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统观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是在“教课文”,即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但实际上在教学中“教阅读”才是重头戏,即以课文为例子,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得依赖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教课文”的模式走向“教阅读”。
一、从“读课文”到“学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了“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课文的时候除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和含义以外,更要关注课文语言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课文语言的表达中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从课文所显现的“说什么”中学会“怎么说”的方法。
《开国大典》一文介绍了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这一课,如果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来思考,就会注重这件大事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重大意义等知识的传授,但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除了这些以外,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课文写作顺序中学会介绍重大事件的写作思路。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整体感受庆典的宏伟气势。接着通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圈圈画画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比如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会场的布置情况等;然后阅读课文第4~15自然段,思考整个庆祝活动是从哪个环节开始的,又是在哪个环节结束的,中间一共写了多少个场景。当学生把描写的所有环节都找出来再仔细思考这些环节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后,他们就能很容易找出表示时间以及时间节点的词语,明白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场面,如将“群众的队伍入场了”概括为“群众入场”,将“阅兵式开始”概括为“举行典礼”等,将这些小标题一一在黑板上列出,厘清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按照各个场面的先后顺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把课文中写了什么内容内化为怎么用自己的语言去说开国大典的各个场面了。
教师通过对课文写作顺序的梳理和加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揣摩作者在描写活动时采用这些词语的用意,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了解到课文在描写中采用的写作思路。在概括小标题后讲一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渐学会如何分步骤去介绍一件事情的方法。
二、从“品课文”到“学阅读”
统编本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尤其是课文的用词极具感染力,富有鉴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词句的使用特色,如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句式上的变化特征、修辞手法的别具匠心等,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阅读中的语文味。
《开国大典》题目的信息量非常大,“开国”就是建立新的国家,“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三十万人参加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行的典礼,场面该是多么恢宏,气氛该是多么热烈,参与的人们该是多么激动啊!课文中有很多描写都表现了庆祝典礼的盛况,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去品一品文中的词句。如“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两字反映了大家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心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这句话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多的情景,“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旗多的情景,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还把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在描写升旗的时候,对大炮的门数和礼炮的响数课文也作了细节描写,联系课外资料介绍一下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就对开国大典的情况更加了解。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如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写出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也有侧面描写,如“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等从人民群众的现状描写来反映他们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手法相结合,使得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整篇课文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按照开国大典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三部分来概括段意,用“段意联结法”就能非常清晰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读、品、说等语言实践活动,从“炼”字的角度去品味课文,逐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凸显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从“悟课文”到“学表达”
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凭着这个例子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还能感悟到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果挖掘出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写法与表达,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及时迁移到学生的表达上来,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习作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就能使学生从“学课文”中真正提升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教学的着力点除了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所写的宏大场面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如课文的第8、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升国旗的场面,主要写了毛主席的行动和群众的反应。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描写的中心,“按动”一词突出了毛主席在按下按钮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人民群众就是这个场面描写中的面,三十万人“脱帽肃立、抬头瞻仰”既突出了场面的壮观,又写出了人们的激动。这种写法有点有面,记叙翔实而又条理清楚,轮廓清晰而又用词准确,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课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写作特色。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课文中其他采用点面结合方法描写的段落,如课文的第11~13自然段,描写的是阅兵式的场面。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初步谈谈自己对这个场面的总印象,然后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把这个场面所描写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圈画出关键词,并思考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的。学生根据圈出的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开头是……接着是……接着是……”知道了阅兵式的场面是按照各个方阵的行进顺序而写的,通过“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等的描写,理解这是“面”的描写,各种兵种的描写角度各不相同,这是具体的“点”的描写。这个场面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出了整个阅兵场面的庄严隆重,又写出了军队各自的特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典礼结束后人们狂欢的场面,也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对这种场面描写的方法有所感悟以后,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图,如大扫除、庆“六一”活动等,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写一段文字,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比如着重先写一个同学表演的节目的精彩,再写众人观看以后的表现等,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写,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领悟,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从学生的随堂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表达上的创造力。
