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文改动谈作文修改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作了一定的改动。例如:第九册语文课本中《夕阳》一课,2002年印刷版写的是“每到黄昏时分”,而2004年版写的则是“每临近黄昏时”。再如《桃山工》一课中2002年版写的是“现出黑黝黝的肌肉”,而2004年版写的则是“现出黑黝黝的肌肤”。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2002年版写的是“1989年”,而2004年版写的则是“1994年”,等等。经过反复思考推敲,不难看出,修改后的句子比修改前更准确。如第一个例子,“黄昏”的意思是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而“夕照”则是傍晚的阳光的意思,“到了黄昏时分”太阳就落山了,当然不可能看到如诗的夕照了,而“临近黄昏时”就是接近黄昏的时候,这时太阳将要落山,正好看到的是傍晚的阳光——夕照。这样一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更加准确了,也更能表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夕照了。再如第二个例子中,“肌肉”应该是在皮肤下面,因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而改为“肌肤”后,正好对应于“现出”,在句子意思的表达上也是更加准确了。第三个例子,我想不用多说谁都能知道年号的改动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些改动,笔者建议语文教师们可将其作为修改的典范(这也确实堪称修改的典范),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进去,让学生从中体会修改的妙处,进而为今后自己作文的修改提供一些修改的思路。因此,我想到了在教材中的文章,可以说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字,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可是就是这些选入教材的文章尚需不断改动,以达到至善至美,足见修改在作文中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而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学习他们认真修改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养成自己主动修改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就将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的一点粗浅认识拿出来与众多同行们共勉。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修改。为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如课本中课文的改动,著名作家修改的事例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改动),让学生从比较修改前后的不同中体会到修改的重要作用。
  其次就是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的问题。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双重修改”的方法。
  (1)自批自改。就是让学生逐句地阅读自己写出的文章,仔细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达到对每个词、每句话修改的目的,努力做到感情真、段落明、事例具体、语句通畅、用词准、无错字。
  (2)学生合作修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以四人为宜),把修改后的作文集体评议,共同评价哪改得好、哪改得不好、应如何改。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把多人的修改意见集中起来,从而使文章表情达意更准确、更完美,也使同学们在修改的过程文中体会到修改的好处。
  经过“双重修改”后的文章虽不说焕燃一新,却也真的与原文有“不可同日而语”之感。清人唐彪说:“文章不可能一作便佳,需频改。”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促进其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作者单位:053600 河北省安平县两洼乡教委)
其他文献
从教学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传统式教学,还是现在异步教学,兴趣都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源泉。依据具体的语境,结合施教的具体对象,激发兴趣、启动思维的途径也是各有千秋的,只要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和思维激发上,学生就能发挥潜在的主动性优势,学好语文。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兴趣、激活思维呢?笔者初浅地认为,教师应在预习(自主学习或课前自学)、听课(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自我强化)这教学过程的三
期刊
作业批改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一种好的方法,不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达到及时反馈矫正的目的,而且能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运用启发批改为好。    一、启发批改的具体作法    启发批改,就是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部分,不一定全批全改,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致命弱点、错误 的根源,适当点拨,提出诚恳的建议和希望,起到引路和向导作用,激发学生通过自
期刊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对比——感受形象美    理解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审美的基础。对比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总是在朴素的对比中显现。例如:鲁迅塑造的闰土,彼此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比。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少年闰土这个形象,教学中,首先让
期刊
“诗必穷而后工”,这话对,但又不尽全对。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特别强调“发愤”而作。  《文心雕龙·才略》中说冯衍:“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坛盛世;《显示》、《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也认为:“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歌唱都是痛苦使然。”法
期刊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听、说、读、写中,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学大纲对“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得正确、匀称、干净”,“注意不写错别字。”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想方设法减少错别字,甚至消灭错别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少写错别字,消灭错别字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
期刊
教育改革的口号早已深得民心,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语文课教学怎样以新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    一、语文课教学本身要有创造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用死记硬背的方
期刊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悠远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中的瑰宝,那些选入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古人云:“诗言志,词为心声。”每次诵读起那些熟悉的诗句,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喜、怒、哀、乐。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豪迈,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柔情,“碧云天,黄花地”的清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雪,这个中的美妙,应怎样传授给学生,让他
期刊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口头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驾驭语言的过程。朗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是进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朗读要做到准确、流利、传情,必须深入研读课文,获得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样的情感,并对课文进行技术处理,再小声试读,最后大声朗读。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汉字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表意性,在书写过程中巧妙布局,就会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我们知道,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书写技能是基
期刊
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什么是诗意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充满爱心的,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
期刊