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的较多的是热爱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而事实上,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蒙台梭利曾经非常深刻的指出:“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从培养幼儿爱家人入手,培养幼儿爱他人、爱集体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一家人都围着这棵独苗苗转,使他们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他们根本不懂得关心家人,更何况去关心他人和集体呢!因此,教育幼儿爱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我經常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引导幼儿了解家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儿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自己也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以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及行为;再讲一些故事,通过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尊敬长辈的这种情感及行为。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循循善诱,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规则。
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向幼儿提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
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囊,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3.注意矫正幼儿细小行为的错误。
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4.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
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来学习。在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时,可以把正确洗手每一个环节的照片张贴在盥洗室内,让幼儿每次洗手时都能看得见。同时,在洗手的过程中配上一些好听的儿歌或歌曲,让幼儿边洗手边朗读或边唱,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根据生活经验有所侧重。
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区中提供筷子和有关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训练的学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夹皱纹纸团到夹花生米再到夹大豆,最后练习夹玻璃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会使用筷子的使用起来更灵活了,原来使用方法不对的纠正了,原来不会使用的会使用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四、从多渠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变,这种积极生活态度情感度表现为:谦让、助人、合作、同情等,这是个人品惠的基础部分,是社会责任感更的道蒯既念和概念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养幼儿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增强幼儿的自觉行为。
幼儿在特定的氛围中,常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便会变成另一个样幼儿最喜欢扮演角色游戏,他们相信角色的真实性,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规则要求自己。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3.寓德于乐。
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不仅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更应坚持寓德于乐,组织一些愉悦性模仿晰动,让幼儿
一、从培养幼儿爱家人入手,培养幼儿爱他人、爱集体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一家人都围着这棵独苗苗转,使他们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他们根本不懂得关心家人,更何况去关心他人和集体呢!因此,教育幼儿爱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我經常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引导幼儿了解家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儿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自己也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以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及行为;再讲一些故事,通过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尊敬长辈的这种情感及行为。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循循善诱,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规则。
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向幼儿提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
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囊,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3.注意矫正幼儿细小行为的错误。
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4.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
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来学习。在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时,可以把正确洗手每一个环节的照片张贴在盥洗室内,让幼儿每次洗手时都能看得见。同时,在洗手的过程中配上一些好听的儿歌或歌曲,让幼儿边洗手边朗读或边唱,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根据生活经验有所侧重。
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区中提供筷子和有关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训练的学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夹皱纹纸团到夹花生米再到夹大豆,最后练习夹玻璃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会使用筷子的使用起来更灵活了,原来使用方法不对的纠正了,原来不会使用的会使用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四、从多渠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变,这种积极生活态度情感度表现为:谦让、助人、合作、同情等,这是个人品惠的基础部分,是社会责任感更的道蒯既念和概念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养幼儿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增强幼儿的自觉行为。
幼儿在特定的氛围中,常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便会变成另一个样幼儿最喜欢扮演角色游戏,他们相信角色的真实性,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规则要求自己。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3.寓德于乐。
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不仅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更应坚持寓德于乐,组织一些愉悦性模仿晰动,让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