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艺术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是艺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身在前沿的艺术教师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形式多样;作品展示;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条件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审美教育培育匮乏等问题。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展示环节的正确认识,认为展示就是看看,说说,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唤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美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课件可以把绘画作品中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情境的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的情景。比如在欣赏俄罗斯画家希施金《松林的早晨》,作品中是四只黑熊在松林里觅食的画面,三只熊都在翻树干下的蚂蚁,其中一只熊站在倒下的树丫上眺望雾气朦胧的松林深处。它看到了什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给人无限的遐想。但仅凭学生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实难有好效果。此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这幅画面中插入声音,如:流水声,鸟叫声……在这些声音的引领下,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纷纷抢着发言:“它听到了远处瀑布的流水声,它想去玩水。”“它听到松林深处百鸟齐鸣,它也想去参加音乐会”“它看到了松林深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它被陶醉了”“它听到了远处猎人的枪声”……在诗情绽放画意流动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想象之门被打开,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把听到看到的早晨告诉他人。在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画面表达的意境,从而更直接地感受绘画作品的内在美、情景美,感受得多了,看的多了,鉴赏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借助名画,引导学生感受美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画面的律动,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使人们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欣赏名家的绘画总是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美妙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使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那么如何把学生引入这种“美”的境界呢?“美画”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讲述也很重要。学生们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绘画作品的美,体验绘画作品美的内涵。因此教师与绘画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于绘画作品美的感受。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时,随着轻松的音乐,我这样问道:“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齐白石老人和我们玩捉迷藏呢?他把什么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吗?”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轻松、欢快的旋律声中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在老师的“美语”的引导下,学生们理解了画里蕴含的意义,被名家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创作手法所折服。学生们被“美”所感染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的讲述进入《蛙声十里出山泉》所描写的美妙意境中,在内心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结合音乐,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绘画欣赏中,利用音乐情感的直觉性,渲染绘画作品的情境,使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意,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绘画情感的体验、共鸣更加深刻、强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艺术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艺术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例如在欣赏杜健绘画作品《黄河激流》中,活动一开始,以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引入主题,欢快的乐曲可以迅速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进而提高注意力。当学生沉浸在气势磅礴的乐曲氛围中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色彩,表达的情感来欣赏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下转第18版)(上接第17版)当歌曲播放完了,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美的理解。有的说“画面的色彩感很强烈,表现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感觉”;有的说“在音乐声中我感觉自己就是那船夫,在与激流抗争”;有的说“用笔很潇洒,流畅”,有的说“船夫们很勇敢,我们要学习船夫的这种顽强拼搏精神”……这时,绘画作品的意境与乐曲的意境已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学生也已经与绘画作品和音乐融合了。这样就使学生从欢快的音乐中初步感受到此画的画面美感以及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扮演角色,引导学生展现美
角色扮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通过扮演艺术作品的角色,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手工课的展示时间里 (手偶、布偶、头饰等),学生可以套上指偶或带上头饰在背景图的衬托下自由表演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操作手偶,布偶等进行角色表演。如在四年级下册《趣味布偶》这一课,当学生完成作品到了展示环节时,我让学生来了个即兴的舞台剧表演。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小布偶,扮演小兔和大灰狼,即兴编剧自导自演乐在其中。再如,上《可爱的童帽》这一课,在展示环节时我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得意之作“帽子”走T台,掌声、笑声汇成一片,此情此景中,每位学生都兴奋不已,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学生在扮演角色中进行体验,从而对艺术作品美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提升了创造美的信心。
五、营造魅力空间,引导学生创造美
对于儿童富有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要加以鼓励,赞扬并支持,它是儿童创意性思维的美好体现。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营造这样一个表现美的空间。在展示的舞台上孩子是主角,在孩子的学习中,孩子更多的应是主动参与感受和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教师要鼓励孩子多画画,然后选取优秀的作品展览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对绘画作品美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此外,我们还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及“学习园地”区角的有利条件,在学习园地活动区中展示學生的课堂作品,让孩子尽情地表述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还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绘画作品展现的小舞台,每学期为学生举办两次以上大型画展。以展现学生绘画作品中精彩的作品。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欣赏美,让参与的学生能够展示美从而更有信心参与创造美。
我们选择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也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作品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大量的展示活动扩大学生的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感受画中的意境美,与画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能把握好这一针对学生重要的审美环节,学生就能在这一环节里获得美的感受,进而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展现美,创造美,在美所创造的和谐情境中健康成长。当然欣赏活动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课标
