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情感渗透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教学手段及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课有效渗透情感审美育教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课堂;情感审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美丽的花朵;有人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然而我却想说,教师就是一首歌,一首激情动荡的歌,一首充满着爱与幸福的歌,一首甘甜与悠扬合串的歌。我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小学音乐教师,带着一颗喜欢与孩子呆在一起的童心,选择了就读汕头幼儿师范学校。从那一刻起,命运注定我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我只想用我的爱,换得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只想用我的爱,奏响一首首爱的旋律;我只想用我的爱,引领我的学生心中有爱,爱在心中,心怀感恩,健康成长!弹指一挥间,经历了20年教育生涯的我,用汗水和爱心浇灌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用真诚与爱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坦率、真诚的爱也时时刻刻在感染着我,让我在充满童趣的世界里描绘着自己五彩的人生,让我在童趣世界里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项情感审美教育,更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中的情感审美不仅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情感的发展,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观的目的。因此,小学音乐课是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审美教育呢?我结合日常音乐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如下感受。
一、在音乐课堂中诱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作品是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音色等音乐要素构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音乐建筑。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诱发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展开想象,感受音乐的韵律,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歌词。如教唱《小蜜蜂》一课时,我扮演小蜜蜂走进音乐课堂,要求他们创编成儿歌,孩子们兴奋地创编了“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甜又香”。接着我让他们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奏和语气来演绎自己创编的儿歌,他们不但能和上欢快的旋律,节奏感也把握得很好。
爱因斯坦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音乐作品是通过音响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它并不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直接表现出来。因此,学生在演唱或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运用音乐想象、音乐联想去“描绘”,并引导学生用生动、美妙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或领悟描述出来,使抽象的、无形的音响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境的画面。例如,我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大海》一课,我让他们闭目聆听,抓住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使其在温馨、柔和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犹如躺在大海妈妈的摇篮里享受轻歌曼舞般的甜蜜梦幻。学生们马上人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左右摇晃,手臂自然摆动,恍如海浪一样起伏荡漾。那一节课,孩子们准确地把握了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意境;特别是F调的加入,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对大海、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因而,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理解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二、在音乐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感——表现美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情感,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置身于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之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之间、人曲之间情感的互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并在享受音乐艺术的同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顽强拼博的精神。例如,我上三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课时,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春天,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色彩,用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景;接着演奏美妙的范唱音乐,学生们说仿佛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在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后我用电子琴模拟鸟的叫声、小孩子的嬉戏声、青蛙的鼓噪声、流水声……当我缓缓地弹奏主旋律时,孩子们随着旋律哼唱起歌词,还打起了节拍。那一刻,孩子们的歌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他们的表情是多么天真无邪,他们的节拍是多么畅快淋漓,音乐“情感”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萌芽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美”,既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音乐氛围中得到美的感受,又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歌声中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三、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鉴赏美
音乐是一门审美的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首先,教师自身应成为美的使者,带给学生美的气息,让学生体验、鉴赏美。教师合宜的装扮,亲切的微笑,流畅、清晰、充满感情的语言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音乐要素,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鉴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我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乐谱所记载的音乐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通过模拟唱和打节拍,以及有趣的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对乐谱上的音高、音准有了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鉴赏音乐背景,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而是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进一步了解、鉴赏作品的丰富内涵,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上六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时,我让学生初步认识古筝的形状、音色、演奏姿势等,接着介绍作品的音乐背景: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这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放完后,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乐曲的意境,有的说好像一幅水墨画;有的说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的美妙景色;有的说好似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有的说恍若歌声渐渐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有的说音乐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学生们不仅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还领会了乐器惟妙惟肖的表现力,从而鉴赏了乐器的音色美;不仅鉴赏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还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四、在音乐课堂中启发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美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音乐的存在。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还能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动口、动手、动脑或律动等练习,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动”的实践中创造美。例如,我会根据歌曲的情绪、意境、层次等,让学生设计多声部节拍伴奏,如加入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动作;也偶尔会运用两至三个声部的伴奏,或者为歌曲加和弦音伴奏,让学生随着主旋律创造出另一声部的伴奏,使歌曲不再显得单调,而更显动听和丰满。
