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学习中,小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莫过于作文课,最不愿意做的事莫过于写作文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更有效?应从诱发体验开始。
关键词 作文生活 独生子女 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是小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学生作文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作文应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言为心声”,才会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那么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呢?
一、借助媒体,营造情境诱发体验
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媒体可将任何事物按照教师的意愿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外到内有层次地展示,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反复观察,使他们观之有法,察之有序,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我教学生写《美丽的花坛》时,先用电教媒体将花坛的全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后用一句话来夸夸学校美丽的花坛,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再按照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将花坛的景物逐步展示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铜雕塑形状怎么样?像什么?包含什么寓意?花坛的四周又开着哪些花?让学生反复观察,边看边说。当生动的画面一幅幅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描写生动而想象丰富。又如,学生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游戏来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学生的观察力相对较弱,往往只记得大概而遗忘了许多细节,写作时往往有困难。如果拍摄下活动的全过程,作文时,录像就能填补空白,再现游乐过程,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开展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
儿童是天真活泼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充满了遐想。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能把他们的那份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有目的地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放风筝、包饺子、野炊、郊游、联欢会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激情往往比较高,而活动在他们脑中留下的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活动结束后,让他们把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时,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了,而且所写的文章也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有学生在参加放风筝的班队活动之后,在文中这样写道:“我的风筝飞上了天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此时的我仿佛也成了一只风筝,心中有着诉说不完的快乐。”
三、学习技能,通过劳动诱发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大有呼风唤雨之势,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对劳动的滋味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并叫他们把劳动中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劳,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饱含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富有一定的感染力。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学校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每人回去帮自己的3L-~r洗一次脚,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班内交流。结果,有许多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仅仅为父母洗了一次脚,却已使他们热泪盈眶;父母平时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从无怨言。父母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伟大。这么一次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很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忍不住淌下了热泪。这时,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相信他们绝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四、走进社会,通过实践诱发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里,有不同性格的人,有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学生置身于这瞬息万变的大世界里才能有话可说,作文才言之有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作文课堂上指导,只能是形式上、方法上的指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以此激发创作灵感。把学生带出校园,带进广阔的田野,带到各行各业、带到改革开放的大市场,使学生既接触生活,又熟悉生活,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习作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生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他们的文章内容就丰富了,写法也新颖了,文境也提高了。
关键词 作文生活 独生子女 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是小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学生作文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作文应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言为心声”,才会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那么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呢?
一、借助媒体,营造情境诱发体验
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媒体可将任何事物按照教师的意愿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外到内有层次地展示,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反复观察,使他们观之有法,察之有序,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我教学生写《美丽的花坛》时,先用电教媒体将花坛的全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后用一句话来夸夸学校美丽的花坛,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再按照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将花坛的景物逐步展示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铜雕塑形状怎么样?像什么?包含什么寓意?花坛的四周又开着哪些花?让学生反复观察,边看边说。当生动的画面一幅幅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描写生动而想象丰富。又如,学生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游戏来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学生的观察力相对较弱,往往只记得大概而遗忘了许多细节,写作时往往有困难。如果拍摄下活动的全过程,作文时,录像就能填补空白,再现游乐过程,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开展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
儿童是天真活泼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充满了遐想。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能把他们的那份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有目的地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放风筝、包饺子、野炊、郊游、联欢会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激情往往比较高,而活动在他们脑中留下的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活动结束后,让他们把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时,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了,而且所写的文章也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有学生在参加放风筝的班队活动之后,在文中这样写道:“我的风筝飞上了天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此时的我仿佛也成了一只风筝,心中有着诉说不完的快乐。”
三、学习技能,通过劳动诱发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大有呼风唤雨之势,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对劳动的滋味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并叫他们把劳动中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劳,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饱含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富有一定的感染力。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学校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每人回去帮自己的3L-~r洗一次脚,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班内交流。结果,有许多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仅仅为父母洗了一次脚,却已使他们热泪盈眶;父母平时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从无怨言。父母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伟大。这么一次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很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忍不住淌下了热泪。这时,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相信他们绝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四、走进社会,通过实践诱发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里,有不同性格的人,有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学生置身于这瞬息万变的大世界里才能有话可说,作文才言之有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作文课堂上指导,只能是形式上、方法上的指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以此激发创作灵感。把学生带出校园,带进广阔的田野,带到各行各业、带到改革开放的大市场,使学生既接触生活,又熟悉生活,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习作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生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他们的文章内容就丰富了,写法也新颖了,文境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