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增长知识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的素质重在师德,师德的重点表现在于对学生正确关爱。
  关键词: 师德 关爱 教育工作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的定义;“学深为师,品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学深,品正”这两点,才能有机会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这就说明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具有很渊博的知识很重要,而他的品行更重要。这就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和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我们抛开这些繁缛的多层关系,仅仅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怎么体现出师德呢?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我们更应明白:学生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他们不是被加工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于是在2009年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师德的六个方面要求中第三点就谈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师德表现,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可见,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但是,当今教师对学生是怎么关爱的呢?事实上,部分教师时常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一、学生永远处于失败者的角色
  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学生是家长的希望或实现自己理想的寄托,他们对孩子倾入了全心的爱,对孩子求学上义无反顾;学生作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否学会了学校或教育目标所规定的知识,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在父母的爱心和教师的目光的“沐浴”下艰难前进。一个我们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小学升初中,没有升入重点初中,就是失败;初中升高中,没有升入重点高中,就是失败;高中升大学,没有升入重点大学,就是失败;升入重点大学,没能出国留洋,也是失败。另外,学校的“三好学生”也是最没个性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的模板雕刻出来的,去野外郊游,一旦迷路,最没招的首先是他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失败的。这样种种无谓的“失败”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好像永远处于失败者的角色。在他们身上负载了家长与教师太多的关怀与叮咛,如驮着重重壳的蜗牛,在人生道路上,在慈爱的呵护下,不断地被迫地改变着自己既定的人生路线。
  部分教师时常挂在嘴边的“教师要关爱学生”,实际是在关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刻薄地说是关爱他们的成绩,因为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关爱学生,就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那种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不对的,不仅会伤害大多数学生,而且会使少数学生滋长优越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学生的经验不被重视
  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回答和考试时能够照搬。知识常常被视为学习目的本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被轻视到了极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一直很少成为传统课程研究的关注中心,很少成为教师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导火索。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经验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经验,这是一种有别于课程、学校文化影响的特殊教育经验,它通过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人际互动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得以传递。
  美国学者杜威把知识分为:天启的知识、知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3];大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感觉的知识、记忆的知识、经验的知识、技术的知识和智慧的知识[4]。他们两人都强调了“经验知识”,“经验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的,是指“通过看、听、嗅、触、尝,我们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知识是由根据所观察到的(或感觉到的)事实而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的”。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
  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应社会、参与生活的经验。日常性经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绝不亚于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生活经验涉及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感情、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知识,即使按照内容来分,生活经验中也包含各种知识成分,如科学、自然、地理等知识类别。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讲授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配以老师的指导,能够全面、完整地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容与主旨。
  有的教师以武断的方式,“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以极大的不尊重,以不对等的地位处理着师生关系,造成这方面师德的丧失。
  三、学生的道德危机
  由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层次的“单一化”,由于学校道德教育受到社会的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过去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为他人服务等观念,正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淡化。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个人利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比重相对缩小。曾经激励人们奋斗的道德精神,被一些学生无视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淡漠信仰,唯我独尊,逃避崇高。
  此时教师对于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发展,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就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情操的陶冶者。
  可是一些教师的思想认识或教育观念仍停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或停留在自己学习的时代背景之中,以感性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去思考理性的问题,错误地进行人文教育。例如讲《药》一文中“乌鸦”象征什么?一个受过文革教育的教师认为,乌鸦象征罪恶的反动势力。
  另外,教育的结构模式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中并不需要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模式有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简明使用已经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直接采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一概模式化并不好,不考虑教学条件、授课对象而采用模式,如毛泽东所说凡是“言必称希腊”,[5]那么,会使教师讲课失去灵性,教师失去个性则会成为模式化的传声筒,导致课堂教学僵化,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教师甲的教学方法教师甲用了会十分有效,而教师乙挪去使用并不见得有效。李白《古风》说:“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邻失初步,笑杀邯郸人。”[6]教学不看对象,盲目趋时,一窝蜂地学习某法,就会成为丑女效颦、邯郸学步的笑柄。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7]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创造、创新,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教学是需要艺术性的。大教学家夸美纽斯说:“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8]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9]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艺术”这一成分的存在,上课时信马由缰,按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讲授课文。由“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跑”,或者依据课本知识,看似有着科学依据但其实是在照本宣科。这是不好的。正如近代学者俞子夷指出:“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是,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变万化的学生。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10]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它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钻研。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1]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主体密切结合统一在同一的教学目标上、同一的教学过程中,构成了新型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师生合作,这是人化的社会关系的缩影,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共同以主人身份来完成教育任务,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关爱。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67.
  [2]09年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09.
  [4]亚里士多德.诗学:112.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6]李白.古风.
  [7]齐白石.齐白石作品选集:300.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42.
  [9]卢梭.社会契约论:211.
  [10]俞子夷.俞子夷教育实践研究:343.
  [11]韩愈.师说.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古代诗人每每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案例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又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更是“化学新课标”的改革需要。实践证明,将时事案例引入化学课堂既能达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优良品质的德育目标。下面我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案例运用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
摘 要: 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政治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苦练内功,使政治课教学更具特色和活力。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 “三个实现”    新课改以来,我参与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在教与学中,领略了其中的得与失,也享受了其中的苦与乐。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小小的收获与快乐,与大家共享。  一、要重视“生命点”,实现学生的主体化  美国教育学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历史学科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乏味。因为它是阐述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过去的人物或事件,距离现实比较遥远,无法与现实接轨,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提倡人本主义的教学方式。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语文教师,本文作者就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人本主义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本主义 语文教师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给日新月异的课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而在这股春风中,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无疑让人感受最深。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影响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等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主观因素 应对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常听到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上课能听得懂,课后做练习却不知从何下手?同仁也时常抱怨:为什么上课时讲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一、当今中学生的现状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脱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然而目前中学生的现状让人非常失望,甚至是让人非常痛心的。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调查,我总结了学生扭曲版八耻八
摘 要: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飘》着力塑造了生活在奴隶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大动荡、变革、转型时期的一位“乱世佳人”——郝思嘉。她在艰难的生活历程中表现的聪明能干、争强好胜、玩世不恭、贪婪冷酷等丰富、鲜明、矛盾的性格使其文学形象的魅力经久不衰。但郝思嘉一生中的爱情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罪魁祸首正是她性格中骄傲自负、爱慕虚荣、贪婪冷酷。  关键词: 郝思嘉 爱情婚姻悲剧 性格    美国作家玛
摘 要: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关注学生是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关注 道德人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
摘 要: 作者从了解数学史、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谈了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生 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策略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大,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刻不容缓。  二、了解数学历史,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数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