又如在律动创编环节,我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配上动作,边听边舞、边唱边舞,使学生通过旋律和动作,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表现美、创造美。在我看来,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动”的表现,学生就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动”去创造美。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对鲜花》一课,这首歌有四段歌词,在学前我们先玩拍手对歌游戏,我和同学们一起学唱了四段歌词。孩子们劲头十足,我趁热打铁,让他们从“你说一个五,我对一个五……”,编到“你说一个八,我对一个八……”我启发孩子们从熟悉的花的名字人手,自己押韵找字词填进去后,结果答案各种各样。孩子们兴奋极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蘇霍姆林斯基说:“音乐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把爱的情感教育运用到了音乐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美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音乐作品来渗透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并逐渐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我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阵地上,在这方讲台上,以爱育人、以情激情;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把这份美感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情感之花开放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让爱的教育落实在学科教育之中,并开出绚烂的素质教育之花,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音乐课堂;情感审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美丽的花朵;有人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然而我却想说,教师就是一首歌,一首激情动荡的歌,一首充满着爱与幸福的歌,一首甘甜与悠扬合串的歌。我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小学音乐教师,带着一颗喜欢与孩子呆在一起的童心,选择了就读汕头幼儿师范学校。从那一刻起,命运注定我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我只想用我的爱,换得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只想用我的爱,奏响一首首爱的旋律;我只想用我的爱,引领我的学生心中有爱,爱在心中,心怀感恩,健康成长!弹指一挥间,经历了20年教育生涯的我,用汗水和爱心浇灌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用真诚与爱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坦率、真诚的爱也时时刻刻在感染着我,让我在充满童趣的世界里描绘着自己五彩的人生,让我在童趣世界里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项情感审美教育,更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中的情感审美不仅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情感的发展,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观的目的。因此,小学音乐课是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审美教育呢?我结合日常音乐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如下感受。
一、在音乐课堂中诱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作品是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音色等音乐要素构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音乐建筑。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诱发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展开想象,感受音乐的韵律,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歌词。如教唱《小蜜蜂》一课时,我扮演小蜜蜂走进音乐课堂,要求他们创编成儿歌,孩子们兴奋地创编了“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甜又香”。接着我让他们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奏和语气来演绎自己创编的儿歌,他们不但能和上欢快的旋律,节奏感也把握得很好。
爱因斯坦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音乐作品是通过音响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它并不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直接表现出来。因此,学生在演唱或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运用音乐想象、音乐联想去“描绘”,并引导学生用生动、美妙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或领悟描述出来,使抽象的、无形的音响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境的画面。例如,我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大海》一课,我让他们闭目聆听,抓住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使其在温馨、柔和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犹如躺在大海妈妈的摇篮里享受轻歌曼舞般的甜蜜梦幻。学生们马上人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左右摇晃,手臂自然摆动,恍如海浪一样起伏荡漾。那一节课,孩子们准确地把握了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意境;特别是F调的加入,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对大海、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因而,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理解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二、在音乐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感——表现美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情感,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置身于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之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之间、人曲之间情感的互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并在享受音乐艺术的同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顽强拼博的精神。例如,我上三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课时,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春天,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色彩,用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景;接着演奏美妙的范唱音乐,学生们说仿佛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在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后我用电子琴模拟鸟的叫声、小孩子的嬉戏声、青蛙的鼓噪声、流水声……当我缓缓地弹奏主旋律时,孩子们随着旋律哼唱起歌词,还打起了节拍。那一刻,孩子们的歌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他们的表情是多么天真无邪,他们的节拍是多么畅快淋漓,音乐“情感”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萌芽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美”,既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音乐氛围中得到美的感受,又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歌声中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三、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鉴赏美
音乐是一门审美的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首先,教师自身应成为美的使者,带给学生美的气息,让学生体验、鉴赏美。教师合宜的装扮,亲切的微笑,流畅、清晰、充满感情的语言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音乐要素,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鉴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我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乐谱所记载的音乐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通过模拟唱和打节拍,以及有趣的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对乐谱上的音高、音准有了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鉴赏音乐背景,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而是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进一步了解、鉴赏作品的丰富内涵,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上六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时,我让学生初步认识古筝的形状、音色、演奏姿势等,接着介绍作品的音乐背景: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这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放完后,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乐曲的意境,有的说好像一幅水墨画;有的说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的美妙景色;有的说好似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有的说恍若歌声渐渐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有的说音乐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学生们不仅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还领会了乐器惟妙惟肖的表现力,从而鉴赏了乐器的音色美;不仅鉴赏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还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四、在音乐课堂中启发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美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音乐的存在。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还能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动口、动手、动脑或律动等练习,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动”的实践中创造美。例如,我会根据歌曲的情绪、意境、层次等,让学生设计多声部节拍伴奏,如加入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动作;也偶尔会运用两至三个声部的伴奏,或者为歌曲加和弦音伴奏,让学生随着主旋律创造出另一声部的伴奏,使歌曲不再显得单调,而更显动听和丰满。
又如在律动创编环节,我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配上动作,边听边舞、边唱边舞,使学生通过旋律和动作,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表现美、创造美。在我看来,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动”的表现,学生就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动”去创造美。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对鲜花》一课,这首歌有四段歌词,在学前我们先玩拍手对歌游戏,我和同学们一起学唱了四段歌词。孩子们劲头十足,我趁热打铁,让他们从“你说一个五,我对一个五……”,编到“你说一个八,我对一个八……”我启发孩子们从熟悉的花的名字人手,自己押韵找字词填进去后,结果答案各种各样。孩子们兴奋极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蘇霍姆林斯基说:“音乐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把爱的情感教育运用到了音乐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美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音乐作品来渗透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并逐渐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我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阵地上,在这方讲台上,以爱育人、以情激情;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把这份美感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情感之花开放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让爱的教育落实在学科教育之中,并开出绚烂的素质教育之花,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