下定论“今天,大家先一起玩这些老师准备好的稻草人游戏。看看究竟好玩不好玩!好不好?”在得到小朋友们的许可后,师生进入了正式的活动中。
活动在快乐而有节奏地进行中……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玩得很尽兴后,教师又回到活动前的话题——“稻草”好玩吗?这回小朋友们意见统一了——“很好玩”!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原先怎么说它不好玩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了片刻,小声地回答道“我们没想到可以这样玩!”教师及时肯定“对!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很多,关键看你怎样发现它、利用它。不是只有靠钱去买来的那些玩具才是好玩的……”
看看,在孩子一个小声的“嘟哝”面前,我们的教师没有躲避它,而是落落大方地与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聊天”,并通过活动初步体验价值的“真谛”。幼儿(尤其是农村幼儿的自卑认识)那种“玩具越贵越好!功能越全越好!价位越高越高档”的不健康消费观念得到了很好的校正!这对于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大有帮助。可见,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种瞬间发生的教育契机,需要老师们紧紧抓住这种“稍逝即纵”的交流细节,需要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将它们匀实地铺洒开来,并进行有机的教育。
二、在层次分明的活动过程中,应机“填补”幼儿的活动需求
活动中,教师始终根据幼儿的活动体验层次来安排和调整活动步骤。1.自主性尝试,唤醒生活经验。如“自由探索稻草编织品的各种玩法”。这一环节既唤醒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又是后面“郊游游戏”的铺垫;2.针对性训练,发展动作能力;郊游中,孩子们愉快地“走田埂、过小溪、下山坡、爬瓜棚、翻小山”等,他们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得到了有效地训练;3.灵活性补充,满足学生需求。活动中,教师很清楚地发现幼儿情绪极其高涨,似有不“饱”此餐的倾向,为此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增加了一遍竞赛游戏及另一类放松性民间游戏,舒缓儿童情绪,满足幼儿的需要。很好地践行了“重儿童、重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这看似流畅、公式化的活动线条中,其实每一个活动步骤,都体现了执教教师对儿童活动本位的准确定位和把握。(1)根据儿童已有玩耍“稻草”的经历,先“自由探索稻草编织品的各种玩法”,而不是先集体进行某一项活动。这样,是对孩子已有经验的一种尊重,亦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综合性训练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2)教师设计的“稻草情境图”,无不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幼儿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都得到了有效地训练。(3)在幼儿情绪高涨、活动有余之际,教师不是急于小结、下课,而是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增加了一遍竞赛游戏及另一类放松性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参与需求。让“稻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让他们的心中盛下满满的家乡的喜悦!
教师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儿童活动规律
的准确把握,更体现了教师对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用心
估测和揣摩,将孩子的整体发展需求和个性满足都给予了全方
位的“光顾”,真正体现了“儿童决定一切”的教学宗旨!教育需要这样的“层层俱到”的过程性行为!
三、在真诚感人的语言环境中,耐心坚持长效的品质培养工作
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分类指导,以“谁有困难,需要我的帮助,请告诉我”这样真诚的互助性语言贯穿、指导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弱势群体”很自然、很开心地接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而其他小朋友也在教师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最直接的暗示——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小朋友!这里,教师既将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谁有困难,需要我的帮助,请告诉我”告诉孩子们,又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相应行为带动和强化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小朋友们就在这样反复重复的语言和行为环境的暗示下,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他们那种敢于面对困难,乐于帮助他人,坦然面对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当然,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瞬间性行为”会随时发生在师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无法一一预测,更无需一一预演。因为,教育最需要教师们用自己的一双双“慧眼”去“善待”课堂中的一切……。不要让一次次“说理儿”的机会从我们和孩子们的面前遗失!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瞬间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08-02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亦是每所幼儿园的课程文件。但其在“内容与要求”部分并没有列出课程内容的清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可见,新课程对一线教师的“活动设计、情境感受、儿童把握”等方面的瞬间解读能力的要求是较高的!否则,活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细节行为”就会瞬间消失。师生间的活动只能是停留在“动一动”的层面上,对孩子的终生成长没有起到奠基性作用,教育价值也就没有得到
落实和提升。
那么,幼儿教师究竟要怎样看待活动及活动过程中所发生
或可能发生的“瞬间性”行为呢?要怎样处理这些“瞬间性”行为才能落实及提升我们的教育目标呢?笔者有感于大班的一次体育活动——《灵巧的身体》。
活动简介:教师以地处农村, 恰逢收获季节的天地之优势,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出:以诱人的“金秋时节”为教学背景,以情趣盎然而又动感十足的“稻草系列”为教学活动轴的体育活动——《灵巧的身体》。即让孩子们在熟知的自然情境——“稻草情境图”中,让孩子们以自由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快乐地走田埂、过小溪、下山坡、爬瓜棚、翻小山,训练各自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身体体能。活动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教育“淳朴、自然”的本色风采!