“教课文”是我们目前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阅读因素,聚焦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精当的教学过程,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迁移,引导学生学阅读、用阅读,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从“读课文”到“学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了“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课文的时候除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和含义以外,更要关注课文语言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课文语言的表达中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从课文所显现的“说什么”中学会“怎么说”的方法。
《开国大典》一文介绍了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这一课,如果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来思考,就会注重这件大事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重大意义等知识的传授,但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除了这些以外,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课文写作顺序中学会介绍重大事件的写作思路。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整体感受庆典的宏伟气势。接着通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圈圈画画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比如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会场的布置情况等;然后阅读课文第4~15自然段,思考整个庆祝活动是从哪个环节开始的,又是在哪个环节结束的,中间一共写了多少个场景。当学生把描写的所有环节都找出来再仔细思考这些环节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后,他们就能很容易找出表示时间以及时间节点的词语,明白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场面,如将“群众的队伍入场了”概括为“群众入场”,将“阅兵式开始”概括为“举行典礼”等,将这些小标题一一在黑板上列出,厘清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按照各个场面的先后顺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把课文中写了什么内容内化为怎么用自己的语言去说开国大典的各个场面了。
教师通过对课文写作顺序的梳理和加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揣摩作者在描写活动时采用这些词语的用意,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了解到课文在描写中采用的写作思路。在概括小标题后讲一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逐渐学会如何分步骤去介绍一件事情的方法。
二、从“品课文”到“学阅读”
统编本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尤其是课文的用词极具感染力,富有鉴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词句的使用特色,如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句式上的变化特征、修辞手法的别具匠心等,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阅读中的语文味。
《开国大典》题目的信息量非常大,“开国”就是建立新的国家,“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三十万人参加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行的典礼,场面该是多么恢宏,气氛该是多么热烈,参与的人们该是多么激动啊!课文中有很多描写都表现了庆祝典礼的盛况,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去品一品文中的词句。如“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两字反映了大家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心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这句话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多的情景,“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旗多的情景,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还把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在描写升旗的时候,对大炮的门数和礼炮的响数课文也作了细节描写,联系课外资料介绍一下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就对开国大典的情况更加了解。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如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写出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也有侧面描写,如“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等从人民群众的现状描写来反映他们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手法相结合,使得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整篇课文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按照开国大典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三部分来概括段意,用“段意联结法”就能非常清晰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读、品、说等语言实践活动,从“炼”字的角度去品味课文,逐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凸显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从“悟课文”到“学表达”
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凭着这个例子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还能感悟到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果挖掘出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写法与表达,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及时迁移到学生的表达上来,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习作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就能使学生从“学课文”中真正提升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教学的着力点除了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所写的宏大场面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如课文的第8、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升国旗的场面,主要写了毛主席的行动和群众的反应。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描写的中心,“按动”一词突出了毛主席在按下按钮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人民群众就是这个场面描写中的面,三十万人“脱帽肃立、抬头瞻仰”既突出了场面的壮观,又写出了人们的激动。这种写法有点有面,记叙翔实而又条理清楚,轮廓清晰而又用词准确,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课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写作特色。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课文中其他采用点面结合方法描写的段落,如课文的第11~13自然段,描写的是阅兵式的场面。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初步谈谈自己对这个场面的总印象,然后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把这个场面所描写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圈画出关键词,并思考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的。学生根据圈出的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开头是……接着是……接着是……”知道了阅兵式的场面是按照各个方阵的行进顺序而写的,通过“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等的描写,理解这是“面”的描写,各种兵种的描写角度各不相同,这是具体的“点”的描写。这个场面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出了整个阅兵场面的庄严隆重,又写出了军队各自的特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典礼结束后人们狂欢的场面,也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对这种场面描写的方法有所感悟以后,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图,如大扫除、庆“六一”活动等,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写一段文字,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比如着重先写一个同学表演的节目的精彩,再写众人观看以后的表现等,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写,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领悟,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从学生的随堂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表达上的创造力。
“教课文”是我们目前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阅读因素,聚焦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精当的教学过程,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迁移,引导学生学阅读、用阅读,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