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有其有效性,其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谈效率。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谈不上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从以下的途径和方法加以解决。
1、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意“怎样解题”,而忽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游离在题海战术中、死记硬背中。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而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学生有惰性且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步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先顺着说,再逆着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把题中语句换成另一种表达形式来说。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在自由辩论中说题。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对两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才能求面积”的道理。
2、多方位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几个问法。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几个解法。在数学教学上,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最好方法。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某工厂计划加工3000个齿轮,前8天加工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加工完这批齿轮还需要多少天?
分析一先求出加工全部齿轮的天数,再求还要加工的天数。
解法1 1÷(1/5÷8)8=32(天)
分析二先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2 (1-1/5)÷(1/5÷8)=32(天)
分析三先用倍比法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包含几个1/5,再求出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3 8×[(1-1/5)÷1/5]=32(天)
分析四先求出余下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4 (3000-3000×1/5)÷(3000×1/5÷8)=32(天)
分析五先把加工完成这批齿轮的总天数看作“1”,用量率对应求出加工完这批齿轮的总天数,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5 8÷1/5-8=32(天)
分析六先求出完成这批齿轮需要的总天数,再求出加工余下齿轮的天数。
一题多变几个条件或问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5层,每两层问的板梯长6米,从1楼到5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6米”和“5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5层只有4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对比。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把正误题放在一起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把不同的题型放在一起对比。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1、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意“怎样解题”,而忽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游离在题海战术中、死记硬背中。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而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学生有惰性且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步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先顺着说,再逆着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把题中语句换成另一种表达形式来说。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在自由辩论中说题。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对两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才能求面积”的道理。
2、多方位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几个问法。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几个解法。在数学教学上,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最好方法。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某工厂计划加工3000个齿轮,前8天加工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加工完这批齿轮还需要多少天?
分析一先求出加工全部齿轮的天数,再求还要加工的天数。
解法1 1÷(1/5÷8)8=32(天)
分析二先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2 (1-1/5)÷(1/5÷8)=32(天)
分析三先用倍比法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包含几个1/5,再求出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3 8×[(1-1/5)÷1/5]=32(天)
分析四先求出余下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4 (3000-3000×1/5)÷(3000×1/5÷8)=32(天)
分析五先把加工完成这批齿轮的总天数看作“1”,用量率对应求出加工完这批齿轮的总天数,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解法5 8÷1/5-8=32(天)
分析六先求出完成这批齿轮需要的总天数,再求出加工余下齿轮的天数。
一题多变几个条件或问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5层,每两层问的板梯长6米,从1楼到5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6米”和“5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5层只有4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对比。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把正误题放在一起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把不同的题型放在一起对比。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