一、在高效低投的教学情境中,巧妙培养幼儿的价值本色观
稻草,既是农家的胜利品亦是成果品的边角料。大人们喜欢它,孩子们熟悉它!为此,教师本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稻草“编织品”这一自然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环保型、低投入的“稻草情境”活动图,让孩子们在熟知的自然情境中投入群体活动。但由于这些东西正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有的孩子欢喜,有的孩子漠然(觉得没什么新意)。所以,课前活动当执教教师发现一个孩子很失望地嘀咕“怎么尽是这些破玩意儿呀”这样一个细节时,老师没有匆匆闪过,而是笑眯眯地问大家“稻草,小朋友们以前玩过吧?”小朋友回答“玩过!”教师又继续问“是这些东西好玩呢?还是家里和商店里摆着的玩具好玩呢?”(答案不一)教师不急于下定论“今天,大家先一起玩这些老师准备好的稻草人游戏。看看究竟好玩不好玩!好不好?”在得到小朋友们的许可后,师生进入了正式的活动中。
活动在快乐而有节奏地进行中……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玩得很尽兴后,教师又回到活动前的话题——“稻草”好玩吗?这回小朋友们意见统一了——“很好玩”!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原先怎么说它不好玩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了片刻,小声地回答道“我们没想到可以这样玩!”教师及时肯定“对!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很多,关键看你怎样发现它、利用它。不是只有靠钱去买来的那些玩具才是好玩的……”
看看,在孩子一个小声的“嘟哝”面前,我们的教师没有躲避它,而是落落大方地与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聊天”,并通过活动初步体验价值的“真谛”。幼儿(尤其是农村幼儿的自卑认识)那种“玩具越贵越好!功能越全越好!价位越高越高档”的不健康消费观念得到了很好的校正!这对于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大有帮助。可见,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种瞬间发生的教育契机,需要老师们紧紧抓住这种“稍逝即纵”的交流细节,需要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将它们匀实地铺洒开来,并进行有机的教育。
二、在层次分明的活动过程中,应机“填补”幼儿的活动需求
活动中,教师始终根据幼儿的活动体验层次来安排和调整活动步骤。1.自主性尝试,唤醒生活经验。如“自由探索稻草编织品的各种玩法”。这一环节既唤醒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又是后面“郊游游戏”的铺垫;2.针对性训练,发展动作能力;郊游中,孩子们愉快地“走田埂、过小溪、下山坡、爬瓜棚、翻小山”等,他们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得到了有效地训练;3.灵活性补充,满足学生需求。活动中,教师很清楚地发现幼儿情绪极其高涨,似有不“饱”此餐的倾向,为此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增加了一遍竞赛游戏及另一类放松性民间游戏,舒缓儿童情绪,满足幼儿的需要。很好地践行了“重儿童、重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这看似流畅、公式化的活动线条中,其实每一个活动步骤,都体现了执教教师对儿童活动本位的准确定位和把握。(1)根据儿童已有玩耍“稻草”的经历,先“自由探索稻草编织品的各种玩法”,而不是先集体进行某一项活动。这样,是对孩子已有经验的一种尊重,亦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综合性训练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2)教师设计的“稻草情境图”,无不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幼儿的“跑”“跳”“爬”“滚”等基本身体动作都得到了有效地训练。(3)在幼儿情绪高涨、活动有余之际,教师不是急于小结、下课,而是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增加了一遍竞赛游戏及另一类放松性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参与需求。让“稻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让他们的心中盛下满满的家乡的喜悦!
教师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儿童活动规律
的准确把握,更体现了教师对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用心
估测和揣摩,将孩子的整体发展需求和个性满足都给予了全方
位的“光顾”,真正体现了“儿童决定一切”的教学宗旨!教育需要这样的“层层俱到”的过程性行为!
三、在真诚感人的语言环境中,耐心坚持长效的品质培养工作
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分类指导,以“谁有困难,需要我的帮助,请告诉我”这样真诚的互助性语言贯穿、指导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弱势群体”很自然、很开心地接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而其他小朋友也在教师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最直接的暗示——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小朋友!这里,教师既将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谁有困难,需要我的帮助,请告诉我”告诉孩子们,又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相应行为带动和强化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小朋友们就在这样反复重复的语言和行为环境的暗示下,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他们那种敢于面对困难,乐于帮助他人,坦然面对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当然,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瞬间性行为”会随时发生在师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无法一一预测,更无需一一预演。因为,教育最需要教师们用自己的一双双“慧眼”去“善待”课堂中的一切……。不要让一次次“说理儿”的机会从我们和孩子们的面前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