【关键词】形式多样;作品展示;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条件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审美教育培育匮乏等问题。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展示环节的正确认识,认为展示就是看看,说说,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唤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美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课件可以把绘画作品中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情境的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的情景。比如在欣赏俄罗斯画家希施金《松林的早晨》,作品中是四只黑熊在松林里觅食的画面,三只熊都在翻树干下的蚂蚁,其中一只熊站在倒下的树丫上眺望雾气朦胧的松林深处。它看到了什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给人无限的遐想。但仅凭学生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实难有好效果。此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这幅画面中插入声音,如:流水声,鸟叫声……在这些声音的引领下,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纷纷抢着发言:“它听到了远处瀑布的流水声,它想去玩水。”“它听到松林深处百鸟齐鸣,它也想去参加音乐会”“它看到了松林深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它被陶醉了”“它听到了远处猎人的枪声”……在诗情绽放画意流动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想象之门被打开,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把听到看到的早晨告诉他人。在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画面表达的意境,从而更直接地感受绘画作品的内在美、情景美,感受得多了,看的多了,鉴赏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借助名画,引导学生感受美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画面的律动,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使人们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欣赏名家的绘画总是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美妙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使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那么如何把学生引入这种“美”的境界呢?“美画”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讲述也很重要。学生们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绘画作品的美,体验绘画作品美的内涵。因此教师与绘画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于绘画作品美的感受。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时,随着轻松的音乐,我这样问道:“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齐白石老人和我们玩捉迷藏呢?他把什么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吗?”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轻松、欢快的旋律声中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在老师的“美语”的引导下,学生们理解了画里蕴含的意义,被名家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创作手法所折服。学生们被“美”所感染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的讲述进入《蛙声十里出山泉》所描写的美妙意境中,在内心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结合音乐,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绘画欣赏中,利用音乐情感的直觉性,渲染绘画作品的情境,使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意,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绘画情感的体验、共鸣更加深刻、强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艺术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艺术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例如在欣赏杜健绘画作品《黄河激流》中,活动一开始,以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引入主题,欢快的乐曲可以迅速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进而提高注意力。当学生沉浸在气势磅礴的乐曲氛围中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色彩,表达的情感来欣赏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下转第18版)(上接第17版)当歌曲播放完了,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美的理解。有的说“画面的色彩感很强烈,表现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感觉”;有的说“在音乐声中我感觉自己就是那船夫,在与激流抗争”;有的说“用笔很潇洒,流畅”,有的说“船夫们很勇敢,我们要学习船夫的这种顽强拼搏精神”……这时,绘画作品的意境与乐曲的意境已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学生也已经与绘画作品和音乐融合了。这样就使学生从欢快的音乐中初步感受到此画的画面美感以及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扮演角色,引导学生展现美
角色扮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通过扮演艺术作品的角色,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手工课的展示时间里 (手偶、布偶、头饰等),学生可以套上指偶或带上头饰在背景图的衬托下自由表演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操作手偶,布偶等进行角色表演。如在四年级下册《趣味布偶》这一课,当学生完成作品到了展示环节时,我让学生来了个即兴的舞台剧表演。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小布偶,扮演小兔和大灰狼,即兴编剧自导自演乐在其中。再如,上《可爱的童帽》这一课,在展示环节时我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得意之作“帽子”走T台,掌声、笑声汇成一片,此情此景中,每位学生都兴奋不已,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学生在扮演角色中进行体验,从而对艺术作品美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提升了创造美的信心。
五、营造魅力空间,引导学生创造美
对于儿童富有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要加以鼓励,赞扬并支持,它是儿童创意性思维的美好体现。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营造这样一个表现美的空间。在展示的舞台上孩子是主角,在孩子的学习中,孩子更多的应是主动参与感受和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教师要鼓励孩子多画画,然后选取优秀的作品展览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对绘画作品美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此外,我们还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及“学习园地”区角的有利条件,在学习园地活动区中展示學生的课堂作品,让孩子尽情地表述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还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绘画作品展现的小舞台,每学期为学生举办两次以上大型画展。以展现学生绘画作品中精彩的作品。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欣赏美,让参与的学生能够展示美从而更有信心参与创造美。
我们选择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也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作品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大量的展示活动扩大学生的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感受画中的意境美,与画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能把握好这一针对学生重要的审美环节,学生就能在这一环节里获得美的感受,进而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展现美,创造美,在美所创造的和谐情境中健康成长。当然欣赏活动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